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洁,陈 宏,王华新,舒宝珍,唐 玲,4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外二乳腺科,北京,100078;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护理部,北京,100078;4.北京市中医护理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北京,100029)
以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危害严重[1]。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2]。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临床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达17%~35%,其中因病情危重入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接近40%,尤以老年患者据多[3]。社区获得性肺炎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4],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医疗花费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5]。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首先要给予抗炎、抗感染、退热,传统的物理退热方法为冰袋物理降温。目前科室运用中药冷敷技术,使中药透皮吸收后发挥药效,同时,应用低于皮温的物理因子刺激机体而达到降温、止痛、止血、消肿,减轻炎性渗出的作用[6],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中药冷敷技术在1例风温肺热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78岁,主因“咳嗽咳痰7天加重1天,伴发热、寒战1天”于2022年3月25日由发热门诊筛查后入急诊科。患者7 d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未予重视,1 d前出现发热、寒战,居家服药未见好转。入院后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轻度喘憋,喉间痰鸣,咳出少量黄色黏痰,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舌质红,苔黄厚,脉浮。入院生命体征:体温(T)38.5℃,心率(HR)118次/min,呼吸(R)34次/min,血压(BP):138/68 mm Hg,血氧饱和度(SpO2)96%。
完善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WBC)1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86%,血气分析示pH 7.44;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 mm Hg,动脉血氧分压(PaO2)65 mm Hg;胸片X线示右下肺均匀一致的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控制良好;糖尿病病史3年,口服拜糖平50 mg,3次/d,控制良好;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否认药敏史。中医诊断:风温肺热(痰热雍肺);西医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
2.1.1 发热评估:发热按程度分类:体温37.4~38.0℃为低热,38.1~39.0℃为中度发热,39.1~41.0℃为高热,>41℃为超高热。发热按病程分类:发热在2~3周内为急性发热;发热在4周以上为慢性发热[7]。本病例该为中度急性发热。
2.1.2 中医证候评估: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中医证候积分表,由发热、咳嗽、咯痰、喘息、胸闷构成。①体温37.3℃以下为0分,37.3~38.4℃为1分,38.5~39℃为2分,>39℃为3分。②无咳嗽为0分,白天间断咳、不影响工作生活为1分,白天咳嗽或见夜里偶咳为2分,日夜频繁咳嗽且影响休息为3分。③无咯痰为0分,时咯黄稠痰且昼夜痰量<50 mL为1分,常咯黄稠痰且昼夜痰量50~100 mL为2分,咯黄绸痰且昼夜痰量>100 mL为3分。④无气喘为0分,偶有发作、程度轻、不影响休息或活动为1分,喘息日夜可见、不影响睡眠、动则喘甚为2分,静坐感觉明显、不能平卧且影响睡眠为3分。⑤无胸闷为0分,胸闷不憋气为1分,胸闷憋气但胸痛为2分,胸闷痛、憋气为3分。该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为8分。
患者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黏稠有关;患者存在焦虑,与不适应环境有关;潜在并发症包括严重脱水、循环衰竭、酸中毒。
2.3.1 中药冷敷技术:将冷却的中药汤剂取出,测试药液温度(8~15℃),用消毒纱布7~8层浸取药液,微挤压至不滴水时为度,外敷前额、颈部、肘窝、腹股沟大动脉搏动位置,每隔5 min更换1次,持续20~30 min,以保持消毒纱布在8~15℃的低温。在冷敷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每日2次。中药方剂:金银花、荆芥各20 g,板蓝根30 g,薄荷15 g,柴胡、紫苏叶、防风各10 g。
2.3.2 生活起居护理:病室环境保持安静、整洁,经常开窗通风,注意口腔清洁。
2.3.3 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患者急诊内科一级护理,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神志、尿量的变化。若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比如高热、寒战,应及时通知医生实施抢救。
2.3.4 饮食护理:发热导致患者机体消耗增加,因注意给予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注意水分的摄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忌辛辣刺激、煎炸等助热动火之品。
2.3.5 咳痰护理:患者痰液黄色黏稠,不易咳出,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每次雾化时间大约15 min,雾化吸入后擦拭面部。教给患者有效咳痰的方法,让患者尽量取坐位或半坐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用力进行两次短促的咳嗽,将痰咳出。也可给予人工辅助排痰,护理人员五指并拢,手掌呈空心拳,在脊柱两旁,从下而上,从外向内,叩击患者背部[8],或机械震动排痰[9]。每次咳痰观察病人痰液的性质、量、色、是否易咳出,并准确记录。
2.3.6 情志护理:患者入住监护室,面对陌生的仪器和报警音,难免会有负面情绪,应重视对患者的情志护理,在日常护理操作过程中,与患者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鼓励患者多与家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情,如听一些旋律较为舒缓的歌,看书、画画等,以患者自身负面情绪[10]。
2.4.1 发热评价:患者入院后,前3天给予冰袋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体温38.3~38.5℃,第4天开始,遵医嘱给予中药冷敷技术,体温位置在37.5~38℃,患者入院7天后体温降至正常。
2.4.2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价。显效:患者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0%;有效:患者体温正常或较治疗降低>0.5℃,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0%;无效:体温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更为严重,证候积分减少<30.0%。结果显示,实施中药冷敷计数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提示治疗有效。见表1。
表1 患者体温和中医证候积分
风温肺热型肺炎是由风热病邪经口鼻侵犯肺系,且以身热、咳嗽、咯痰等为表现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临床治疗中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为主,严格根据“热者寒之”等中医治病原则[11]。中药冷敷法药液温度偏低,具有物理降温效果。方中金银花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和抗炎的功效[12];荆芥、板蓝根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宣肺解毒、凉血活血的功效[13];柴胡具有升发、疏散的性质[14]。穴位大椎具有清热解表的功效,风池可祛风解表、清利头目,曲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诸药合用于诸穴,可以起到清热解表、疏散、降温的功效。风温肺热病的致病邪气是风热病邪,故清热解毒是其最主要的治法,但苦寒之品最易损伤脾胃,中药外敷为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敷药物经皮肤吸收,能够有效避免肝脏的代谢和胃肠道的降解,有利于保持药物浓度的恒定[15]。中药冷敷作为中医特色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医“简、验、效、廉”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