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李文梅,赵迪斐,谭 昕
(1.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 中国矿业大学 人工智能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3. 中国矿业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二语动机”(L2 motivation)是二语习得中常见的一个社会心理因素[1],而最初对“二语动机”的研究源于社会心理学[2]。著名学者Gardner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融合性”(integrativeness)动机和“工具性”(instrumentalily)动机概念,他认为动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动机强度、语言学习意愿与态度,为二语动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3]。近年来,以教育心理学、认知情感与社会文化为指导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仍然是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进入21世纪,Dörnyei借鉴人格心理学家Higgins的“自我差异”和“自我导向”理论,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system,L2MSS)[2],该理论将动机、自我和认同联系起来,弥补了“融合性”概念的不足。自此以后,学界不断丰富 “二语动机”的理论框架,促进“二语动机”融入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将二语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紧密结合[3]。如Dörnyei和Csizer以不同教育机构里200位教师为调查样本,归纳出潜在的动机策略,在理论上指导了二语教学与实践[4],Le-Thi与Dörnyei等人通过为期6周的对照组课堂实验,确认了可视化手段的动机策略对提高学习者词汇习得能力的有效性[5]。
由此可见,“二语动机”的研究对二语教学与学习意义重大,我国对二语动机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关注教育教学领域二语动机的激发及动机强度的非线性发展特质[6][7]。目前,我国对“二语动机”的实证和理论性研究较多,综述性研究甚少,主要聚焦对二语动机研究方法的总结,以及对理论运用方面的批判[8]。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动态发展趋势和跨学科交叉特质关注较少,鲜有借助文献计量化手段对二语动机研究进行知识网络图谱的可视化[9]。“文献计量学”自1979年引入我国以来,便被相继应用到学科的各个领域[10]。进入21世纪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与实践发展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目前,文献信息可视化技术日渐成熟,用于文献定量分析的知识图谱软件也被广泛应用到提取学科前沿和分析不同领域的发展趋势上[11]。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开发的Citespace是一款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呈现知识的分布状况与规律[12],指导理论研究与应用。
因此,本文将用Citespace关键词聚类突现和时间线知识图谱可视化等方式,探究国际“二语动机”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通过对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和聚类突显来探测“二语动机”的科学发展前沿和理论突破,为我国“二语动机”的学习研究提供国际化的科学思路与参考依据。
利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中“二语动机”的相关研究展开分析。
本文主要考察近二十年来国际“二语动机”研究的历时演进特征以及当前研究热点与前沿,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国际“二语动机”研究在2000年到2020年期间呈现怎样的阶段特征,每个阶段的节点性理论或实证研究贡献有哪些。(2)国际“二语动机”的研究热点和学科特征如何。(3)这些研究前沿和成果对国内研究有哪些帮助和启示。
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布莱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纵观研究的各个领域,少数核心期刊汇集的信息足以反映科技的最新成果与进展。因此,期刊遴选有利于筛选出各学科领域中重要且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极大缩短了科研人员以及科研信息分析人员大量“海选”的时间,从而提取出少数有价值的科研信息。过去的近50年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始终保持着严苛的选刊标准与评估过程,其期刊评价标准已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每年,汤森路透都会对期刊开展全面考察和评估,确保期刊的高质量、高水准和相关性。WOS核心合集一直以来恪守“Cover to Cover”原则,充分显现该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已经涵盖各种类型的全部文献。
因此,本文依据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二语动机(L2 motivation)进行系统检索,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二语动机”的概念界定,将检索条件设置为“检索主题词:T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motivation)OR TS = (L2)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OR TS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motivation)OR TS=(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ND(motivation);检索范围:2000—2020年”。共得到检索结果1069条,经过Citespace对文献进行精简处理,去除书评、会议、报纸等,得到文献共573条。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13日。
在获取基本数据后,利用WOS文献分析工具进行初步处理,以及文献计量趋势分析,导出后使用CiteSpace5.7.R2软件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可视化,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国外二语动机研究发展阶段特征和研究前沿与演进历程,前者主要包括发文趋势阶段性特征和研究领域分析,后者主要包括研究热点的共词网络和知识图谱等。
本文的动态分析包括年度发文计量特征、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演进历程三个部分。
文献计量特征显示,二语动机的国际研究经历了起步—缓慢增长—波动增长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各阶段特征如图1所示。
阶段一:起步(2000—2004年),发文平缓期,此阶段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二语动机”研究仍然基于Gardner和Lambert提出的“融合型”和“工具型”动机的二分法,主要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关注特殊情景下学习者动机的动态特征。由于理论研究处于持续的修正状态,并没有重大的创新与突破。
