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统计类“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2-06-16 08:18王洪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思政

王洪

(中南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根据国家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最新数据,全国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已超过300万人。研究生属大学生中的高知识群体,而与之相关的研究生教育则肩负着培养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措施和理念,如提出“课程思政”的新理论,强调立德树人,实现并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等[1-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念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研究生,加强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是顺应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3]。研究生科研和学习任务较重,对专题思政学习甚至思政理论课都可能产生一定消极态度和懈怠情绪。而目前,基于“课程思政”的教改实践大部分聚焦在大学本科生[4],在此背景下,研究并推进基于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路径和策略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我们早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不夸张的说,不同学科领域都对统计学的基础理论有一定要求,统计学正在逐渐成长为和外语、计算机一样就业必备工具箱中的新技能。因此,在高校最新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统计类研究生课程的开设数量明显增多,《统计学》《应用统计》《统计计算》《回归分析》《生物统计》等课程占据了很多一部分比例。但不难发现,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统计类课程教学主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并没有加入思政教育元素[5]。和本科生不同,研究生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独立意识高,喜欢突出自我感受,期待对等的教育模式,因此,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对分课堂、项目式教学(PBL)等以学生为主的模式占据主导地位[6]。本文拟从《统计学》《生物统计》《回归分析》《应用统计》《数据挖掘理论》等统计类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课程思政”教改的实际,探讨与研究生主流教学模式相契合的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策略。

一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究

(一) “课程思政”的概念及融入研究生统计类课程的意义

1.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7]。和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包含的内涵非常广泛,除了可以涉及思政课程中的知识点外,还可以包括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道路自信、道德伦理、职业素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目标是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正确的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的教育形式、生动的教育方法、全方位、全过程地立德树人[8],从而对研究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正确的影响,培养新时代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

2.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统计类课程体系的意义。2020年7月,全国首次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四为’方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明确要求,之后不久,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包括研究生课程思政在内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10]。作为部属双一流高校和湖南省双一流学科专业,我校统计学科有关研究生课程如何响应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统计学是对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呈现和组织的研究。换句话说,它是一门收集、汇总数据的学科。作为国务院学位办2011年才批准成立的一级学科,“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历史只有十多年,但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则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如化学、计算机、生物医学等),并衍生了诸多二级学科,如生物统计、卫生统计、环境统计、空间统计、地理统计、经济统计、化学计量等等。可以说,只要有数据存在的地方,统计学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数据作为各个国家战略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统计类课程也日益发展为数据科学的重要支柱,成为统计学专业外很多学科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如何将思政元素和现有的研究生统计类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把统计学科中蕴含的职业素养、家国情怀、民族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等思政知识点辐射到所有和统计学相关的学科专业,值得统计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思[11]。

(二) 统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8年以来,部分高校在推进统计类“课程思政”的研究生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这些统计类课程思政教改实践也暴露出目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1.部分专任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严重不足。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老师混淆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的概念,误以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以为就是要在统计专业课程教学增加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等方面的专门章节,“越殂代疱”。在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无论是统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还是全校层面的公共研究生课程,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时长只有24学时~32学时,最长的不超过48学时,部分老师担心加入思政知识点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不愿进行教改实践,导致“课程思政”改革动力不足,进展缓慢。

2.部分教师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思政元素和统计知识点之间融合的火候掌控有待提升。有的老师顾此失彼,思政性有了,但专业知识点的教学任务落下了。有的老师过犹不及,统计课程上成了思政课程,弄巧成拙,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

3.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统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统计理论,也要有从事实践的动手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以传授课本理论知识为“唯一”的或主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影响,不少高校教师对实践育人的功能与作用往往认识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元素的融入也无法体现,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三) 实践途径与策略

从国家层面来说,青年一代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属于教学的一环,也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结合统计专业特点探索“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统计专业课程教学,积极探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的新途径和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从挖掘思政资源、改进教学手段及推进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对统计类研究生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进行介绍:

1.充分搜集和整理各类文献,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扩展思政资源的多样性。课堂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在统计类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统计行业的“中国现状”与统计教学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故事”、让学生发现“中国故事”、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分享“中国故事”,并通过与“国外同行”的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与中国地位。例如,针对统计学四大顶级期刊即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JASA)、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B(JRSSB)、Annals of Statistics、Biometrica主编或副主编的中国学者和华人华裔学者的比例逐步提升,引导学生构建民族自信。同时,我们针对研究生的求知欲望和人格发展特点,选取与课程内容相辅相成的爱国主义、职业精神、个人与社会责任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例如,在《生物统计》及《统计计算》课程中,我们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抗疫中统计案例和思政元素,并将之融入统计类各专业课程教学中,适时加入“疫情大数据分析”内容,对疫情数据进行建模,合理预测人员流动,准确分析疫情发展,将国内外最新疫情的时事政治和统计学知识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验证了统计工具和方法是解决实际数据分析问题的利器。

