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构成课程改革

2022-06-16 21:40周月
绿色包装 2022年5期
关键词:设计元素设计思维

周月

摘要:结合时代需求与当前课程现状,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教学案例的参考性、教学任务的实用性、教学评价的多维性、教学拓展的延伸性五个方面探索平面与立体构成课程的改进方式,以适应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需求,切实达到提升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岗位技能目标,并结合课程思政,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努力为社会培育出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设计元素;构成手法;情绪表现;设计思维;设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TB472;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2) 05-0037-05

基金项目:工业设计产业升级背景下贯彻课程思政的平面与立体构成课程改革探索(HZJG202116)

Research on Curriculum Reform of Design Composition To Enhance Design Innovation Ability

—— For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Yue(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demand and the current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of design composition course from five aspects: the logicality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reference of teaching cases, the practicability of teaching tasks, the multi-dimens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students design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esthetic ability, and combin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iltrating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e excellent high-quality skilled design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design elements; means of design composition; expression of emotion;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to design

中國工业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工业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2019年工信部会同13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多学科交融以及各类相关高校共享优质课程的新型模式,以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等相关计划。为产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工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1 构成课程对设计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

1.1 课程意义

平面与立体构成隶属设计三大构成,课程起源于构成主义,国际构成主义宣称:线条、色彩、材质这样的视觉元素具有自身的表现品质,设计作品讲求利用抽象几何元素,按照一定的设计目和构成法则,进行元素的分解、重组,形成新的艺术形态与情感主题。构成课程是培养学生从造型思维转变为设计思维的重要环节[1],其课程目的一方面在于帮助学生准确地认知元素与构成方法所表达的情绪与内涵,另一方面在于提升学生设计思维的逻辑性,引导学生能够合理地按照设计目的选择设计元素与整合方法,通过设计实践达到提升学生设计思维、设计审美、设计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1.2 课程研究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平面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与理论研究中,存在几个方面问题:教师与学者多注重对设计元素与构成手法基础性知识的解析,且现有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中,构成手法特点与情感多以简要的语言概述,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吸收;教学案例的选择也多为简单的图形案例,缺少构成方法在工业产品中应用的实际案例;教学实践项目停留在运用特定构成手法绘制简单图形阶段,该种形式虽然能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构成手法,但缺少与实际设计的结合性,学生既无法理解课程内容与工业产品设计的直观联系,更不清楚该如何运用,对于从事立体工业设计的学生而言参考意义不大。故而当前平面与立体构成课程往往无法切实达到直接提升学生设计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解决原有传统构成课程内容抽象、任务机械,以及与工业设计关联度弱等问题就成为当前课程教学探索的重要任务。

2 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深入性

构成艺术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造型行为[2],其科学性体现在对构成元素与手法的清晰认知和逻辑性的选择。每一种构成方式,都对应不同的情绪曲线[3],设计时学生需明确自己采用的设计元素以及构成方式的对应情绪,这要求学生本人能理解元素以及构成方式所传递的情感,同时具有元素及构成方法的应用能力。8E58C8BC-DB02-4341-9A7A-F96348FA1BE0

2.1 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当前教学中侧重构成手法、元素的基础使用方法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构成法则,但却缺少对其在设计中的情绪表现特点的理解,学生无法将基础知识内化为设计能力,易产生知识无力感,而且教学内容对构成手法、元素的情感特点解释过于概括抽象。如重复构成在课本中多直接表述为有秩序感与韵律感,对于其产生秩序感的原因并不解析,学生面对如此高度概括且没有深入解析的知识往往停留在文字的记忆,难吸收并运用在设计中。为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设计逻辑性与创新性的教学目标,需要在教学内容上结合设计心理学,深入解析设计情绪与构成手法、元素的对应关系及内在逻辑与原因,确保学生对设计元素与构成法则有科学性的理解,并能根据不同设计主题选择合适的元素与方法,以及明确如何在不同设计中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实际产品。依旧以重复构成为例,在教学中既要阐释清楚重复构成设计的情绪特点,也要进一步分析该种情绪形成的原因。图1解析了重复构成多种情绪特性以及产生的原因,配合此种详细解析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重复之所以产生和谐性的感受是依赖于反复出现的不变元素,不变引申出统一与规整,进而衍生为整体与和谐感,如此当学生需要营造产品整体感时,便可自如使用对应的构成方式。

