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5月25日,威海创新园人才公寓工作人员(左)向符合入住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介绍公寓情况(朱峥/摄)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2020年,外出农民工总数近1.7亿,其中多数为青年。更多青年通过城乡之间的流动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
青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青年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总和人口城镇化率。然而,青年在城市发展中还面临住房困难、就业难、创业环境不够友好、社会保障不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关键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的落实,各城市应根据自身优势为青年提供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近日,就青年发展型城市如何建设等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元凯。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青年亲身获得了成长发展的时代红利,也亲自参与了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领域的奋斗历程,他们既是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建设者,今后也必将继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进入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这既是全局性的转变,也是历史性跨越。“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他们在感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最为明显。从现实情况来看,新时代青年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呈现出多样化、小众化,他们更加重视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对城市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个人发展机会有着更高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以往城市发展观念、发展方式的制约,导致城市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视力度不够,这就与青年美好生活需要产生了较大矛盾。突出体现在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不足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两个层面。
在供给总量方面,城市在保障性住房供给、托幼机构供给、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儿科医疗资源供给、文娱设施供给等方面明显不足。
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区县、城乡、青年群体之间差距还比较大,不少进城务工青年、灵活就业青年仍然面临着公共服务资源难覆盖、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十四五”规划中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三个方面提出下一阶段新型城镇化纵深推进重点方向的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行业演化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更加强调青年人的经验和技能积累,青年普遍面临着来自学业、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
在思想层面,因社会现代化转型带来的压力,部分青年人难以在现有社会格局中找到向上流动的机会而产生被剥夺感、被疏离感,或者在高层次需求受挫时产生空白感和失落感,这也是近年来“佛性”“躺平”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之一,有些青年在此亚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奋斗意识不强的苗头。
在工作方面,为了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不少青年都存在加班现象,特别是在互联网企业中,“996”“007”问题依旧存在。因城市对青年的社会保障还不够充足,35岁的年龄隐性歧视在职场中也由隐性走向显性,继而影响了青年的职场投入度、职业规划等。
在生活方面,灵活就业青年的劳资纠纷、租房市场不规范等行为、随迁子女入学等问题对青年群体在城市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在健康领域,青年人口的综合体质有下降趋势。根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20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与2014年相比,20-39岁年龄段的国民体质达标率为87.2%,比2014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此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部分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新冠疫情在城市的传播,又放大了部分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更加强调青年人的经验和技能积累,青年普遍面临着来自学业、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
就业是青年民生之本,是青年发展之基。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青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市场中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首次超过千万,创出历史新高,并且在疫情影响下“增量”与“存量”并存的局面更加明显。
青年就业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也致力于推动青年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从优化就业环境来看,城市应从“扩容、赋能、维权”三个方面增强。
扩容是指不断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创造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丰富和完善青年就业岗位供给。赋能是指健全青年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统一的就业信息集汇平台,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青年就业的综合能力。维权是指要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维护青年合法劳动权益。
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青年,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险的转移续接机制,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力量、行业协会力量的有效纳入,形成保障青年劳动权益的力量协同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青年就业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促进青年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还有赖于各方面政策的协同发力以及更多力量的参与。
3月29日,重庆大渡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内,大学毕业生和青年人才在一家名为中元汇吉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中心工作(唐奕/摄)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实现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近几年各地掀起的“抢人大战”或人才新政,很大程度上是对青年这一重要人力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生力军、突击队的争夺。因此,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积蓄城市发展后劲的重要步骤,其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有利于推动以人为核心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从数据来看,我国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1%)已经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6%),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整体城镇化率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城市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体系及其空间网络发展的基础支撑,承载着大量的青年人口。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在推动以人为核心城镇化战略时,要将城市建设与青年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抓住青年人口城镇化进而掌握地区城镇化的基本走向和推进速度。
其次,有利于城市主动应对青年人口规模及结构的深刻变化。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我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为4.01亿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8.42%,比2010年下降6.38个百分点,青年人口规模、结构都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对于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供给以及生育率的提高有着较大影响。在现实背景下,要城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青年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考虑青年元素有利于应对青年人口的重大变化。
第三,有利于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城市中纵深实施。随着《规划》的落地落实,我国青年发展的规划体系框架已经全面搭建、促进青年发展的工作机制也初步形成。但从各地实施来看,《规划》的推进还存在缺少抓手、缺少依托等问题,开展青年发展城市建设就是想通过具体的城市建设,让“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在城市落地开花。
从优化就业环境来看,城市应从“扩容、赋能、维权”三个方面增强。
根据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人口吸引力等要素区分,各类城市应如何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当前城市分类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9类。社会层面上也对城市的发展特点和时间线形成了超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等类型的划分。中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很难采取统一的建设模式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因此,如何因地制宜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对城市建设者的挑战。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也明确指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不搞“一刀切”,而是充分尊重基层的实际,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办法。
因此,经济发达大城市和欠发达小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在经济发达大城市应该侧重于三方面的建设:一是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形成青年元素强,有利于青年聚集的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区。二是重视城市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各类青年发展的合理利益诉求,建设过程中应更加强调系统性和综合性。三是加强城市群建设,形成城市发展集群效应,不断扩大地区对青年发展的吸引力。
在中小城市及欠发达地区,应从重视城市基础性设施建设以及生活娱乐休闲层面的基础服务上入手,建设过程中可针对某一特色持续发力,打造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差异化優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由点及面的发展趋势。同时要加强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城市的共建对接,形成协同发展的模式,实现青年人口合理分流与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