阶段二:缓慢增长(2005—2014年),以2005年为节点,发文量开始稳定增长,这一阶段的研究增势主要得益于Dörnyei将心理学的自我理论融入到了二语动机研究当中并建构了三分化的二语动机理论新模式, 即“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MSS),该系统的三个维度分别为理想二语自我(ideal L2 self),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 L2 self),以及二语学习体验(L2 learning experience),为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指导范式[13]。不少学者聚焦二语成就(L2 achievement)、二语熟练度(L2 proficiency)、二语学习策略(L2 learning strategies)、潜在的情感机制如外语焦虑(L2 anxiety)、羞愧(shame)和愉悦(enjoyment)、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二语坚持(L2 grit)以及二语交际意愿与二语自我系统中三个构面的相互作用,如Papi与Mostafa(2010)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外语焦虑以及动机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会弱化学习者的焦虑感,而应该二语自我则会增加焦虑感[14]。
阶段三:波动增长(2015—2020年),该阶段的发文量不断增加,二语动机研究进入“社会动态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复杂性,“自我”和“认同”逐渐融入了二语动机研究中。基于“动态系统理论”(DST),Dörnyei提出了“定向动机流”(Directed motivational currents, DMC)概念,认为动机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复杂动态系统[15]。2015年, Henry等人发表了第一篇基于“定向动机流”的实证性文章,随后相关研究步入迅速增长阶段[16]。
1.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可以有效反映国际L2MSS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图2),如图2所示,关键词聚类图节点数量共计446个,连线数量1 677条,模块值(MQ)和平均轮廓值(MS)是呈现网络结构模块化和同质性的两个重要评价指标,Modularity Q(MQ)和Silhouette(MS)值分别是0.5463和0.7834,一般来说,Q值越大,网络得到的聚类越好,MQ>0.3,其国际二语动机关键词共词网络聚类结构良好,MS值接近0.7,表明聚类是高效的[16]。
图2 关键词共词网络聚类知识图谱
由图2可知,在12个关键词共现聚类中,剔除不相关学科的独立聚类,识别出11个主要热点,热点包括“课堂行为”(classroom behavior),“动机自我系统”(motivational self-system),“非语言环境”(non-linguistic aspect),“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 approach),“支持性融入双语环境”(supporting emerging bilinguals content),“元认知意识”(metacognitive awareness),“二语毅力”(L2 grit),“国际学习”(international),“学术环境”(academic context)与“二语写作”(L2 writing)。
进一步通过共被引文献主题聚类分析,对研究领域特点进行分类,得到了11个研究主题(表1),它们分别为教育心理学(0.734),教育社会学(0.795),社会科学与跨学科(0.752),交流(0.914),心理学与多学科(0.848),机器人技术(0.783),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0.868),多领域科学(0.883),实验心理学(0.853),语言学(2.48),社会心理学(1)。对主题的聚类可以看出,国际二语动机的社会学研究呈现心理学转向,并逐渐显现跨学科交叉发展态势,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二语动机的相关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以及移动语言学习(MALL)的二语动机研究。
Adolphs用探索性实证研究表明了利用科技手段(3D动画,面部覆盖和面部蒙版)进行技术干预有利于二语学习者理想二语自我(ideal L2 selves)的形成[17]。Henry与Alastair以社会情境的视角,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对瑞典一家以blog为平台的英语教室进行了调查,肯定了网络媒体的语言创作活动对提高二语学习者动机强度的积极影响[18]。Acquah等人对2014年到2018年间数字化的益智游戏在二语习得有效性层面上展开了综述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的教育类小游戏对学习者的二语动机和互动情感导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网络化的益智游戏可以作为教育工具投入到课堂教学中[19]。
国内对大数据环境下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作用[20]、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分析[21],以及动机与自我调控[22]、研究方法以问卷和访谈为主。相比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就如何以多样的网络技术手段增强学习者二语动机的分析有限,这主要与国内学科交叉深度不够有关。利用当代人工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进行二语动机等心理因素研究,有利于深度融合当代二语教育发展和大数据演进的潮流。
2.研究热点分类
关键词和研究主题是表征研究热点的两种方式,根据Dörnyei设计的三层面理论框架[23],我们将11个二语动机关键词聚类和研究主题(见表1)发现分为三类:即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语境层面。在语言层面,关注语言水平尤其是二语写作水平的研究(L2 writing);在学习者层面,关注二语自我的身份构建(主要通过社会与心理因素的交互来实现),学习者个体认同和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15];在学习语境层面,主要关注课堂等学术环境以及支持性融入双语环境,其中主要包括课堂焦虑(2009)、课堂互动(2009)和课堂管理(2010)的研究。这三个层面中,对二语学习者动机的个体差异研究,即学习者的主体性研究较多。
表1 共被引文献主题聚类表
研究前沿可以通过共引文献聚类的施引文献研究内容来探测(图3)。时间线图谱从标题提取出名词术语,并用LLR算法得到不同的聚类结果,再通过对突现文献的考察来提取近年来二语动机研究领域激增的关键词和引文,用同一领域研究者兴趣的激增来反映研究前沿的信息指标,以引文网络来呈现研究内容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24]。表2是按激增强度排列的2000—2020年国际二语动机研究突发性文献检测信息。
根据被引文献的数量,聚类根据数字的排列由大到小(图3)。某一聚类所显示的突发节点越多,表明该领域就呈现越活跃的态势,为研究的前沿和新兴趋势[25]。通过对高被引文献共被引频次的可视化(表2),并用SPSS软件对共被引文献内容进行研究主题交叉分析,可以观察到国外二语动机(L2 motivation)共有2个研究理论前沿:
图3 2000—2020年国外“二语动机”文献研究主题时序图谱
