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迪
【中图分类号】 R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5--01
经方即张仲景方,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经方组成简单,但非常严谨。晁利芹老师主要从事《伤寒论》、《方剂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神经内科有10余年的临床经验,灵活运用经方,据典开方、擅方方合用加减诊治各种疑难杂病。笔者有幸跟诊学习,现将老师诊治病例介绍于此。
1、神经性头痛
陈某,女,33岁。头痛十余年,每日须服用止痛类西药才能控制症状,遍访名医服用中药,也未能好转,前来诊治。刻诊:头痛如裹,因受风寒病情加重,手足冰凉,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滑。辨为寒痰头痛证,治当温阳化痰,行气止痛,给予麻黄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方加味,麻黄10g,桂枝6g,杏仁12g,姜半夏15g,天麻10g,茯苓10g,陈皮10g,白术18g,川芎15g,炙甘草6g,6剂。二诊:头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复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四诊:头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头痛未再发作,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又治疗20余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按: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多为两侧头痛,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根据头痛如裹、苔白厚腻辨为痰湿,再根据手足不温、因寒加重辨为寒,以此辨为寒痰头痛证。方以麻黄汤温阳散寒,通窍止痛;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燥湿,化痰息风止痛,加川芎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2、脑梗
卢某,男,65岁,郑州人。3年前脑梗住院,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可诸多症状表现仍然没有解除,出院至今多次服用中西药,可症状改善不明显。刻诊:头痛,感觉障碍,左侧偏瘫,不能自主行走,肌肉痛如针刺,头昏,头晕目眩,语言蹇涩,手足麻木,大便干结,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涩。辨为瘀热阻窍夹气虚证,治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益气;给予桃核承气汤与桃红四物汤合方加味,桃仁10g,大黄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生地黄6g,川芎3g,炒白芍6g,当归6g,红花6g,黄芪60g,6剂。二诊:头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麻木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干结通畅,头晕目眩消除,以前方减大黄为3g,6剂。五诊:肌肉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病情趋于稳定,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150余剂,能够自主行走。为了巩固疗效,将前方变汤剂为丸剂,巩固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常有偏瘫、感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头痛、肌肉痛如针刺辨为瘀血,再根据舌质暗红、苔薄黄辨为热,因手足麻木、头晕目眩辨为气虚,以此辨为瘀热阻窍夹气虚证。方以桃核承气汤泻热祛瘀;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凉血,补血荣筋,加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生化气血。
3、面瘫
赵某,女,63岁,口眼斜三月余,即住院治疗2周,先用西药、又用针灸,继之服用中药等,但未明显好转,近来又因疼痛前来就诊。刻诊:口眼斜,闭口鼓气漏气,额纹消失,口角流水,面肌抽搐,恶风汗出,口渴,面部发热,面肌至耳跟处疼痛,因寒疼痛加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浮弱,辨为卫气虚弱,痰热生风证,治当益气固表,清热化痰,息风止痉;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白虎汤与牵正散合方,黄芪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8g,大枣12枚,知母18g,石膏48g,炙甘草6g,粳米18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6剂。二診:闭口鼓气漏气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恶风汗出止,面肌至耳跟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口眼斜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解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12剂,口眼斜痊愈。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按:面瘫,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根据汗出恶风、面肌至耳跟处疼痛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闭口鼓气漏气辨为气虚,因面肌抽搐辨为风动,又因口渴、面部发热辨为热,更因苔黄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卫气虚弱,痰热生风证。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固表,发汗祛风;以白虎汤清泻积热;以牵正散祛风化痰止痉。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老师的中心思想,活用经方必须具有创新的思维,只有活用好经方,在组方上,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而随证加减,或调整经方药物的剂量或剂型,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作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守护者、发展者,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痛苦,用最佳治疗效果消除病人疾患。35D0D324-C69F-4DC1-902C-29E38624CF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