钱勤丰
我园自2000年起便开始探索幼儿童话剧表演,虽有多年的经验积淀,可仍处在重表演轻创意、重结果轻过程的阶段。每次开展的活动往往都是教师主导,从构思主题、撰写剧本和编排台词和动作,到精心制作的道具和服饰,多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审美牵着幼儿一路向前,这样才能让最终的舞台表演大获成功。但我们也意识到,在整个戏剧活动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本能的表演意愿,没有关注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以及是否真正享受这一过程。找到自身的不足,带着对新知的渴望,我们参加了台湾儿童剧大师朱曙明老师的創意戏剧工作坊,期望通过这次学习打开思路、解答困惑。
不过,看着工作坊的介绍内容,我对其主张的“创意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这一观点抱有怀疑态度:现阶段人们对“创意”一词的使用已泛滥成灾,事事讲创意,可创意到底是一种天赋还是一种能够训练出来的技巧?朱老师又会如何带我们做呢?就这样,带着期盼、激动又夹杂着些许担忧的心情,我参与了这次活动。
工作坊初体验:将信将疑
这次工作坊的培训时间十分紧张,我们只有两个半天的时间来排练,然后就要在集体面前进行一场汇报演出,与其他导师带的小组进行现场比拼。
这次工作坊的主题是“十二生肖”,朱老师刚一介绍完,就让我们说说关于十二生肖的成语。这可难不倒大家,不一会儿,黑板上就写满了。接着,他请我们在这些成语中选出最喜欢的一个作为故事灵感展开排演。经过小组票选,“狐假虎威”得票最多。看到这个结果,又考虑到第二天就要展演,我心急如焚、一心想着要抓紧时间开始排练。可没想到,朱老师不紧不慢地对着这一黑板的成语与我们聊了起来,一会儿说到他曾经排过《画龙点睛》这出戏,一会儿又说到《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多好玩,整整一个小时还没打住。这时候有其他导师带的组已经在交流群上传照片,有的做起了道具,有的画起了皮影,而我们呢?还只有“狐假虎威”这四个大字!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流走,我有些坐不住了,同组的学员也着急了,忍不住问:“朱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排练啊?”“啊?我们不是早就开始了吗?”听到这个回答,我们顿感惊讶:什么?已经开始了?
看到我们困惑不解的表情,朱老师说:“我最擅长的就是把一群不太专业的人转变成很专业的样子。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就要巧妙地使用道具。”说完,他拿出一卷做蔬菜大棚用的塑料薄膜介绍起来:“这是我刚才在隔壁的空教室里发现的,这真是好东西呢……”接下来,他详细地把薄膜的用处、效果和使用方法讲了个遍,就连要怎样用小刀把塑料薄膜两头割整齐都说得细致入微。不仅如此,他还让我们在网上搜怎么买,一般要多少钱,还要货比三家……他在上面喋喋不休,我的心情逐渐跌落谷底,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的戏在哪里啊?
终于,朱老师提到“狐假虎威”了:“用既有的故事来做戏剧,我们要做的是‘借尸还魂,就是借一个我们都熟悉的故事外壳,来讲一个要和观众沟通的新故事,‘狐假虎威就是一个外壳啦!”好新鲜的论调!听完这句话,我的精神为之一振。随后朱老师把所有学员分成了两组,让我们自己讨论想表演的故事内容。说完,他便潇洒地放开我们,又去摆弄那些塑料薄膜了。半小时后,朱老师请我们两组分别讲述故事,这时候,他听得很认真,一边听还一边追问。听完后,他提出建议:“你们这两个故事可以分成两组表演,一组为人物组,一组为动物组,两组互为镜面,动物组表演时人物组要退后,然后交替进行。记住,动物组可以说话、做动作,但人物组只能做动作。好,你们自己去排练吧!”原以为朱老师会带着我们排节目,没想到,他只是简单地吩咐几句就离开了。只有一个大致方向,连剧情都没有,这该怎么演啊?此刻的我,带着无助和忐忑的心情来到动物组,小组成员简单地分完角色后,又一起做了点道具,第一天下午的四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而明天就要上台表演了!
排演进行时:茅塞顿开
第二天匆匆吃完午餐,我们又回到工作坊准备下午的演出。这时朱老师走了过来,告诉我们:“你们都是有表演基础的老师,所以这次我不会要求你们做什么,你们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如果我连你们都不能完全信任,你们又怎么能去信任孩子们呢?我就像是制作冰盒的人,只能按照我的经验和能力帮你们规划好区域,但这个区域中到底会产生什么形状,是米老鼠还是海绵宝宝,这些都由你们决定。此外,你们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把‘冰盒的水注满,而且还要自己去‘结冰。因为到时候不是我在台上帮你演,是你们自己演。很多老师带学生排戏时会从头到尾给学生示范怎么表演,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这个就很累,因为你不可能每一台戏都去手把手地教。记住一句话,引导永远重于教导。现在我的制冰盒已经做好了,接下来就需要你们大胆结出不同的‘冰块来哦!”
