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李栋伟,吴波,王振华
(东华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高校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土木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从事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港口等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在传统专业教学中,侧重于知识和技能讲授,对职业道德、传统文化、匠心精神、使命担当等德育内容不够突出。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高等教育面临关键教学难题[3-4]。
土力学是土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贯穿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主要研究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土体渗透性、地基应力计算、地基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土压力理论、土坡稳定性等内容[5]。目前土力学专业课程教学已相对成熟,但关于课程思政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6-10],思政元素挖掘尚不充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融合方式有待提升。
本文以《土力学》课程教学为对象,修订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考核和效果评价方法,旨在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在教学目标方面,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基础,增加价值观塑造的素质目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土的成因、组成特性及工程分类,掌握土的物理性质及试验方法,掌握土中应力计算原理和方法,掌握土体的强度、变形和渗透特性分析理论、计算和试验方法,掌握土压力、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完善知识结构,能应用土力学基本理论、计算和试验方法,分析并解决土体变形、强度、渗透等岩土工程问题,具备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能力。
素质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主动担当经济、科技发展的社会责任,培养“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培养“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树立环保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和人文情怀,具备承担挫折的心理素质,强健体魄,理论联系实际,具备探寻解决土木工程难题新方法、新手段的创新意识,培养职责与义务认知、质量安全意识、工程效益意识、依法从业意识。
土体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在东方和西方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力学是一门相对古老的学科,其本身充满了的思政哲理[11],隐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优秀传统文化、法治观念、理想道德、科学与人文素养等。根据土力学课程知识点专业特性,思政元素类别可大致分为三类,分别为:(1)工程伦理、职业道德;(2)精益求精、工匠精神;(3)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1.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品行道德,并贯穿于工程建设各个环节。该类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1)在工程建设中,遵守行业规范、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按规范、标准开展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把控工程中每一道质量关,要深刻意识到每个质量环节的背后是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在权利义务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好每种职业、每个岗位的功能,更要尽好岗位职责本身的义务,爱岗敬业;3)在遵纪守法方面,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禁止触碰法律红线,增强法律意识,清楚岗位背后的法律责任,提高法律意识,这既是保护他人,保护团队和集体,也是保护自己;4)在其他方面,工作办事中要平等公道,在工作方法中要积极主动、开拓创新,提高效率,等等。
2.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贯穿于工作岗位中,遇事处事耐心、执着、坚持、创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工作中处理事情一丝不苟。通过大国工匠、先进人物的事迹榜样和典型工程案例,树立行业自豪感和进取心,例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天路工程”青藏铁路、青藏公路[12],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13],新冠疫情期间方舱医院等。
3.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强化学生家国意识、民族情怀、责任担当,并将这些意识形态贯穿于职业生涯。这类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民族理想,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密不可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在讲课中,可应用典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中国第一条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藏匿戈壁研发核弹的元勋们等。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协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完成政治引领、价值塑造、专业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任务。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把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点有机融合,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讨论等各个环节,赋予专业教育思政性质,达到思政教学培养目标。表1所示为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匹配融合。
表1 《土力学》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专业课程内容为核心,将思政元素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专注度。
在讲授土的物理性质、土体渗透性、抗剪强度等知识点过程中,在课堂开展小实验,准备两杯砂土和黏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揉捏、按压、晃动、倒入水等方法,认识土的散体性、颗粒级配、含水量区别,水在土体中的渗透规律,不同土的渗透性差异。土体整体表现出的渗透性、抗剪强度和分散性等都与土颗粒性质紧密相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家国集体的关系,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和民族理想,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土力学课程中含有大量的分析理论和计算公式,包括挡土墙土压力、地基附加应力、有效应力、地基沉降量、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等。在基本理论讲解完之后安排习题课,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提前指定习题课内容,由学生主导课堂,讲解解题思路,老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翻转课堂形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导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配合播放岩土工程相关的工程灾害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专业精神的重要性。
在理论授课期间,匹配专业知识点开展实验课,训练学生基本土工试验技能,锻炼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分成团队小组完成实验任务。通过实践技能训练环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和职业道德,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在土力学课程传统考核中,过程考核占30%~40%,期终考核60%~70%。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试验报告等,分别占20%、20%、30%和30%。期终考试主要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考核方式偏向于对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考核,忽略了思政导向。
为了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全面、系统考核,在传统考核机制基础上进行完善。首先,过程考核融入思政内涵。(1)利用慕课、超星等教学平台,考核学生平时对课后作业与复习视频的完成情况;(2)布置团队讨论作业,记录并考核团队意识、课堂表现、思政素养。其次,丰富期末试卷题目背景。在设置试题时,融入代表性的工程背景,无形中提高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行业认同感,达到思政引导、价值观塑造的目的。
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过程中,从“主观+客观”多视角来评价教学效果,持续提升、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邀请学校和学院督导组进入课堂听课,听取督导组评价和意见;课程教学过程中,定期收集学生教学效果反馈;从自身角度,教学期间观察并记录学生课堂气氛和参与度,学期末开展自我教学总结。
作者近3年先后给三个班学生上过《土力学》课程,其中2018级、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班级的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而2017级学生采用了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相比之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1)课堂气氛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融入了丰富的工程案例、名人故事,激发了学生们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行业自豪感。
(2)遵守纪律,自觉规范言行。在教学期间,未出现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遵守课堂和实验室纪律,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课任务。
(3)专业知识点掌握效果更好,实践能力更强。基于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结果,学生考试整体通过率提高了约15%,总体平均分提高了约5分,实验报告完成质量整体有所提升。
本文依托《土力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修正了教学目标,挖掘了课程思政元素,优化了教学方法,完善了教学考核和效果评价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
(1)修订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置,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观塑造的素质目标,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从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家国担当等方面挖掘并归纳了专业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了教学方法,采用“课堂小实验”、“翻转课堂+工程视频”、“实践技能训练”等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3)完善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考核和效果评价方法,在过程考核和期终考试中融入思政引导,从“主观+客观”多视角评价教学效果,并据此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