2.2 教学内容深入挖掘

在教学内容中还需要加入各构成方式的设计注意事项,深入挖掘每种构成手法的优缺点与成因,并提出缺点的解决办法,避免学生粗暴使用构成方式后设计效果不达预期。如重复构成既有整体的和谐感,却也容易产生呆板无趣的效果,呆板来源于机械性的单一,为避免作品无趣,设计时需要提升构成元素的复杂性,当设计基础元素受限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时,则需要采用过度元素。过度元素需要与形体保持统一感,增加设计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单元形的零散孤立,进一步提升设计的整体性,如图2。运用如此逻辑清晰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吸收与内化,为后续设计实践任务提供保证。

3 教学案例的参考性与层次性

3.1 教学案例的参考性

平面构成是一门有逻辑规律的艺术设计基础学科[4],课程教学不但以学生简单掌握构成手法为目的,更要以学生建立构成手法与设计作品间的逻辑对应关系,并能合理进行立体产品及表面装饰设计为目标,实际作品分析引导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案例的选择首先需要由简单平面图形延伸至立体工业产品,建立课程与实际作品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将对元素和构成法则的抽象理解落实到具体设计中。如图2为重复构成手法在实际工业产品中的应用,产品采用菱形几何形体进行重复构成,提升了作品的秩序感与和谐感性,同时菱形中设计了橙红的底色以及多线条元素,使基本元素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打破了机械重复带来的呆板感。恰当的案例同时也起到印证教学内容的作用,强化学生对构成设计应用的信心与明确性。

3.2 教学案例的层次性

其次,教学所选择案例还需要具有难度的梯度性,包括目前教材采用的基础图形案例以解析构成法则;如案例2的实际产品案例,明确构成法则与元素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学生作品案例,采用同班同学以及往届的优秀作品如案例3、4,利用同学成功作品打破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畏惧感,提升学生的信心与学习兴趣;终极经典设计案例,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经典优秀设计,提升对细节以及美感的把握度。建立多个层级由浅入深的案例资源库,帮助学生逐步吸收与内化知识。

3.3 教学案例与课程思政

为培养爱国、爱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提升学生岗位能力时还需将爱国情怀的熏陶合理融入到教学中,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强化设计作品的服务性功能。如线元素构成章节中采用经典案例鸟巢体育馆,体元素构成章节采用央视大楼为案例,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受设计,同时可以通过如设计过程、设计诞生的背景等信息,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民族自信心。

4 教学任务的可视性与实用性

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学生更在意实用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用性不明确的知识与技能不够重视,所以课程在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的基础上,过程与结果要具有可视性。本门课的教学任务不应采用单一机械的构图方式训练,而是将设计训练应用于具体产品设计开发中,即运用不同构成手法与元素完成设计品的开发,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巩固教学的实效性。

4.1 任务载体的实用性

任务载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学生熟悉的日用产品为任务载体,减轻学生心理对于创新的畏惧感,更加适合学生锻炼设计能力与思维,如发射构成可与日常的灯具产品造型设计相结合,特异构成可与趣味性儿童产品开发结合,重复构成可与包类表面装饰纹样相结合。图3即为学生重复构成作品,包体几何形态感强烈,边界清晰整齐,构成元素选择了几何菱形線、面形态,结合银灰色与墨绿色以及秩序感强烈的重复构成方式,营造出理性、商务的氛围感,此类可视化的产品设计任务,帮助学生从对元素与构成手法笼统抽象的理解转化为实际设计能力。第二类为结合社会与国家需求,引导学生开发具有优秀功能性且能有效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产品,如结合防疫抗疫设计体温计,口罩等产品,设计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4.2 任务难度的梯度性

在难易程度上,初期任务可选择易上手的改良任务,既给出已有产品,并让学生根据设计主题运用不同设计元素与构成手法进行改造,加强学生对设计元素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中后期可根据学生实际学情提升难度,在学生整体吸收知识与技能后,发布产品原创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构成手法与元素设计创新产品,如此既有明确的可视化成果,提升学生兴趣度,也能达到通过实际任务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目标。8E58C8BC-DB02-4341-9A7A-F96348FA1BE0