这段话似乎回应了我先前的焦虑和疑问,我开始平复心态认真对待这次表演。学员们个个都是高手,个人表现力极强,而我则老老实实地演了个笨狗熊。大家边排边商量、边演边修改,几经推敲,终于完整地演了一遍,恰好时间也快结束了。朱老师似乎完全没有关注我们的排练过程,他在忙着选音乐、配音乐。看到表演的时间就要临近,我们提议要不要和着音乐完整来一遍。朱老师轻轻摇着头说:“不用不用,你们怎么演,我就怎么放。”这句话着实让我惊讶:以往我们带孩子排节目时都要配着音乐排练好几遍,生怕哪个地方不合拍,出了差错。在朱老师这里,这些模式和方法似乎完全失效了,我们将会给大家带来一场怎样的演出呢?我不禁对这场未知的表演充满期待!
排练临近尾声,朱老师把我们喊到一起,又跟大家聊了起来。他说:戏剧教学或排演就像带孩子学游泳,在推孩子下水游之前其实要经过很多准备步骤,比如先让孩子到游泳池边玩玩水,了解一下水性。我们在排戏前也是如此,昨天聊了那么多戏的排演方法和道具的运用,其实就像是游泳前先玩玩水,今天则是放开让大家游。而很多老师常常是抓来一群完全不会游泳的孩子就直接扔进水里,那肯定有“淹死”的可能啊!有良心的老师会跟着一起“死”,没良心的老师就把责任全推到孩子身上。接着,他又强调:“儿童剧排演不能用写文章的思维,而是要用拍电影的思维,因为要考虑到画面感。其实,今天的排练方式都可以用在孩子们身上,如果你们能做到,他们就能做到。排练中,我们总是想表现更多,都想做加法,其实善于做减法才最高级。每个孩子都需要我们去关注,戏剧不只是精英孩子才有的专利……”26EAB2E9-4818-4EB2-8C0F-583D179C4EE6
朱老师的话字字珠玑,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我困顿的思路,也让我对戏剧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越听越想听,只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能再听他多讲一点。现在的我已经完全没有了昨天的焦躁不安,取而代之的是对戏剧教育的新认识和思考。我真切地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含义,朱老师的教学真正赋予我们创造的能力和勇气。
结尾:表演完美收官
本次论坛最华丽的篇章——戏剧展演开始了!同期其他导师团队的学员演出都很精彩:有的用雨伞完成了精彩的“建构空间”,有的只用一个“史诗剧场”的范式就能进行多层次的表演,有的只用了一条白丝绸道具就凸显出荡气回肠的剧情,最后出场的是我们组带来的《狐假虎威》。主持人介绍完,我们便自信、从容地上台了。先是两组演员(动物组及人物组)依次亮相做好造型定格,随即大幅的塑料薄膜从舞台前方缓缓升起,薄膜上印着“WHO假WHO威”四个大字,气势十足。第一幕,先是动物组用唱、跳、念、演的方式表演了《狐假虎威》这一经典寓言故事。第二幕,人物组用哑剧的形式表现了发生在现代办公室里小职员和大老板之间狐假虎威的故事。在朱老师的安排下,原本不能说话的动物用歌舞的形式呈现故事,而明明会说话的人类却用哑剧的形式表现剧情,这样巨大的反差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冲击力,让人记忆深刻;而将废旧塑料薄膜当作幕布,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审美同样震撼人心。这也印证了朱老师传达的“一个主题,两种演绎,各自独立,互为镜面,相互映照”的关系。此外,朱老师用听着像是随意播放、实际却和剧情丝丝入扣的音乐把表演氛围推向高潮。毫无悬念,我们的演出收获了最热烈的掌声,被论坛所有学员一致评价为最完整、最具舞台表现力的一幕剧。这个结果是我想不到的,我们真的就只完整地排练了一遍,如此惊喜的效果使我深刻体会到戏剧带给人的无限可能。
反思
在与朱曙明老师两天的相处时间里,他身体力行地为我们诠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朱老师运用了典型的学生在前、老师在后、跟随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他尊重学生的原生创意,肯定学生的潜能,不教学生具体怎么表演,而是事先用各种范例丰富学生的排练经验,然后让他们自主迁移经验,并在小组合作中生发创意。他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即兴帮助学生完善作品,用创意把大家的想法串联成一个新故事,并巧用废旧材料制作道具增加亮点。因为这个新故事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融入了每个人的想法,这一创编过程是生动的,因此不需要机械重复的排练,就算只排练了一遍,也能演得非常精彩。这两天的学习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创意戏剧不是用来标榜老师能力的工具,我们要做的是在戏剧活动中相信孩子、为孩子的学习搭建循序渐进的阶梯,让他们做有准备的学习者,发现、支持每个孩子的创意,让其得以充分发挥。
朱曙明老师的工作坊就像一支魔法棒,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点醒了我。带着对新知的收获与激动,我踏上了回家之路,我想:我要带着我的孩子们玩戏剧,就像朱老师带领我们玩的那樣。我们应摒弃“剧本先行”“机械重复排练”“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陈旧做法,真正开启和孩子们的创意戏剧之旅。我相信:朱老师在我们心中播下的创意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花开烂漫、硕果飘香。26EAB2E9-4818-4EB2-8C0F-583D179C4E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