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长春
很多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在冬季发病,但事实上夏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从6月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调查数据显示,最高气温每升高1℃,医院急诊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因此,夏季养心、护心格外重要。
心血管疾病在夏季
高发的原因
夏季温度高,按理说人体的血管随之扩张,血压下降,病情应该相对稳定一些才对,其实不然。夏季气温过高,空气湿度大时,也会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而且,夏季部分人的睡眠时间会延迟,生活习惯的骤然改变也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同时,应引起注意的是,突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与老年人比较,年轻人突发心血管疾病时往往没有明显征兆。近年来,因职场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变快,大部分年轻人时刻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使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由此可见,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应重视夏季养心护心,警惕、预防心血管疾病。
警惕危险因素
1.烦躁导致心跳加快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会变得烦躁不安,爱发脾气。不良情绪刺激会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同时,高温会扩张全身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心肌有可能发生缺血,引发胸闷、气短等症状。
2.睡眠差导致血压不稳
夏季昼长夜短,加之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睡得晚、睡不踏实,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而睡眠不足则会升高血压、心率的平均水平,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压力。
3.出汗多导致血液黏稠
夏季气温、湿度过高,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人体出汗较多,血液黏稠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血流不畅,增加心血管堵塞风险,有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4.吹空调易引起心梗
当人们从高温的室外进入低温空调房,血管会突然收缩,而从低温空调房进入高温室外,血管会突然舒张,反复冷热刺激可导致血压波动较大,会加重心脏负担,极易诱发心肌梗死。尤其是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而言,这种情况十分危险,有可能危及生命。
5.中暑可造成猝死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多余的热量以汗液的形式被排出体外,保持体内产热、散热处于平衡状态。但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人体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体外,热量持续在体内产生、积聚,就会导致中暑。而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的朋友来说,中暑很有可能引发猝死。
有效防护建议
因此,在炎热夏季同样应注意保护心脏,给心脏“消暑”。
1.及时补水
身体缺水时非常危险,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水,建议每日至少饮水1700毫升,如大量出汗应酌情增加饮水量。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经常喝菊花茶、绿豆汤、百合粥等,帮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饮食清淡
夏季炎热,人的消化功能会减退,食欲也会随之下降。但是,切不可因没有食欲不吃饭,以确保体能充沛安然度夏。应保持清淡饮食,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的摄入,减轻胃肠负担。
3.防暑降温
当外出活动或者工作时,要做好防暑措施,如戴遮阳帽、打遮阳伞等,防止高温造成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引起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当天气闷热、湿度较大时,在室内休息或工作时,可以打开空调,但要注意温度不能过低,且需要定期通风换气,调节室内温度、濕度,使人体处于适宜状态。
4.午间休息
夏季昼长夜短,加之暑热影响,人们一般都睡得比较晚,建议中午小睡20分钟左右,以助放松身心,恢复精力。但是,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睡眠过深醒来时头脑不清醒,影响学习、工作。
5.适当运动
大部分人因为怕热会减少或停止运动,但这样做会降低体质,令人更难顺利度夏。可在凉爽的清晨或傍晚适当进行锻炼。一般每日应保持1个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以增强耐热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如果天气比较闷热、空气湿度过大,可进行室内活动。
6.稳定情绪
天气炎热有可能使人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因此,夏日可多做些安神静心的休息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种花草、下棋、钓鱼等。
7.坚持治疗
对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固然重要,但坚持积极规范治疗才是根本所在。一旦被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后,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遵照医护人员要求长期规范治疗,切勿因自我感觉身体好转而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