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所谓反驳,就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以树立起自己的观点,也叫驳论。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大体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立反驳目标
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对方观点,揭露敌论的荒谬,还是批评某种思想、行为的错误性,都是为了驳倒对方,借以辨明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章时,应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比如“有钱能使鬼推磨”“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等,这些题目已点出了错误论点,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反驳。但有些题目或材料提出了几种观点,其中有正有误,这就要针对几种论点逐一分析,在辨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驳论点。还有的错误观点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若不全面细致地进行分析,是难以找出其破绽的。对此,必须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方能嗅出“香花”和“毒草”的不同味道,从而写出水平较高的驳论文来。请看下面的故事:
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时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驳论文,该反驳什么呢?可以赞成薛勤的观点,认定“一屋不扫”无法“扫天下”;也可反向立论,阐明“一屋不扫”也可“扫天下”。但不管持何种观点,分析都要力求辩证、客观。比如认为陈蕃“眼高手低”,那就要重点阐述“眼高手低”之错不在“眼高”而在“手低”,而对于陈蕃“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的志向,无疑是应当肯定的。
二、抓住敌论要害
反驳犹如作战,要讲究战略战术,力求一着制胜、速战速决。反驳,重要的是要找到突破口,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击中要害,取得论辩的全胜。比如对“开卷有益”的反驳,抓住敌论要害后可这样阐述:“开卷是否有益,要看‘读什么书‘为什么读以及‘怎样去读。读好书有益,读内容不好的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三、讲究反驳方法
我们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
1.反驳论点。反驳对方的论点,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总述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事实证明其谬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鲁迅的《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此文尽管以对话贯穿全篇,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驳论文的本质特点。人指责狗:你这势利的狗。狗摆出事实,支撑起“人比狗更势利”的观点,这与人的观点针锋相对,直接驳倒了人的观点。由“傲慢”“叱咤”到最终“逃走”,人被狗击中了要害——论点,不能不大败而归。
反驳论点还可运用归谬法,即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将这种说法加以引申,得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来。例如针对“崇拜偶像就是‘返祖,是历史的倒退”这一观点,可作如下批驳:“诚然,偶像崇拜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对自然的神秘化和人格化,这种崇拜的痕迹至今犹存,如龙、凤等作为象征物,仍然受到尊崇。继图腾崇拜而起的是英雄崇拜,英雄崇拜(尤其是领袖崇拜)往往是对权威的服从和寻求保护。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内容也趋向多元化。如果说崇拜偶像就是历史的倒退,那历史的车轮不是一直在倒退?国人一直以孔子为偶像,仁义礼教流传千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脊梁,这难道是历史的倒退?”
2.反驳论据。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从这三方面入手,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荒谬。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有人为了反对他,制造了一个理由来证明“太阳只能围绕地球旋转”:如果把地球比作房子,太阳就是照亮这房子的火把;只有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的道理,哪有搬动房子去让火把照亮的道理呢?仅就火把和房子的关系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而实际上,“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是火把与房子的关系”这种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一旦论据被驳倒,相关观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再来看时评《“疯狂群跪”的背后》的一段:
据《新京报》报道,(2007年)9月4日,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博客中,贴出了一张3000名学生集体下跪向老师们磕头的图片。……如果说“疯狂群跪”也算文化,也试图与教育、感恩搭边的话,那么开放的中国社会不需要这样的“教育文化”“感恩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思维、行为态度;文化的核心就是对别人的态度,由此,我们看到了这个所谓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疯狂的思维与态度。
文段中,作者针对“人到情深时自然会有超乎平常的表示”“难道老师那些付出还不值得孩子们一跪谢恩么”等论据的逐一反驳,言之成理,很有力度。
3.反驳论证。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能达到反驳的目的。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一篇文章中的观点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等等。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比如“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生活上跟风赶时髦……这说明精神污染在班内很严重”这一论述,没有明确“精神污染”的涵义,与前面列举的内容毫不相关,逻辑关系也就出错了。又如佳作《驳“近墨者未必黑”》中的如下两段:
东晋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有两句很有名的话:“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行正则影直。”于是乎,“近墨者黑”成了警世名言。但近年来,不断有人做翻案文章,鼓吹“近墨者未必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意志坚定,人格高尚,近“墨”也不会黑,而会“出淤泥而不染”。猛一听,这种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细想一下就觉得不对了。
首先,持这种观点的人对“近墨者黑”的理解有失偏颇,对所举例证分析有误。所谓“近墨者黑”,关键不是“黑不黑”,而是一个“近”字。在现实世界中,物与物的近,是两者间的物理空间距离小;而人与人的近,则主要是思想境界上的距离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关键是“出”字,若是把荷花折下来泡在水里,恐怕用不了多久,荷花就会淤泥满身,甚至烂在淤泥之中了。
作者先树立批驳的靶子——“近年来,不断有人做翻案文章,鼓吹‘近墨者未必黑”,具體批驳时,从敌论的“误解概念”入手加以驳斥,并强调了“近”与“出”之别,从而使对方的观点不攻自破。991DFB40-1128-4AFE-8C6A-F00ADABD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