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变

2022-06-17 19:51陈毓珊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江豚鄱阳湖候鸟

陈毓珊

3月2日,江西九江,鄱阳湖都昌水域的赤麻鸭

初夏入鄱阳湖,湖面金光活泼跳跃,湖洲内外水天一色,清风伴来叽喳啼鸣。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其调蓄径流、净化环境、繁衍万物的综合机能,被誉为“长江双肾”之一,不仅润泽广袤肥沃的鄱阳湖平原,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确立,紧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挥棒,与长江紧密相连的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银鳞跃、鸟纷飞、碧波涌、人上岸,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一幅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开。

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永修松门山水域,几只江豚在水中畅快嬉戏,不时从湖面交错跃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作为长江唯一的大型旗舰物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是流域生态环境的“指标生物”。在鄱阳湖安家的江豚,几乎占长江流域江豚总数的一半。昔日,由于人类在湖区活动频繁,江豚的生存环境一度恶化,尤其是过度捕捞和对江豚觅食地的侵占,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转机,来自长江和鄱阳湖流域实施“十年禁渔”政策,渔船回收切割、渔民收网上岸,鄱阳湖地区水生态和渔业资源得到了明显改善,处于濒危状态的江豚数量出现回升态势。

2016年,曾经是一名职业渔民的王第友“洗脚上岸”,成为鄱阳湖上的一名生态巡护员。“几乎每天都要下湖巡护,工作主要是观察江豚和候鸟、清理湖面垃圾、举报非法捕捞和非法采砂。”2018年11月,王第友注册成立九江市微笑天使江豚保护中心,组建巡护队,如今6名队员均为“洗脚上岸”的渔民。“大家逐渐明白,保护鄱阳湖是我们渔民的使命。”王第友说。

转机,来自长江和鄱阳湖流域实施“十年禁渔”政策,处于濒危状态的江豚数量出现回升态势。

“这段时间见到江豚的频率明显增多了。”王第友说,以前非法捕捞的工具经常误伤江豚,禁捕后,江豚受伤的现象很少见了。

近年來,江西成立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吸纳了2000多名志愿者,组建起203支护渔队,形成较为完整的江豚巡护救助网络,定期开展长江江豚专项监测、巡护、救助。近三年,江西已累计帮助7头搁浅遇险江豚重回鄱阳湖。

不仅是江豚,如今越来越多鄱阳湖“老居民”也正在回归。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渔业部门曾进行普查,当时湖区鱼类共有158种。此后近二十年间,鄱阳湖鱼类减少了30余种。鲥鱼、胭脂鱼等濒临灭绝,四大家鱼也越来越少。

2020年6月,九江市水产科研人员在鄱阳湖火焰山水域一次性发现上百条刀鱼群体,这是近十年来首次发现大规模刀鱼群体;2021年4月,江西省水科所专家在鄱阳湖都昌松门山水域例行监测时,发现一尾长23厘米、重47.4克的鳤,近乎绝迹的鱼种再现湖中;2021年5月,科研人员在长江湖口水域科研监测到一条胭脂鱼,体重达6.75公斤,这是长江江西段监测到的最大规格胭脂鱼……

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银鳞雀跃、穿梭游弋的情景得以重现。鄱阳湖,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宝地。

每年秋末冬初,白鹤都会飞越数千公里,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鄱阳湖越冬。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每年抵达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有数十万只,全球98%的白鹤、80%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在这里度过漫漫冬日。

这两年,江西省余干县插旗洲的村民都会预留1000亩稻田不予收割,作为鸟群的口粮,这个位于鄱阳湖畔的“候鸟食堂”热闹异常,鸟啼声不绝于耳。

为让候鸟安心栖息,湖区群众甚至将鸡鸭圈养,不让家禽与白鹤争食。而就在几年前,当地人还在为如何驱赶鸟儿,保护农业收成而烦恼。

放鞭炮、敲锣、鸣笛、砸铁门、扎稻草人……每当候鸟靠近,稻田边就响起各类震耳欲聋的声音。外人以为村庄在庆贺丰收,村里人却道自己在保卫丰收。候鸟曾是插旗洲最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

“白鹤生性机警,在一个地方被惊扰过,就再也不会去。”北京林业大学鹤类保护专家郭玉民说。

为了破解湖区“人鸟争食”矛盾,江西连续8年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87亿元,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受损、补偿谁”的原则,对因保护湿地和候鸟而遭受农作物损失的群众进行补偿,受益人员达37.06万人次。

2021年12月,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以鄱阳湖区为核心、涵盖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下一步将向湖区县(市、区)加大在生态补偿资金、重大公益性项目、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为给候鸟营造良好的环境,依湖而兴的江西不仅留出稻田、藕田等供候鸟觅食,还完善候鸟救助机制,由保护区、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共同制定的候鸟救助联动勤务机制正在推开,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到保护候鸟的行动中。

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有一家专门为候鸟开设的“疗养院”。“疗养院”负责人、鄱阳湖保护区吴城站站长舒国雷介绍,这个模仿鄱阳湖自然生境打造的小微湿地,是保护区的候鸟救助中心,目的是为候鸟越冬保驾护航。

