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拾趣

2022-06-16 09:02孟宪歧
火花 2022年6期
关键词:佛印汪伦杜甫

孟宪歧

汪伦的情

汪伦,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前往,却未见信中所言胜景。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告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酒店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汪伦愚弄,反而为汪伦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端得是个好去处,李白大喜。汪伦每日以美酒相待,李白乐不思蜀。

惜别之日,李白自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送李白名马八匹、官锦十端,并在古岸阁设宴为李白饯行,拍手踏脚,唱民歌《踏歌》相送。

李白深感汪伦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豁达、不羁、重友,汪伦的幽默、洒脱、钟情均为世人称道,留下了千古佳话。

欧阳修的醉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人。北宋庆历五年,被贬以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使二亭闻名于世。

其实,在滁州为官,正是欧阳修人生的低谷。但他心胸宽阔,始终保持轻松的心态,笑对人生。他在滁州为政“宽简”,爱民如子。在他的努力下,滁州百姓安居乐业。

欧阳修喜欢喝酒,喜欢游玩,经常带着部下和老百姓一道游山玩水与民同乐。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才是主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无论是写山,写亭,写水,写人都暗喻一个“乐”字,最后破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也”。

一个醉字,妙义无穷。

看“然而禽鸟之山林而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也,太守也”。

醉得好,也乐得好。欧阳修真乃深藏不露的高人也!

苏轼的孤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虽是大文豪,但仕途多舛,屡次放逐。

后来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同,再度被贬瓜州,与金山寺仅一江之隔。

那时,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很有名气,聪慧过人,才气超群。苏轼心里颇有不服,极想与之会面一比高下。两人见面后,苏轼侃侃而谈,三皇五帝,天文地理,治国治家,口若悬河。

佛印洗耳恭听。

苏轼见佛印一味点头,并无一言,越发觉得佛印徒有虚名。暗想,此人乃墙上芦苇山间竹笋也!

待苏轼滔滔不绝讲完,佛印呵呵一笑,问:“在先生眼里,老衲何许人也?”

苏轼鄙夷地说:“凡夫俗子看来,尔佛教大家,其浅薄无知;我以为,不过是欺世盗名,江湖术士而已。”

佛印脸无愠色,笑容可掬,不置可否。

苏轼觉得佛印真是不过如此,庸才也!

苏轼兴犹未尽,问佛印:“在你眼里,我如何?”

佛印答曰:“大学士饱读诗书,横贯古今,学富五车,修养极高,吾望尘莫及,惭愧!惭愧!”

苏轼乘兴而归。见小妹,说佛印乃不学无术之人,并把今日和佛印所谈与小妹学说一遍。

小妹嗤嗤笑:“佛印高于你了!”苏轼惊问:“何故?”小妹说:“你因贬损而获赞誉,谁高?”苏轼思忖再三,点头称是。

后,苏轼与佛印成为莫逆之交。

佛印的风趣

佛印,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他是北宋云门宗的高僧,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三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

佛印与苏轼交情深厚。有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愣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那日,苏轼闲来无事,便去金山寺拜访佛印,没料到佛印不在,一个小和尚前来开门,苏轼大声问道:“秃驴何在?”小和尚淡淡一笑,用手一指东面山坡上的佛印答:“东坡吃草!”苏轼愕然问:“谁言?”小和尚答:“师傅言!”苏轼大笑而去。

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杜甫与黄四娘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合称“李杜”。李白史称“诗仙”,杜甫史称“诗圣”。

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挈儿由陇右(今甘肃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一座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杜甫的一生,正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与时代一样,他的生活也动荡不安,遭遇坎坷,仕途多舛,四处漂泊,寄人篱下,郁郁而不得志。他在成都草堂前后居住了将近四年,这四年,也是他生活较为安静的一段难得的日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如《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其中,有一首《江畔独步寻花》让一位女人名传千古。

这个幸福的女人就是黄四娘。

杜甫老先生在这首诗里写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呵呵,真是绝妙的好诗!黄四娘家真是一个百花园啊,到处都是鲜花,争奇斗艳,蝶飞凤舞,百鸟啼啭,美不胜收。通过这首诗,可想而知此时此刻杜甫的心境是欢畅的。历经战乱的杜甫,觅得一处栖身之所,环境优美,景色迷人,与左邻右舍和谐相处,不为生活所累,诗兴大发,该是何等高兴啊!

