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刚
结核病是一类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可侵袭人体各个脏器,其中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即肺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或吐痰时,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出体外,形成带菌微滴漂浮在空气中,可对他人造成感染。人感染结核杆菌后并不一定会患病,有可能在其抵抗力低下时才出现相关症状。患者是否发病,与其自身的体质,所感染结核杆菌的数量和毒力有关。
|相|关|症|状|
1.咳嗽
肺结核患者往往会连续剧烈咳嗽3周或以上,咳嗽通常为为刺激类干咳。
2.咳痰
通常来讲,肺结核患者的咳痰量相对较少,痰液为白色黏痰。若发生支气管扩张,则会咳黄色脓痰。
3.咯血
一旦结核坏死区域累及肺部的毛细血管壁,会导致痰中带血。若感染累及大血管,可能导致咯血。患者如果出现支气管动脉破裂,容易发生可致死的大咯血。
4.发热
发热是肺结核患者患病早期最为主要的症状之一。疾病程度较轻的患者大多表现为低热,其发热特征为长期性午后低热,体温通常在37℃~38℃之间,在第二天的凌晨时分退烧。大部分发生合并感染的重症患者会发生寒颤高热。
5.日渐消瘦
肺结核病古称“肺痨”,患者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身体虚弱,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患者会感到全身不舒服,很容易疲劳,在夜间出现盗汗,感到恶心、腹痛腹胀,排便不畅或腹泻,并日渐消瘦。患者的食欲会发生减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持续性厌食。女性可能因为罹患肺结核而出现月经不调甚至是停经的状况。
6.不能顺畅呼吸
患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胸闷或呼吸困难。
|预|防|在|先|
1.及时免疫
新生儿只要没有患有自体免疫性疾病,均应在出生后3天内接种卡介疫苗。儿童抵抗力低,注射卡介苗可以减少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和患重症的可能性,避免引起较重的结核病,如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成年人,可以补种。
2.感染人群避免复发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结核病综合指南:预防性治疗》中提出:有既往结核病病史或者非活动性肺结核者,有更高的发病风险,应该成为暴露后干预的目标人群。也就是说,因复发的可能性较高,肺结核病患者治愈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复发。
患者的年龄越大,免疫功能越差者,治愈后复发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也更应重视预防工作。建议肺结核患者治愈后每年进行体检复查,以明确疾病的控制情况。此外,在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研发了“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可用于相关人群的免疫接种。
3.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卫生,避免和肺结核患者接触,在公共密闭空间佩戴口罩,勤洗手。他人咳嗽、打喷嚏时要远离。肺结核患者要做好隔离,避免病菌的扩散。
|规|范|治|疗|
相比其他类型细菌感染,肺结核治疗需要更长的时间。对于有明显症状的、处于活动期的肺结核患者而言,需服用抗结核药物至少6~9个月。具体药物和治疗时间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和耐药情况等。
一般而言,医生会根据病情及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两种以上药物,以增强与确保疗效。患者一定要足疗程遵医嘱用药,否则可能导致机体产生耐药性,延长治愈时间,增加经济成本,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合理膳食,规律作息
应避免劳累、精神紧张,多摄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对抗病菌,弥补机体损耗。同时,患者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病情加重。
2.辅助检测肝功能
抗结核类药品很容易对于肝脏造成较大损伤,因此患者需加服护肝药,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如若发现转氨酶水平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进行针对性治疗。
3.正视疾病
结核病患者不需要承担“我是传染病人”的心理压力。病菌天然存在于大自然中,接触病菌本身并不是错误。任何人都有患病的可能性。患病后及时治疗,注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即可。
★在医疗水平不高的时代,肺结核等诸多传染性疾病曾被定性为“不治之症”。但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人们已经研究出了多种应对肺结核疾病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肺结核患者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没有耐药的情况下,98%以上的患者是可以被治愈的。结核病不再可怕,但依然需要我们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