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瑶 杨振宇 马赛 李芳 高婧
近年来,由于患者对美学修复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牙齿微创预备理念的深入,瓷贴面已成为修复变色、磨损、断裂或畸形牙齿的广泛、可靠和成功技术。随着口腔材料学的进步、粘接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无创、美观、耐用等牙齿修复理念的深入,微创瓷贴面因其可减少牙体预备量,保留更多的牙体组织,逐渐成为修复变色牙、过小牙、断裂、磨损牙齿的优选方法[1]。本文对42 例131 颗患牙进行前牙瓷贴面修复的回顾性研究,观察三种预备方式对前牙瓷贴面修复的临床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指导意见。
本研究选取2019 年9 月1 日~2020 年8 月31 日期间本院收治的42 例患者,共计131 颗患牙,对前牙瓷贴面修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6 例,女性25 例。根据这些患者牙齿变色、磨损、断裂、畸形等实际情况,以尽量保留健康牙体组织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瓷贴面预备方式:超薄不备牙修复法、超薄备牙修复法、传统备牙修复法,分别为16 颗、 53 颗、 62 颗。患者年龄18~35 岁。
入选标准:牙齿无松动、氟牙症、四环素牙、釉质发育不全、前牙切端缺损、间隙过大、过小牙。
对于超薄不备牙贴面(A组, 16 颗牙),自然光下VITA-3D Master比色板(VITA公司,德国)比色后,清洁患者牙面,将颈缘控制在与牙龈相齐。
超薄备牙贴面修复患者(B组, 53 颗牙)的唇面制备深度为0.3 mm的引导沟;在颈缘预备深0.2 mm的浅凹形肩台,确保边缘光滑连续;邻接面止于邻接点的稍前方。对预备进行修理后,视龈沟深度及龈缘张力选择合适的排龈线,并根据牙龈状况选择单线或双线排龈,颈缘肩台与龈缘平齐。
在传统备牙贴面修复患者(C组62 颗牙)的唇面制备深0.6~1.0 mm的引导沟,切端预备1.0~1.3 mm,肩台与龈缘相齐,然后进行常规排龈。
以上牙体预备完成后,硅橡胶两步法制取印模,灌注超硬石膏模型后送至技工室制作修复体。所有操作均由文章通讯作者本人完成。
检查贴面的颜色、形态、边缘及邻接,调磨就位。试戴无误后选用合适的粘接剂进行贴面粘接。去除咬合干扰后精细抛光。
戴贴面1 年后召回复诊,参考改良的加利福尼亚牙科协会-瑞格(CDA/Ryge)标准[2],评估修复体颜色匹配度、瓷表面质地、边缘染色情况、边缘适合性及牙周状况,同时检查有无术后敏感、继发龋及修复体脱落的发生。为方便比较,将评估项目的分值均设为0~5 分,分值越高表示边缘染色越少、边缘适合性越好。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颗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1显示,超薄不备牙贴面组修复体颜色及边缘密合度评分均高于超薄备牙贴面组及传统备牙贴面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瓷贴面临床效果评价
随访1年, 3 组瓷表面质地良好,均未出现瓷裂纹及牙体组织的暴露。牙周组织健康,均未出现牙龈红肿、牙龈退缩及龈沟袋深度的增加。传统备牙贴面组颈缘处出现了轻微的变色,与超薄不备牙贴面组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显示,贴面修复1 年后,超薄备牙贴面组及传统备牙贴面组分别发生1 例(1.89%)、 2 例(3.23%)继发龋, 3 例(5.66%)、 11 例(17.74%)术后敏感,与超薄不备牙贴面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备牙贴面组中有7 例(11.29%)出现了修复体的脱落,均高于超薄不备牙贴面组及超薄备牙贴面组(P<0.05)。
1975 年左右,欧洲学者Rochette[3]首先提出将瓷修复体粘接到前牙牙列内以修复牙体缺损。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及酸蚀技术的不断改良,瓷贴面的应用逐渐成为贴面修复的主流。瓷贴面按其厚度可分为超薄型瓷贴面(<0.5 mm)、薄型瓷贴面(0.5~0.8 mm)和厚型瓷贴面(>0.8 mm)[4]。近年来的新型仿生陶瓷材料所要求的厚度减小, 0.3~0.5 mm厚的超薄瓷贴面即可满足修复要求,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天然牙结构,也为利用天然牙以外的“外部空间”提供了可能,符合微创修复的理念。