(1)定向动机流:Dörnyei于2012年首次提出定向动机流的概念,即“激励二语学习者维持长期学习行为的强烈动机驱动力”,通过近几年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定向动机流”逐步用于二语动机的行为与观念研究[26]。Henry等用访谈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首次证明了二语学习中定向动机流的存在,在个体层面上,研究对象从学生扩展到教师与成年二语学习者,如伊朗教师的情感体验与动机流[27],成年二语学习者的定向动机流演变路径。由此可见,国外“定向动机流”研究中涉及的实验主体较为广泛,从个体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从单一国家演变为多个国家,如Muir (2016)探究了八个国家群体的定向动机流的集体流特质。Dörnyei、Henry和Muir(2015)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MSS)的介绍和发展为例,概述了多年来各种理论的发展是如何相互促进的,扩展了该领域的范围和理论基础[28]。事实上,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试图将L2MSS与其他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如图3可以看出,二语动机的研究自2010年至今,呈现出理论的交叉发展趋势。此外,两个新的理论概念“二语愿景”(L2 vision)和“定向动机流”(DMCs)[29]直接从L2MSS框架中脱颖而出,因此,二语自我将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的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交互发展,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与契合[30]-[33]。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定向动机流的实证研究在研究对象多样性和理论交叉方面对国内二语动机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表2 2000—2020年国外“二语动机”突发性文献检测表
(2)动态系统:1997年,Larsen Freeman将自然科学引入二语习得领域,从此二语习得研究视角由静态变异转向了动态变异,二语自我系统的动态发展态势也因此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如表2,国外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研究呈普遍增长趋势,相关文献引用突显度高,时间持续范围久。如Papi等人认为二语学习动机是一个整体而非孤立的复杂动态系统,通过对6名在美国学习英语的伊朗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动机轨迹绘制,将二语动机划分为了真理、价值和控制有效性的全新维度,突破了传统的三分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34]国内学者对动态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语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历时变化,如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口语流利度发展[35]、多模态环境下的二语写作发展[36]等,对动机内部维度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缺乏理论创新与突破。动态系统理论一开始并不被学者所广泛接受,如Larsen所说,其中原因是该理论为“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全新的跨学科主题”[37],这就意味着“动态发展”角度挑战了“静态发展”权威,而现有文献激增则充分显示了跨学科发展的必然性。此外,文献计量结果表明了动机动力学研究的稳步攀升,据Dörnyei预测,随着“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方法的减弱态势,动态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很可能占上风[38]。但学者们往往偏向复杂的动机研究手段,不喜欢专注于线性因果关系的传统研究设计,因此,正如研究结果表明的,研究手段的创新度有了明显增长,但在初期并没有显著的相关研究成果。由此可见,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创新依赖于跨学科主题的引入,以及研究者的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二语动机的相关研究将在方法论和实践上出现进一步的变化,这些变化以一种动态系统的方式表现,最终将进入稳定的“吸引子状态”(动态系统理论认为事物发展的“吸引子”状态即为稳定发展的状态)[39]。
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学的分析软件CiteSpace5.7.R2,基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对2000—2020年国际二语动机研究的573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主要梳理了年度发文量、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路径演进等方面。研究发现:2000—2020年间国际二语动机研究发文量经历了起步—缓慢增长—波动增长的发展阶段,其中Dörnyei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创建了二语动机研究的三分化新模式,极大地增进了相关研究的数量;研究借助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和共被引文献主题聚类表,得到11个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并依据三层面理论框架,将其归纳为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语境层面。研究发现,国际二语动机研究显现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更新换代为二语动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其次,二语动机的研究热点更加侧重于学习者动机的个体差异,即学习者的主体性;研究通过共被引文献的可视化,检测出两个研究前沿理论,即定向动机流和动态系统理论。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二语动机研究的理论创新依赖于自然科学领域的融合与交叉,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上也更加注重历时发展趋势和研究样本的异质性。
与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相比,近年来我国的二语动机研究显现出以下三个发展态势:宏观转向微观,定性转向定量,理论转向实证[39]。据此,为沟通国内外学术资源,寻求跨学科研究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国内二语动机研究的国际话语权,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国内学界应在研究手段和方法上增强创新性,因此,本土研究应借鉴先进科学技术的手段和经验,关注实验软硬件设施的开发。在丰富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融合,增进传统语言学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学科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并更多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领域。
第二,精准二语动机研究领域的定位,注重纵向层次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建设,使国内二语动机的研究更多依赖于研究机构间、国内乃至国际间的合作来驱动。
第三,为对接国际研究热点,促进新文科发展融合创新。本土研究应借鉴国外二语动机研究的前沿动态,丰富国内研究成果。在研究热点上,研究人员应持续精进学习者自身学术投入与情绪的微观研究,同时增强对新领域与新技术发展的学科前沿敏感度,提升国际视野,结合我国国情和研究对象的独有特色,取得宏观理论层面的重大突破,对标国际水准,为我国的新文科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