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海草房地域性特征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2022-06-15 16:52刘斯荣昌丽娜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草房海草胶东

刘斯荣 昌丽娜

摘要:海草房是我国胶东半岛地区一种独具匠心的传统民居建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海草房日渐式微,甚至濒临灭绝。文章基于地域性特征对胶东海草房进行分析,立足于海草房村落实际情况,提出修旧如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开发旅游经济的策略,以期为胶东地区海草房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促进海草房特色民居的革新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民居;海草房;生态性;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胶东地区的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文化因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海草房。作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遗产[1],海草房的建筑材料、营造工艺、村落选址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胶东半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受到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海草房的生存和发展也陷入困境。因此,为保护胶东海草房寻找合理的策略和方法迫在眉睫。

1 胶东海草房民居的地域性特征

1.1 就地取材的建造方法

海草房屋顶的主要材料是海草。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每当有狂风巨浪的时候,海草就会被海浪吹到海岸上,然后被人收集起来晒干后用以苫房。晒干后的海草具有很强的韧性,用其覆盖的屋顶变得更加坚硬,从而防止海风的侵蚀和风暴潮。海草还具有防虫害、防潮湿、防霉烂、防火的特性[2],用其苫盖的屋顶可以保存几百年。

海草房墙壁使用的材料是花岗岩。胶东半岛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壤以砂砾为主,木材资源短缺。坚硬厚实的花岗岩墙壁可以在恶劣的海岸气候条件下抵抗狂风和暴雨的侵袭。海草房墙壁冬季吸收阳光,夏天则能隔绝辐射。在酷热的五六月份,海草房室外温度高达30℃,而室内则可维持在20℃左右。

从老房子里拆下来的海草和花岗石可以回收利用,既能节省建材,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海草房民居充分发挥地方材料本身的优势,对建筑形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优化,突出了中国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师法自然的营建智慧。

1.2 因地制宜的营建思想

1.2.1 因势利导的选址

海草房村落运用了因地制宜的建造思想,房屋依山而建,极少改变地势,减少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海草房多建在山坡上,这是由于胶东地区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同时,坡地能发挥调节建筑中的气温的功能。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坡地有利于降雨和排水,且南向坡度可以有效地阻挡太阳的辐射,为建筑隔热;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坡地可以抵御北风的侵袭,还能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吸取热量。这种选址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1.2.2 冬暖夏凉的院落布局

海草房院落较为狭窄,两间厢房距离通常只有3~4米。胶东半岛的夏天,平均温度在23℃以上,湿度达到80%,是一年中最潮湿和炎热的时期。因此,院落一般会种两三株落叶树,夏季树叶茂盛,可以遮挡住院子里的光线,形成温度较低的“阴院”。气压差能使空气快速流通,带来凉风的同时也能带走湿气,达到除湿散热的效果。狭窄的院落也能抵御冬日寒风的侵袭。海草房院落这样布局,夏季可通风换气、凉风习习,冬季可以隔绝冷风,构建出一个沁人心脾的宜居环境(见图1)。

1.3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1.3.1 建造技艺与风俗仪式

建造海草房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苫顶。苫匠在建造房屋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的体形做好脚手架,并精确判断海草的干湿度,以免造成屋顶塌方、发霉。其次就是檐头,用大小一样的贝草和海草捆绑在一起进行铺设。制作的过程就是要一层贝壳加一层海草,层层堆叠。苫房坡是最后一道工序,需将贝草和海草一层层呈逆时针均匀铺设在芭板上,并且按部就班地收拢,形成平坦整齐、柔韧结实的外形(见图2)。

建造传统民居建筑过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海草房破土动工、装口上梁都要择吉日举行仪式。“正响午时”预示着鸿运当头;在梁的正中间贴上“上梁大吉”,并以红布和铜钱加以装饰,以求吉利;用热闹的鞭炮声庆祝上梁,主人要在摆放供品的方桌前跪拜祈福。

1.3.2 节庆与祭祀活动

胶东半岛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沿海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从古代渔猎时代起就有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尊重,并延续到了今天。很多渔民在出海前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海上神祇的庇佑,让他们渔获丰收并且平安归來。谷雨时节是荣城沿海渔民重要的节气,人们汇聚一堂共同祈祷平安顺遂;在烟台蓬莱,自古以来就延续着“渔灯节”这一传统节日,它蕴含着浓厚的胶东渔家特色;青海田横镇的“周戈庄祭海民俗文化节”延续了500多年。这种民间文化蕴含于民间建筑的装饰艺术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得以延续。

2 胶东海草房的现状及问题

2.1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胶东沿海地区过去浅滩面广,海草丰盛。1980年以来,由于过度捕鱼和工业污染,海草房区域浅海滩已被海产品养殖覆盖,它们占据了海藻的生长地,破坏了海草的自然生态环境,致使其濒危。海草的数量越来越少,价格也就水涨船高。村民们负担不起修建房屋的高昂费用,只能使用廉价的量产工业建材来修复。没有了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海草房村落的布局和面貌变化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2.2 苫盖技术濒临失传

