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垠
贵溪畲族“上刀山”是畲族历代相传的一种古老舞种,也被称之为刀山傩舞。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上刀山”以边舞边唱的形式进行,传承者以赤脚踩在开刃的钢刀上进行祈福、上刀山、下刀山、拔刀等流程。表演风格古朴且具有野性的张力。2013年贵溪畲族“上刀山”以“民俗类”正式被选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展现“上刀山”的源流、风格特点和服饰道具,同时类比同类型的民俗文化活动之间的差别。如今,受制于经济与交通条件,传承依旧虚位以待,贵溪畲族“上刀山”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上刀山”作为地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展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观赏性传承至今。“上刀山”是贵溪畲族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着当地畲族人民对先祖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贵溪畲族“上刀山”发展现状的研究能给当地民俗文化、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贵溪“上刀山”的源流
江西贵溪畲族人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由福建迁入,分散居住在江浒山半山腰,随之也将畲族雷、蓝、磐、钟四大姓氏族内世代相传的一种最古老的跳傩仪式传承至此,“上刀山”也被称作刀山傩舞。刀山傩舞既属于傩舞的一种,也是畲族人民祈求平安,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
因贵溪这一支畲族是从福建迁入至此,福建的一些畲族村落也同样有与贵溪畲族大同小异的“上刀山”仪式。
关于“上刀山”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在神话传说中,青年龙九郎为医治同胞的眼疾之苦,他跨过了72座刀山,又穿过了72片火海,历经千难险阻终于采得仙药,为大家解除了病痛。为了纪念他为民解除病痛的功德,大伙创造了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技神功。其与畲族传统的生活习惯有关,畲族本就是刀耕火种的民族,其自称为哈山,意为住在山上的客人、来开荒的人。畲族人民不畏惧艰苦,游耕为生。在南方地区的群山之中,点一把火,开荒耕种。由于其本民族的生活习性,畲族人民在山林之间开荒劳作时就极其容易遭受到野生动物的攻击,其先人为了躲避危险,就会迅速攀爬至高大的树木顶端。由此演变出“上刀山”这一风俗。
贵溪“上刀山”的风格特点
“上刀山”在其最初是用作驱鬼逐疫和祈求丰收的,所以一般具有复杂的场面变化和固定的程式。表演来自于生活之中所以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又带有着“赤脚踩白刃”的惊险刺激和扣人心弦的炫技,还有威严庄重的祭祀舞蹈片段,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庄严肃穆的仪式性。在表演“上刀山”前,祭司(传承人)需要在祭祀前一天沐浴更衣,在祭祀开始前换上崭新的服装,净手、净脚。
“上刀山”的基本表演形式有着傩仪的基本形态。在“上刀山”之前祭司(传承人)都要进行一段请神祈福的表演,称作“迎神”,其一手持长柄手鼓一手持鼓棒有节律地敲击,鼓在其手上灵活地旋转翻飞,祭台边配以祭祀锣鼓声,在畲族供奉的神灵前,踏起古老的傩舞,边舞蹈边用畲语唱出祈福的话。一是祈求先祖庇佑,保护一方平安;二是驱邪纳福,盼望来年丰收;三是对神灵的敬畏,希望仪式顺利。这些严格的程序无一不展现了贵溪当地畲族刀山傩舞的庄严的仪式性。
叹为观止的技巧性。“上刀山”是选10米左右直挺矗立的原木树干,在树干两侧交叉插上开刃的钢刀,刀刃朝上,闪着森白的锋芒,祭司(传承人)需要赤脚踩在锋利的刀刃上表演“上山”,“下山”或是在刀山上做出“单臂吊刀”“倒挂金钩”等高难度动作。
在每次“上刀山”仪式之前,祭司(传承人)还要仔细地将每一把钢刀细细打磨至锋利,再钉入刀杆之上。上山者在打击乐器的伴奏声中屏气凝神,赤脚赤手在刀刃间攀爬,攀爬时讲究“稳”“准”“狠”。每每向上攀爬一步都需要眼明手快,定住踩踏的位置,切不可移动。双手握紧钢刀需一正一反,也代表一阴一阳。表演中段常伴有在刀梯之上的“倒挂金钩”动作,看起来十分惊险刺激。下山后脚底手掌毫发无伤,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精彩绝伦的娱乐性。“上刀山”是畲族传统祭祀傩仪独特的一支奇葩,其中加入了技艺表演的成分,兼具娱神和娱人的功能。发展至今,更多的加入了表演成分与技巧性,又对祭祀舞蹈和音乐伴奏做出了適应经济市场的转变,既保留了仪式性又有着娱乐性,又体现了古代文明礼制之风,更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
贵溪“上刀山”的道具与服饰
“上刀山”是整套仪式与流程的统称,其中用到的道具繁杂,笔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样来阐述。
刀杆与钢刀是“上刀山”文化的象征符号,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刀山”。刀杆,一般选取10米左右笔直粗壮的原木树干,再将刀杆分段染以红、绿、黄等颜色。刀杆顶端装饰有绘制着畲族图腾的三角旗帜。“上刀山”首先要扎立刀杆,以麻绳和小木桩固定刀杆底部轧入土中。钢刀,与苗族、壮族、瑶族等“爬刀梯”所用的刀在形态上有一定区别,其形制更小巧、轻薄似柳叶,刀柄上会绑扎着绘制有各种神符图案(如:凤凰)的各色小旗帜。刀尖交错插入刀杆中,利刃朝上露出寒光。
从祭祀用具上,主要以法事器具、灯烛炮仗、食物供品这三类为主,在“上刀山”前会有“迎神”仪式,所以会在刀山下设置祭台,供奉鸡、猪等贡品,并点上香烛。