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模式融入思政元素。统计专业课程内容繁杂、实践操作多样,而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也逐渐渗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为教学模式发展与变革带来新形式、新思路。如何在MOOC、“参与型”“辩论型”、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加深学生们对专业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对未来统计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充满信心。如在《生物统计》课程,“流行病学”部分,我们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进行案例教学,对比中美、中英、中欧等应对新冠疫情的方式,介绍知名公关公司Edelman公司全球政府信任度统计调查结果:疫情中,中国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一直高达90%左右,稳居榜首,增强了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核心制度的自信。

3.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参与是最好的学习。统计类专业的应用性特点,使得它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操性。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融入专业课实践教学,不是为了“弱化”或“取代”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后,可以起到一种与本专业价值观相辅相成的“价值引领”作用。研究生们统计实践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与挑战,包括薪酬待遇问题、职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问题等。而此时“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对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们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如在《数据挖掘理论》实践教学中,增加统计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复杂度通常会显著增加模型的方差,但可减少偏差。反过来,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则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偏差上升,方差降低。要想两者都好,必须提升样本量,进而教育学生外力虽然有用,但主要的是从本质上提升自己,让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大部分研究生对于统计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工科和医科学生,这部分内容或许并不熟悉,在课堂上深入讲授由于课时等限制不太可能或没有必要,为此可采用慕课、微课方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如通过网络推送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自我隔离14天”的统计依据,提高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图1 统计类研究生思政教育

(四)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统计类课程的实例

1.培养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介绍国内外的统计学的发展史,同时介绍为统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我校知名学者,用身边实际的例子来培养研究生对统计专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例如,在介绍正态分布又名高斯分布时,强调在科学领域,冠名权一个很高的荣誉,继而引出我校华罗庚奖获得者侯振挺教授的突出事迹,侯振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者,在随机过程等理论概率及应用概率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工作,他在1974年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Q过程唯一性准则”被国际同行誉为“侯氏定理”。侯振挺教授长期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科协主席、湖南省数学会理事长,为推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难能可贵的是,这一第一流的成果还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做出的,鼓励研究生同学即使生处逆境也要努力拼搏。又如介绍统计常用R软件时,介绍我校统计专业杰出校友2020级毕业生博士肖楠的个人事迹,肖楠同学因R软件的liftr包荣获John M.Chambers(钱伯斯)统计软件奖,这是该奖项2000设立以来,我国学者第二次获奖,希望全体研究生树立“他能我也能”信心。再如,统计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重复性是再在统计科研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回归分析”“统计计算”和“数据挖掘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进行重复性研究作为他们的课程作业的一部分来强调统计分析中实验可重复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专业责任感。

2.以“人”为本,激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尊重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研究生的主管能动性,鼓励他们全程、全方位参与统计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如在《数据挖掘理论》课程教学中,我们让研究生参与课程体系的规划和课程内容的安排,通过新媒体和问卷等方法倾听研究生的需求和声音,有针对性地融入交叉学科知识,如信用评分、语音识别等。以信用评分为例,随着信息获取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和高性能计算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住房按揭、汽车贷款、信用卡、互联网平台借款等各信贷业务呈爆炸式增长,建立信用评分模型可帮助金融机构高效系统地处理信贷业务并做好风险把控。通过背景介绍,引出将生存分析方法应用于信用评分的实际意义,进而鼓励研究生积极探索所学课程的应用前景。在后续课程教学中还将进一步介绍当前信贷数据存在的超大数据容量、大维稀疏性、不平衡等复杂数据特点,通过实例分析总结传统信用评分方法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带领研究生探索将新的生存分析方法应用于信用评分的途径。最后分组研究并汇报研究成果。

这一系列的交叉拓展教学平台丰富了研究生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际应用培养了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并加深了研究生对于数据挖掘基础理论、半参数回归以及信用评分的认识,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或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结语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中有机融合,并结合多模式的教学方法传输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知识认知、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鸣。本文根据统计类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知识点和教学方法,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的当下,我们将继续研究如何以更加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专业课堂主渠道,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提升,实现“教”和“育”同频共振、全面育人。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研究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