一些候鸟因伤病脱离鸟群大部队,“疗养院”会根据候鸟饮食习惯为它们量身定制“病号餐”,比如稻谷与玉米的套餐是为雁鸭准备,鱼和虾则是东方白鹳的标配。

从栖息地环境改善,到救助条件提升,在鄱阳湖,越冬候鸟的“医、食、住、行”愈发周到。

“鸟儿胆大了。”提起候鸟栖息地变化,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书记刘新喜感触很深,原来候鸟多在深湖觅食,这些年觅食地范围不断扩大,田间、池塘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候鸟与人类的距离拉近,因为它们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在鄱阳湖都昌水域对江豚进行体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光靠民间自觉,制度更是持续增进生态福祉的保障。

江西在践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久久为功。20世纪80年代,600多名专家对鄱阳湖流域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提出把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覆盖全省辖区面积97%的鄱阳湖流域视为整体,以“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为治理理念推进“山江湖工程”,打造出一个“绿色生态江西”的雏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切实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坚持把长江九江段与江西的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五条河流以及鄱阳湖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形成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清风拂过南潦河,鄱湖支流亦是碧波荡漾。作为河段长,奉新县赤岸镇党委书记易德明要定期巡视自己的责任段。漫步河边,易德明感叹,5年前,潦河不少河段还是Ⅴ类水质,鱼虾难生,如今这里已达到Ⅲ类水质。

治水是个系统工程,过去九龙治水,权责不清,河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这一局面。易德明介绍,河长制实施后,河道范围内的养殖基地、采砂场、化工厂等逐步退出,仅河道采砂场就拆掉了50多家。

不仅有河长制,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江西还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林长制、湖长制,设立了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机构,省级环保督察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形成同心共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2018年以来,江西全省累计完成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超889.44亿元,711个村自主创建为水生态文明村。

为保護鄱阳湖湿地,江西省出台《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构建起完整的湿地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红线不仅要划定,更要监管并举。江西通过建设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对湿地、空气、土壤和水环境以及生物活动等多项指标的综合监管和预警。“十三五”期间,鄱阳湖区域全面实施湿地占补平衡政策,恢复治理湿地7.5万亩,退耕还湿2000亩,湿地总量和质量保持稳定。

2018年以来,江西全省累计完成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超889.44亿元,711个村自主创建为水生态文明村。2021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5%,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国控、省控和县界断面全面消灭了V类及劣V类水体,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下降,鄱阳湖水质得到大幅改善。

为了让鄱阳湖的候鸟“医食”无忧,76岁的候鸟医生李春如依然奔走着。2013年,李春如创办的候鸟医院在江西都昌县挂牌成立。候鸟不仅有了“专有食堂”,还上了“医保”。

“大伙逐渐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受伤的候鸟日渐减少。”李春如说,与往年候鸟医院挤满“患者”,鸟鸣声声不同,今年候鸟医院格外冷清。

“病房”由满到空,说明在湖区百姓的观念中已将生态保护前置。

近年来,鄱阳湖区,越来越多群众自发加入生态保护队伍,他们救治病伤候鸟、巡查非法捕捞、开展生态保护宣传。

今年67岁的插旗洲村民张富根靠200多亩稻田获得了20多万元补贴。他告诉记者,把稻子留给候鸟,获得了补偿款,人和鸟矛盾解决之后,他想为保护候鸟作一点贡献。因此,他参加县里组织的应聘选拔,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面朝蓝天观候鸟”的护鸟员。

鄱阳湖区日益向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恰好印证了江西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的生态文明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变现,坚守绿色发展共识的湖区百姓迎来绿与利的双赢。毕业后在江西工作的导游安凯祥,近年迎来职业转型,在国际导游的名牌上,贴上了职业“鸟导”的标签。

鄱阳湖在国际上知名度不断提升,专门慕名前来观鸟的外国游客随之日益增多。截至目前,安凯祥已带领超过2000位各国鸟类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旅游观鸟。

“不少外国游客表示很羡慕,鄱阳湖连白鹤这类珍稀候鸟都有这么多!他们回去后撰写的观鸟报告又成为免费的生态广告。”安凯祥语气中洋溢着自豪,他说,背鸟类专有名词、了解候鸟习性已成为当地导游圈拓展业务的新风尚,职业“鸟导”市场方兴未艾,甚至有的老乡都能说几个带着乡音的外语词汇。

候鸟经济不仅催生出诸多新业态,有的传统营生也在“生态+”的加持下绽放出新活力。

位于鄱阳湖核心区的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无数游客因鸟而来,作为镇里首批14名“观鸟向导”之一,57岁的黄义界成了大忙人。

世代在湖上捕鱼为生,黄义界对湖区鸟儿习性极为熟悉,清楚哪里才是最佳观鸟点。“原来白天捕鱼,晚上渔船停靠在浅水区域,人就睡在船上,周边鸟儿啄食鸣叫,经常吵得大半夜睡不着觉”。

吴城镇镇长闵瑞介绍,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腹地,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当地吸引各方投资12亿元建设候鸟观光小镇,开启从靠湖吃饭到靠生态颜值发展的转型之路。

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年,累计有80多万名游客涌进小镇,相比四年前翻了四番。全镇400多户、1500多名和黄义界一样的上岸渔民,通过餐饮、住宿等分享白鹤带给小镇的人气红利。

统筹流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要素,系统保护和进一步改善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在江西,全力守护一湖清水成为社会共识,我国最大淡水湖颜值不断刷新。

猜你喜欢
江豚鄱阳湖候鸟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江豚“归来”
致命的超速
候鸟
“0”与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