同时每节课的课堂还应注意任务难度的递进,对较难的教学任务分解为2-3个小任务处理,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直面困难,勇于解决困难的性格。也可采用“以小见大”的任务形式,对于种类繁多的构成手法,如对比构成包含了形态、色彩、材质等多种细分构成,可采用一个大任务贯穿课堂,每个教学环节利用某种细分构成手法完成大项目中的一部分,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由此保证每个任务学生垫垫脚就能达到,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如对比成大作业可先引导学生完成整体形态,随后要求学生运用色彩对比提升作品视觉吸引力,而后根据色彩与设计主题调整材质,最终达到整体效果。

5 教学评价的多维度性

优秀工业设计产品既需要整体的创意性与美观性,还需要优质的细节以切实满足设计主题与需求,当前学生在设计时往往更在意整体的形态创意与设计,对于功能、色彩、材质等局部细节不慎在意,致使作品有创意但不成熟。为提升学生对细节精致度的关注,完善学生的设计能力与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学中需要多维度的评价标准,既包含创意设计,美学表现等常见分项,还需包括对作品精细度的评分,如马克笔色块的数量,线条的平顺程度,边框加粗处理等,助力学生成长为对工作质量严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6 教学拓展的延伸性与审美性

6.1 审美素养的提升在设计创新中的意义

工业设计就是设计与美学的结合,构成方式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将各种构成元素按照创作者的创作目的进行重组搭配,充分提高人们在鉴赏作品时产生的审美价值[5]。所以学生的美学素养,关乎设计作品的生命和价值,也关乎构成课程目标实现。

6.2 延伸学生美学设计素材资源储备

在本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美学素养直接影响设计创作过程与成果,故而在课程中应注重对审美能力的提升。美的感受能力是提升美学素养的基石,受到已有知识与素材储备的影响,为使学生能够设计出具有美感的产品,应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素材内容,包括不同流派的经典设计案例、设计解析视频、设计电子书籍,以及设计网站等,便于学生浏览与学习,增加学生设计素材储备量,逐渐提升美学素养,提升作为设计师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走的更远。

6.3 引导学生内化美学元素并提升美学表现力

在不断提升学生设计资源储备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将优秀美学资源运用于实际设计中,帮助学生内化美学元素并提升美学表现力,如在构成任务中可附加设计风格限制,要求学生设计具有某种艺术风格特点的产品,学生为完成任务,便需要查询或回忆该种艺术的特点与美感表现方式,并将其运用于作品创作中,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对美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图4为学生所创设计作品,灯具整体形态采用发射构成,孔雀开屏与灯罩结合具有动感与表现力,同时表现方式上融入新艺术运动风格特点,采用流动感强烈的不规则线条以及明亮的色彩体现出自然的华丽感与生命性,让作品具有艺术气息。

7 总结

平面构成是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与设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既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设计中元素与构成手法的特性,对设计元素有抽象层面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科学合理整合元素进行设计创造,改变学生以往对于设计就是产品外观造型活动的浅显认知,深化学生的设计逻辑思维。同时为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表达等岗位能力,还需提升学生的德育能力、政治态度、科学精神、人文素养[6],故而在课程中应将爱国情怀合理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学生后续课程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建华.高校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審美能力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120-121.

[2] 张珊珊.构成艺术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影响与启发[J].美与时代(上),2021(09):112-114.

[3] 钟兴仪,孙太伟.平面构成中的情感表达[J].工业设计,2021(10):77-78.

[4] 欧明婧,王志,柴娟.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构图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21(27):68-69.

[5] 车进.平面设计的构成艺术规律初探[J].明日风尚,2021(16):123-125.

[6] 袁娇,张运超.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价值意蕴与困境破解[J].继续教育研究,2021(12):78-81.8E58C8BC-DB02-4341-9A7A-F96348FA1BE0

猜你喜欢
设计元素设计思维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岭南建筑窗饰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中小商业办公空间设计思考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对高品质住宅空间的建筑设计元素分析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云南彝族漆器设计元素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探析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探究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