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2-06-15 00:10:17李耀霞赵倬睿杨巧红
循证护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救援护士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PTSD)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人员最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

。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护士中有25.0%~50.0%在救援后数天、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内会发生PTSD。PTSD对护士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负性影响

。我国近20年来逐渐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TSD的相关研究,相较于已有近40年此类研究历史的国外,进展还相对滞后

。随着国内及国际上诸如新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逐年增加

,遭受PTSD困扰的救援护士人数亦将持续增加。PTSD经过药物及心理治疗可治愈或缓解但伴随终生

。目前涉及PTSD治愈的报道甚少,绝大部分研究显示罹患PTSD后与病共存的结果,因此,对有高风险的人群进行预防、对PTSD病人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现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如下,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及采取有效的PTSD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参考。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PTSD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7N9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美国“9·11”事件、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9年澳大利亚火灾等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只要导致人员的伤亡必须启动医疗救援的,均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危害大且深远。

PTSD是一种心理健康障碍,发生在一些经历过创伤的人群身上,会导致严重的身心问题和功能问题

。PTSD的临床特征包括事件相关症状如对事件各方面的侵入性回忆、回避提醒、高度警惕,以及焦虑、过度觉醒或快感缺乏

。PTSD是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亦广泛存在于救援护士之中。PTSD是创伤性事件最广泛研究的结果,也是创伤后精神病理学的缩影。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研究工具

应急救援护士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亦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及工作压力,加之频繁的工作暴露及接触次数、现场环境对心理的强烈冲击等使其罹患PTSD的风险大为增加

。研究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发生率为19.7%~50.73%

,高于急诊科护士PTSD的发生率8.5%~43.95%

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已研制出较为成熟的PTSD测量工具,如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

、军人版PTSD量表(PCL-M)

、创伤后应激诊断量表

、PTSD自评量表

等,国内常沿用这些量表,将其汉化使用。同时,鉴于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护士特定群体PTSD测评量表的研发,因此,国内外均利用上述的评估工具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进行PTSD测量。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研究现状

2.1.5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最终实在,是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的持久而稳定的特点,如畏缩、进取、顺从等。已有研究提示人格特质与PTSD的发生密切相关

。王志龙

研究显示,性格内向是导致PTSD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Hsiao等

对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医护人员进行观察性随访研究,发现具有完美主义特征的医护人员PTSD长期存在的风险明显增加,与Egan等

的研究结论一致。究其原因与完美主义特征的医护人员会反复思考他们在救援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失败密切相关。Schenk等

研究提示具有神经质人格的救援护士,其PTSD症状出现的概率更高。因此,在选拔救援护士时须考虑人格特质方面的因素,对于具有内向、完美主义特征、神经质人格者应加强心理疏导及相应的支持。此外,其他人格特质与救援护士PTSD的关系亦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影响因素

2.1 非干预性因素

2.1.1 性别

(3)加强交流。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对话,使企业的需求和难处更加明晰,政府、金融机构的措施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加强恩施州各个县市的联系与交流,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县市可以提供更多的经验帮助其他县市,共同发展,减少区域不均衡。

周淑玲等

研究发现,性别是PTSD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PTSD症状。这与Tang等

,的研究结果一致。Huang等

对230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救治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PTSD评分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女性更为感性、更加注重内心体验,导致放大创伤体验所致。王利

研究发现,地震一年后汶川救援一线医护人员中,女性的PTSD测量总分明显高于男性,并且高警觉症状表现更加突出,分析原因可能与女性面对创伤性事件时更加脆弱、更容易情感共鸣有关。以上研究提示我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过程中须更加关注女性护士的心理健康。

2.2.2 工作时长

不同的年龄阶段对PTS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项对SARS爆发期间一线救援医护人员的研究报道显示

,低龄是护士和医生罹患PTSD的危险因素。Tang等

对102名参与H7N9救治的医护人员研究显示,年龄在20~30岁者获得比其他年龄段更高的PTSD测量得分(

<0.05)。尹敏等

对曾经参与汶川地震绵竹重灾区救援的233名护士进行调查发现,罹患PTSD的救援护士中,中年组(36~57岁)的检出率高于青年组(17~35岁)。虽然以上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但均说明年龄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现有的研究尚缺乏年龄因素影响救援护士PTSD发生的具体原因分析,提示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市知名商标等各项有关品牌品质奖项的企业进行表彰,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建立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并设置不同的奖励标准。