黄四娘仅是杜甫的邻居。

这个邻居肯定与众不同,黄四娘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能让自己的小院子充满诗情画意,可见她的品味绝非等闲之辈。

关于黄四娘何许人也,历来有不同说法。

其一,“伎人说”。清代人浦起龙根据诗中“戏蝶”“娇莺”等字眼,认为黄四娘应该是一位古代以唱歌、跳舞供人娱乐的“伎人”。后经今人考证,此说法很牵强。因为“娘”“娘子”是唐代对一般妇女的习惯称谓,并不是对“伎人”的特有称呼。

其二,“平民说”。宋代大文豪苏轼认为黄四娘只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如果是普通农家女,把院子里弄得如此让杜甫赞不绝口,估计可能性也不大。

其三,“花禅说”。还有人做论文考证,黄四娘应该是“花禅”,即妓女赎身后来遁入空门做了尼姑。

当然上述观点迄今没有定论。

不管黄四娘为何人,但能把自家居住的环境美化到如此地步,黄四娘的生活品味肯定不低。此外,杜甫写“花满枝”,写“戏蝶”,写“娇莺”,孰能说他没有赞颂小院主人呢?黄四娘一定是位貌美如花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打造了这样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杜甫的青睐,杜甫一挥笔,黄四娘便和杜甫的诗流传千古了!

苏轼和王弗

在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大文豪苏轼,在宋词中所占的位置几乎无人可比。人们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风格的经典之作,也是奠定苏轼豪放派词人的扛鼎之作。

苏轼不但有豪放大气的词作,还有婉约细腻的词作,最典型的莫过于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时年苏轼四十岁,刚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不久。

该词是写给妻子王弗的。

王弗(公元1039—1065年),四川眉州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系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理,十六岁即与十九岁苏轼成婚。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王弗病逝,年方二十七岁。

苏轼和王弗的爱情经历,也正是才子佳人的幸福婚姻,有趣而令人唏嘘不止。

苏轼少时,看淡功名利禄,常逃到大山中去求仙成道,同时也在逃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苏轼有一位姐姐叫八娘,因父母包办,嫁给了程之才,饱受婆婆虐待而惨死,这在苏轼的心灵埋下了重重的阴影。

也是缘分所致,王弗的家乡有一个天然的池塘,游人一拍手,那鱼儿便欢呼跳跃而至,令人欢欣鼓舞。王弗的父亲在当地有些名望,想请一些青年才俊们给池塘起了名字。然起名是一,暗中为王弗择婿是二。那时的王弗,才貌出众,文采过人,是方圆百里男人求婚的对象。那天苏轼也来凑热闹,大家说出了许多名字,王弗的父亲均不满意。当苏轼喊出“唤鱼池”时,王父欣然称妙。躲在窗后的王弗大喜,她给出的名字也是“唤鱼池”。两人琴瑟合一,一见钟情。

婚后二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谁知红颜薄命,王弗竟然早逝,让苏轼难以释怀。王弗病逝后,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被外任多年,抑郁不得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月,苏轼睡中一梦惊醒,夜不能寐,提笔填词,“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

全词感情真挚,词句无粉饰,更不假斧凿,不事藻饰,就是这样一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九百多年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究其原因,就是此词以深挚的真情取胜,一个“情”字就是此词的诗魂。

王弗,独享此词,千古第一人也!

猜你喜欢
佛印汪伦杜甫
妙语尝酒肉
登高
自知者明
妙对“拆字联”
读故事编故事之《赠汪伦》
“东坡鱼”的由来
绝句
泪别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