本研究中超薄不备牙贴面修复的患者在随访中均未出现术后敏感,说明保存完好的牙齿结构减少了牙本质小管的暴露,避免了医源性刺激,有助于保持牙髓活力并降低术后敏感性。此外,微创预备下的修复不需要麻醉,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增加了就诊的舒适度及配合度[5]。经传统的牙体预备后,牙本质暴露的数量较超薄备牙贴面者多,这种牙本质的粘接降低了基牙和瓷贴面的粘接强度,增加了微渗漏的风险,导致边缘适合性不良的发生[6]。边缘着色与瓷贴面边缘微小缺陷的增加、粘固剂的老化及预备牙体组织的规范与否有关,并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7],同时患者的吸烟习惯也会导致边缘着色。
本研究中有7 例(11.29%)传统备牙修复的患者出现了修复体的脱落,而超薄不备牙及超薄备牙贴面修复中均未出现修复体的脱落。这种修复体的脱落与粘接面密切有关。有研究表明,瓷贴面的理想粘接界面是釉质表面,当超过50%的牙齿表面为釉质时,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粘接效果。釉质上的瓷贴面比牙本质上的瓷贴面具有更高的临床寿命[8-10]。因此,想获得稳定且持久的粘接效果,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计修复方案,整个表面应尽可能设计在釉质层中。
修复体自身的厚度、颜色及基牙颜色共同决定了修复体的最终颜色[11]。本项研究中,超薄备牙贴面组与邻牙颜色、透明度轻度不匹配,这可能与超薄备牙瓷贴面厚度小,通透性高,容易产生遮色不足的问题有关[12]。传统备牙贴面组的颜色匹配评分低于超薄不备牙贴面,该组贴面与邻牙颜色、透明度不匹配,影响美观。经检查发现,其中1例与邻牙颜色不同的患者曾发生过牙外伤,在行根管治疗后进行贴面修复,在修复后的一年中,牙体颜色不断加深发暗,瓷贴面无法完全遮挡变暗的牙齿。提示我们今后对于牙体颜色异常,瓷贴面无法完全遮盖修饰的患牙,采用不透明的粘接剂;也可以考虑贴面修复前先行内漂白。相比超薄贴面,传统贴面虽然有较强的遮色能力,但受其本身光学性能影响,透光性较自然牙差,这些都可以造成最终修复体与邻牙颜色的差异[13]。超薄贴面虽然本身遮色较差,但是适应症选择的时候已经有了限制,对于中重度颜色异常患者通常不考虑使用超薄贴面,因此本研究中该组获得较好的效果可能与病例选择有关。
三种预备方式下的贴面修复在术后一年随访中出现继发龋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传统备牙贴面的修复方式会使牙本质暴露的数量增加,牙本质中有机物较釉质多,增加病原菌侵入的途径,从而增加患龋风险[14],因此推荐牙齿的预备量接近釉质层的厚度。瓷贴面产生的裂纹或折裂的主要原因包括咬食硬物、磨牙产生的应力集中及贴面内部存在小空隙[15]。本研究中,传统备牙贴面修复有1例出现了明显的裂纹,患者自述有切咬硬物史,过大且不均匀分布的咬合力增加颈部边缘的微渗漏和间隙,损害了修复体的固位力,从而导致裂纹和折裂。为患者重新修复后,嘱患者今后避免切咬硬物。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在制备细节、患者的咬合、卫生习惯或饮食方面没有有效的数据,观察期较短,病例数较少。尽管有这些限制,本研究也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了不同方式预备下贴面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超薄不预备牙贴面、超薄备牙贴面及传统备牙贴面在修复后1 年均未发现继发龋、崩瓷,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的宣教及修复后注意事项的告知,定期随访,均有助于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因此在牙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备牙少的贴面修复,以实现微创、美观、健康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