2.1.3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高是PTSD的保护因素。Lin等

对SARS爆发期间一线医护人员的研究发现,低学历是其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另一项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救援护士的研究表明

,文化程度为本科者PTSD水平低于专科及中专者,分析原因与本科毕业的护士其临床应对能力相对较强有关。有研究显示对战争期间提供救援服务的324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

,发现不同的文化程度对创伤程度有影响,进而预防或促进PTSD的发生。因此,在救援部署前须对救援护士的文化程度进行考量,对存在PTSD风险者应加强相应的岗前培训和心理辅导。

2.1.4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在救援的过程中更能做到有条不紊,高效应对。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暴发期间一线救助护士PTSD量表评分高于医生,分析原因由于护士对H7N9了解有限、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所致

。一项对205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救援护士的调查也证实,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者罹患PTSD的风险减少,原因与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临床适应能力强及应对敏捷有关

。以上研究表明工作经验不足是救援护士罹患PTSD的危险因素,提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部署时应当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护士。

PTSD通常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发生,由于创伤暴露次数和距离等原因,发生在不同群体中的程度和比例各不相同。一项对新型冠状病毒一线救援护士的调查发现,其PTSD阳性率为50.73%,远高于赵高锋等

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和Huang等

对新型冠状病毒临床一线医生的调查结果(12.4%和14.29%);其PTSD水平得分亦高于后者。提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发生率及症状反应程度远高于其他群体,亟须关注其心理健康。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PTSD给救援护士带来的危害极大。Shamia等

的研究显示,19.7%的加沙护士患有PTSD,她们均表示在经历了一段严重战争冲突时期之后,经历了两年精神心理的高度痛苦,并且这种痛苦在两年后有所减轻但仍持续存在。另有研究表明,救援护士和医生在提供地震救援1年后PTSD的发生率仍较高,同时伴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心理障碍

。这不仅损害了护士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到她们专业的表现,进而降低护理病人的质量

。因此,如何帮助救援护士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及治疗PTSD越发受到医疗各界的关注,尤其受到护理领域的重视。

2.2 可干预性因素

2.2.1 工作环境

如表3所示,2组治疗前SF-36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

乔瞧说:“谁说女的不能踩藕?我就要踩给你瞧瞧!秀容月明,你跟我下去,我要在水里滑倒了,你把我拉起来。”

恶劣或高度威胁人身安全的工作环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发生的潜在诱因。Paladino等

研究显示,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期间,救援护士在医疗物资紧缺及卫生清洁恶劣的环境中提供高致命疾病感染风险的护理操作,与其后护士罹患PTSD密切相关。Kang等

对2010年玉树地震8个月后的救援医疗人员进行的综合研究发现,在地震前或救援时曾处于严重危险环境是导致救援护士PTSD症状明显加重的因素,分析原因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加重心理创伤导致。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过程中,应竭力为救援护士提供安全、清洁、严密的防控环境。

2.1.2 年龄

式中:δH为行星架转过的角度,此时,δH=2π/nb,nb行星机构均布行星轮的组数;δR为齿圈转过的角度,此时,δR=0;δS为太阳轮转过的角度,该角度只要满足整数个齿的约束条件δS=2Nπ/ZS,其中N为整数.

国内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一线救援护士的调查显示

,工作时间是救援护士PTSD的重要预测因素(

<0.001),高水平PTSD与工作时间的延长显著相关。分析原因为随着照护病人的时间延长,一线救援护士感染的概率、心理压力及疲劳程度也相应增加,进而导致其更容易出现PTSD症状。Shrestha

研究显示,参与尼泊尔地震后救援的医护人员,处于时常加班的工作状态,这使得他们罹患PTSD的风险明显增加。提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须及时调配足够的护理救援人力,并且护理管理者应确保科学排班、合理轮换,以保障救援护士的身心健康。

2.2.3 工作负荷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要改革传统观念中以考试的形式只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评价。也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健康,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过程中巨大的工作负荷将导致身心俱疲,进而增加救援护士患PTSD的易感性。Paladino等

研究表明,工作负荷过大加重了抗击埃博拉疫情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创伤体验,导致了其后PTSD的发生。Peterson等