苫盖技术后继无人也是造成海草房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苫盖草顶是营建海草房的关键技术,其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一个合格的苫匠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除了师傅的传授和指导外,也要靠自己勤学苦练。近年来,村民对建造海草房的需求日渐减少,导致部分苫匠陷入失业的窘境,越来越多的苫匠开始寻求其他谋生手艺。作为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的能工巧匠的代表,年逾花甲的刘玉启已不能再攀爬高空苫盖屋顶。苫盖海草屋顶的技术也没有得到传承,海草房的制作工艺走向末路。曾经受人尊敬的苫匠,如今却面临断代危机。

2.3 村民保护意识淡薄

海草房虽然气候宜人,但设施老旧,采光不佳,室内照明不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化的房屋拥有完善的供暖设施和照明系统,已然成为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的首选住所。很多海草房由于长时间无人居住,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修,造成房屋坍塌、屋顶长杂草等现象。与此同时,从小生活在处处都是海草房的环境当中的村民并没有意识到海草房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建筑形式,保护意识淡薄。人们并不在乎建筑的意义,而更追求舒适度[3]。这些观念的变化对传统村庄景观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村中出现了传统海草房民居和现代砖房混合的居住空间格局。

3 胶东海草房保护与更新策略

3.1 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王澍在改造浙江文村的过程中提到,老房子就是根基,没有了根基就没有了一切,留得住乡愁,保证村落原有的风貌才是修旧如旧的原则所在[4]。

3.1.1 保留建筑原有风貌

对海草房屋的保护与更新,首先应该建立海草房档案,为海草房后续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应该从修缮与重建两个层面进行。修复性再利用是指对海草房进行整修,在不影响原有的结构、材料和工艺的前提下,使新老建筑和谐统一。重建性再利用是指将海草房改造后,最大化地提高海草房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如开发特色旅游经济,修建海草房主题民宿、博物馆、景区等。但这种方式要将建筑物的变动次数降至最小,并且准确地记录重建过程和大小,后续才能让其恢复原状。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既是要把海草房当作一种历史文化的样本保存下来,也是让后人了解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

3.1.2 修复生态环境

在海草房的保护与修缮中,建筑材料的充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海草产量稀少,所以海草屋的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回收废旧海草,海草的采集数量很少,这也是目前海草房保护和更新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海洋生物生态学科研单位在国内进行了大量的海草人工养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技术措施恢复生态。通过人工培育生产海草来满足对海草房建筑材料的需求,为海草屋的保存与更新工作奠定了基础。

3.2 保护与传承海草房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使海草房的苫盖技术薪火相传,建立相应的培训与管理制度,定期对海草房苫匠进行培训授课,并且投入海草房的实际修复与重建中;相关的文化习俗和节庆活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背景建设博物馆和体验馆,让游客充分了解和体验海草房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海草房的建筑形式、地域文化、装饰特点,对海草房进行调查研究,开发海草房文创产品,打造品牌效应;结合民俗节庆活动,在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上对海草房文化和建筑技艺进行展示宣传,提升海草房及胶东地区文化的知名度。

3.3 适度开发旅游经济

海草房优美的本地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将经济收益用作修复和保护海草房的资金,由经济带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使传承下来的地域特色能够吸引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例如,荣成著名的“天鵝村”烟墩角村,“千顷湖天蓝,一池雪花白”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摄影爱好者前来体验生态、了解民俗、自由创作。

根据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采取分级划分的方式合理规划景区。建议将海草房村落划定三个层次,包括核心保护区、风貌保护区和协调发展区。首先,将海草房建筑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的区域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在保留海草房原貌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海草房主题博物馆或生态体验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胶东滨海地区的“海文化”特色。其次,将海草房建筑周边的村落景观区域划定为风貌保护区。在维持村民现有的生活状态和乡村风貌基础上添加海水浴场和休闲娱乐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旅游特色和趣味性体验。最后,除此以外的区域划定为协调发展区。合理规划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带、公共设施、生活广场、商业街等不同空间,增加基础设施,合理规划保留用地。

4 结语

海草房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其建造工艺和村落布局都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一种独特而又难以再生的宝贵资源。面对濒临消亡的危机,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海草房的特性,寻找合理的保护和开发策略。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海草房的特色旅游资源,既要提高海草房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又要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海草房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褚兴彪,熊兴耀,杜鹏.海草房特色民居保护规划模式探讨:以山东威海楮岛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2(6):36-39.

[2] 李彤,吴军,滕达,等.胶东特色民居海草房生态特性及其保护更新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0,26(1):1-6.

[3] 赵宁.胶东半岛海草房建造理念及保护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 张晋浩,王学勇.海草房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更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1):134-138.

作者简介:刘斯荣(1971—),女,湖北荆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景观。

昌丽娜(1997—),女,湖北仙桃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生态景观。

猜你喜欢
草房海草胶东
蛰伏
在海底种草
海草:海洋之肺
海草房的视觉意象及其文创设计的构想
胶东面塑——花饽饽
小螃蟹与大海草
欢乐海草舞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独具魅力的民居——威海海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