从服饰上来看,因“上刀山”这一传统技能授规森严,概不外传,且传承者定是男性。畲族男子以祭祖为荣,祭过祖的人其社会地位不同于常人,祭祖次数愈多其社会地位愈高。他们祭祖时不仅要着盛装,而且每次祭祖均有不同的颜色。在表演“上刀山”时的服饰不同于传统畲族男性所穿的大襟无领青色长袖、长裤。表演者们一般穿着金丝红纹对襟麻布精美礼服,用红色麻布包头缠腰,打赤脚。笔者认为演出者以大红色麻布头巾包头将古傩“赤帻”(红头巾)的旧制,是与畲族人民在山间劳作以青色头巾擦汗,防止野蜂叮咬的族群特色服制二者的融合。
从音乐伴奏上看,“上刀山”在音乐上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主要以锣、鼓的伴奏为主,节奏形制较为单一。“上刀山”者在上山前要手持长柄手鼓围绕刀山舞动配以唱词,而祭台旁边分别有三位表演者,一人击鼓,二人敲锣,在表演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同类“上刀山”的分布现状
2013年贵溪畲族“上刀山”以“民俗类”正式被选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刀山”并非是贵溪畬族所独有的跳傩仪式舞蹈,在不同地区的畲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也衍生出了类似“上刀山”这样具有聚落性的一种特定的习俗。在我国福建、贵州、广西、广东、河北等省都有着与贵溪刀山傩舞相似的“上刀山”文化传统遗存。其中保存较好的有:
云南泸水与腾冲傈僳族、彝族中的“上刀山下火海”仪式。相信万物有灵是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仪式之思想根源。其仪式由“开香路”“跳香”“跳刀舞”等仪式构成。“开香路”时先上左脚后上右脚。先用香在地上铺设一个刀杆的样子,数量、样子都要跟上刀山的刀子一样多,跟刀杆一模一样的,一炷香代表一把刀。然后在上面进行“跳香路”,跳完后就到了“跳刀舞”的部分,直到跳完36把刀就是到“天门”了,香路也开通了,才可以上刀杆了。其“上刀山”更偏重仪式性,以祛病消灾为主要功能导向。
河北邯郸“上刀山”杂技表演。邯郸涉县“上刀山”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每到元宵节,村中艺人轮番表演该项技艺,在当地“上刀山”是一项传统杂技与竞技相结合的综合类表演性节目,以惊险刺激为主。相较于其他各地的“上刀山”,少了祭祀崇拜的意味,多以炫技为主。其“刀山”是由长刀搭建而成的双面刀梯,因在年节演出多装饰有红色饰品。表演杂技者要以嘴衔一大桶水或背负一小孩在“刀山”上攀登,双手还要做花样动作,做到水一滴不洒,脚毫发无伤。
广东湛江地区“爬刀梯”。麒麟是位于粤西北部的一个风景秀美的小渔村,村里流传着远近闻名的“爬刀梯”活动。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爬刀梯”是麒麟村每年的重要民俗活动,其目的在于驱邪消灾,祈福平安。活动分“祭梯”“立梯”“爬梯”“收梯”四个部分。爬梯前,每家每户派人组成游街队伍,绕村巡游。游街结束后,要待三声震天炮筒响后,伴以锣鼓奏乐,并点燃鞭炮。在热闹的声响中六人一组,抬着神轿,互相追逐,时长长达半小时之久。在刀梯的扎制上也十分有特点,刀是轧于两根高约18米的木柱之间,将36把锋利的钢刀分别绑入木梯之内。“刀”还有两种不同的摆放形制,一是平放于两根木桩之间;另一种是两刀交叉摆放。随着时间的更迭,“爬刀梯”活动也融入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除了纪念,村民们开始把更多美好的祝愿寄予在孩子们的身上,每当少年们爬完刀梯,村里面未满周岁的幼儿也会被放在刀梯底下穿过,以求孩子们能平安长大。
贵溪“上刀山”发展现状
在民间传承上以贵溪畲族刀山傩舞为例。贵溪市樟坪畲族“上刀山”已传承至第二十九代传承人蓝有政先生手中。“上刀山”主要依靠民间自发形成自我传承形式发展保护,近年来贵溪樟坪畲族刀山傩舞逐渐呈现发展衰落态势,下一代继承人依旧虚以待位,仅有六人能够表演但却鲜少有年轻人参与其中。这就导致当地“上刀山”这一传统技能的传承遭遇了困难和阻碍,特别是很多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能够接过传承“上刀山”这一“接力棒”的适龄男青年越来越少。且这一项非遗项目带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与风险性,需要传承者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这也使得这一非遗项目传承遭遇困难。
在保护机制上,在当地政府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来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和产业条件,但过度强调经济因素与市场化运行会导致“上刀山”逐渐失去原有味道,而变成旅游产业下的为了吸引游客的“伴生物”了。
在整体发展环境上,樟坪畲族村落的村民聚居于武夷山脉西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硬件设施与交通条件较为有限,宣传力度也较弱。受制于经济条件与交通条件,很多外地游客无法了解“上刀山”这一精彩的民俗演出,周边的游客也因交通或演出时间的限制无法观看这一演出。这也使得“上刀山”观众数量寥寥无几,环境不利于这一传统民俗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贵溪“上刀山”这一民俗文化发展所面对的困境,这也是许多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贵溪“上刀山”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现有的发展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设想,如:为当地畲族人民提供更为富足的生活条件,吸引人才建设家乡;对非遗传承人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要求传承者和当地文艺工作者采取“弃扬”的方法,在保持刀山傩舞原有文化内核的同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供给观众更高质量的“上刀山”演出。而保存在“上刀山”文化中的许多民俗学、人类学、美学等文化也等待着大家的发掘与保护。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