研究发现,高强度的医疗工作是导致救援医护人员出现PTSD水平临床显著的重要因素;与Maunder等

研究结论一致。分析原因与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导致工作倦怠及负性情绪增加密切相关。提示必须根据变化的工作强度采取及时地调整措施、按需增减人员以避免工作超负荷,进而避免或减少PTSD的发生。

2.2.4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Schenk等

对汶川大地震一年后337名救援医务人员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PTSD的发生与被动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被动应对方式的产生与他们在救援应对过程中和家人、朋友失去联系导致担忧等心理问题有关。周淑玲等

研究发现,消极的应对方式是救援医务人员PTSD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与Shi等

的研究结论一致。葛静等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支援一线护士的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是在巨大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支援护士未发生PTSD的重要原因。以上研究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发生与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这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救援护士PTSD的发生提供了切入点。

2.2.5 心理状态

从文献的年份分布图(图1)看,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中的发表数量呈现一个波动过程.具体地,期刊发文量在2001—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高峰.2005—2009年发文量逐年减少,2009—2012年又反弹上升,2012年达到最高峰,且多于2005年.两次上升都是在两个版本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这说明课标中提出统计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是,之后的下降趋势说明统计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未引起大家的持续关注.

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促进或预防PTSD发生的作用不容忽视。朱越等

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可直接诱发PTSD。研究显示,参与抗击埃博拉病毒期间,心理负担巨大的医护人员产生PTSD的症状和体征的概率较大,为心理负荷过大加重了心理创伤及悲伤体验所致

。Fjeldheim等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是PTSD的重要预测因子,提示心理韧性越佳则PTSD的发生率越低。以上研究表明,心理状态良好是PTSD的保护因素,提示在平时就要注重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培养,在部署和救援期间应当为护士提供心理调节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2.2.6 社会支持

3.2.3 加强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制定导管健康教育处方,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针对可能安置引流管者,根据健康教育处方内容逐项向患者宣教,特别是置管的目的、位置,可能引起的不适及应对方法,拔管时间等,也可以讲述以往患者的经验,减轻患者的恐惧感,让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复述,直至掌握,当安置导管的患者出现不适时,及时处理,给予鼓励,反复强调留置管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注意事项等,得到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如有特殊困难,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尽量解决患者疑虑。

缺乏客观社会支持的救援护理人员,其PTSD发生的风险越高

。尹敏等

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低及健康状况差是汶川地震2年后救援护士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Price等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PTSD及创伤后抑郁症等多种精神疾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提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有效降低PTSD及创伤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与Shi等

研究结论一致。Fjeldheim等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救援护理人员PTSD的重要预测因子。以上研究均提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避免PTSD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于社会支持如何发挥降低PTSD风险的途径尚缺乏研究,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3 小结与展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非干预性因素及可干预性因素2部分。了解和掌握上述因素及其在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形成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能够为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及实施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但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①国内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PTSD的研究较少且处于初步阶段,国外此类研究相对较多但缺少系统性的研究;②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小;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国内外关于PTSD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或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缺少相关的纵向研究、干预性研究和质性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须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包括扩大研究样本含量、采取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横向与纵向研究、量性与质性研究相结合,才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救援护士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切入点。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年增加,救援护士PTSD问题受到更加重视的同时,救援护士罹患PTSD的人数亦将持续增加。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的管理和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采取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士部署方法、管理方法和干预措施,以预防和减少救援护士PTSD的发生。

[1] SHAMIA N A,THABET A A M,VOSTANIS P.Exposure to war traumatic experiences,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nurses in Gaza[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5,22(10):749-755.

[2] TANG L L,PAN L L,YUAN L P,

.Preval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medical staff members exposed to H7N9 pati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2017,4(1):63-67.

[3] 李传圣,米元元,初静,等.新型冠状病毒一线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7):615-618.

[4] MADAKASIRA S,O′BRIEN K F.Acut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victims of a natural disaster[J].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87,175(5):286-290.

[5] WANG X,GAO L,SHINFUKU N,

.Longitudinal study of earthquake-related PTSD in a randomly selected community sample in North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157(8):1260-1266.

[6] 胡正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21.

[7] KHAN Y,O′SULLIVAN T,BROWN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reparedness:a framework to promote resilience[J].BMC Public Health,2018,18(1):1344.

[8]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J].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2014,48(3):275-277.

[9] 沈兵,陈睦,尤健,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型城市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20,9(33):11.

[10] 焦建英,胡志,何成森,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4,27(3):78-81.

[11] HOUSTON J B,SPIALEK M L,PERREAULT M F.Coverag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ew York Times,1950-2012[J].J Health Commun,2016,21(2):240-248.

[12] QI W,GEVONDEN M,SHALEV A.Prevention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fter trauma: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6,18(2):1-11.

[13] HSIAO Y Y,CHANG W H,MA I C,

.Long-Term PTSD risks in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who responded to the 2016 Taiwan earthquake:a six-month observational follow-up stud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9,16(24):4983.

[14] FULLERTON C S,MCKIBBEN J B,REISSMAN D B,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depression,and alcohol and tobacco use in public health workers after the 2004 Florida hurricanes[J].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13,7(1):89-95.

[15] ADRIAENSSENS J,DE GUCHT V,MAES S.The impact of traumatic events on emergency room nurses:findings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2,49(11):1411-1422.

[16] 包正红,林晨,陈闯.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睡眠质量的问卷调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26(1):105-108.

[17] PETERSON A L,BAKER M T,MOORE C B A,

.Deployed military medical personnel:impact of combat and healthcare trauma exposure[J].Military Medicine,2019,184(1/2):e133-e142.

[18] MCCARTHY S.Post-traumatic stress diagnostic scale(PDS)[J].Occupational Medicine(Oxford,England),2008,58(5):379.

[19] HUANG J Z,HAN M F,LUO T D,

.Mental health survey of medical staff in a tertiary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for COVID-19[J].Zhonghua Lao Dong Wei Sheng Zhi Ye Bing Za Zhi,2020,38(3):192-195.

[20] 赵高锋,杨彦春,张强,等.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7):478-483.

[21] 李喆,李进,刘阳,等.汶川地震后一年参与灾区医疗救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11):1151-1154.

[22] MAHARAJ S,LEES T,LAL S.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anxiety,and stress in a cohort of australian nurses[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8,16(1):61.

[23] 周淑玲,靳英辉,夏欣华,等.天津港爆炸事故受灾医务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J].天津护理,2018,26(2):184-187.

[24] LIN C Y,PENG Y C,WU Y H,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n emergency department staff[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7,24(1):12-17.

[25] 王利.汶川医务人员震后一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调查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9.

[26] 尹敏,李小麟,吴学华,等.汶川地震两年后重灾区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4):58-61.

[27] 王志龙.河南某部队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28] EGAN S J,HATTAWAY M,KANE R 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rumination in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14,42(2):211-223.

[29] SCHENK E J,YUAN J,MARTEL L D,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medical rescue workers appointed to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response in China[J].Disasters,2017,41(4):788-802.

[30] PALADINO L,SHARPE R P,GALWANKAR S C,

.Reflections on the ebol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art 2:the unseen epidemic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mong health-care personnel and survivors of the 2014-2016 ebola outbreak[J].J Glob Infect Dis,2017,9(2):45-50.

[31] KANG P,LV Y,HAO L,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medical rescuers who responded to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a neglected problem[J].Psychiatry Research,2015,230(2):517-523.

[32] SHRESTHA 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medical personnel after nepal earthquake,2015[J].J Nepal Health Res Counc,2015,13(30):144-148.

[33] MAUNDER R G,LANCEE W J,ROURKE 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n nurses and other hospital workers in Toronto[J].Psychosom Med,2004,66(6):938-942.

[34] SHI L,WANG L L,JIA X 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Chinese healthcare workers exposed to physical violence: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J Open,2017,7(7):e016810.

[35] 葛静,孟江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广东省支援一线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0,35(10):83-85.

[36] 朱越,沈伊默,周霞,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负性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的条件过程模型:人际疏离感的调节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5):1-10.

[37] FJELDHEIM C B,NÖTHLING J,PRETORIUS K,

.Trauma exposure,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the effect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in paramedic trainees[J].BMC Emergency Medicine,2014,14:11.

[38] PRICE M,PALLITO S,LEGRAND A C.Heterogeneity in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ost-trauma psychopathology[J].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2018,40(2):334-343.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救援护士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10期)2022-11-12 02:41:18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9期)2022-09-23 08:02:56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8期)2022-08-25 05:51:14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7期)2022-07-28 08:21:54
紧急救援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2
3D打印大救援
学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 09:01:44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救援行动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