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哈尔滨市已提前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通过对哈尔滨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现状分析,更清醒地了解实际情况,分析评估哈尔滨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在确定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完善配套政策、扩大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供给、发展老龄产业等方面加快推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助推哈尔滨市打造宜居幸福之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哈尔滨;老年友好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5-0093-04
哈尔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着力打造“七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为今后五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锚定了方向。按照打造宜居幸福之都的要求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部署,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可以有效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动老年人生活品質和生命质量持续提升,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哈尔滨“七普”数据看,本市老龄化程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一、哈尔滨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现状
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出台以来,国家、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应政策密集出台,各项措施相继落地,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政策支持。哈尔滨市全力推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设优良的惠老基础环境
2011年,哈尔滨市《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失能老年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小区改造和楼盘建设时,要完善失能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免费开展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工作延伸到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十多年来,哈尔滨市都把适老化改造纳入年度惠民工程,结合老城区改造重点工作,结合建设“公交城市”等专项重点工作,推进安全的交通系统、适度适老的居住空间等建设,由政府、社区和家庭提供的适老化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建设便利、干净、美丽的优良基础环境。2021年《哈尔滨市政府工作报告》把“推进社区老年人照护中心、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和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完善社会保障的重点工作内容纳入2021年市委市政府惠民工程。
(二)建设健康的养老环境
一是加快建设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设施。哈尔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481家,养老床位4.77万张,120余家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医养结合机构22家;建立了机构养老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组建了42个医疗养老联合体,1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与辖区日间照料机构签订了健康管理服务协议;全市开展康复学科的医疗机构183家;以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为核心,先后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 492个,家庭医生签约51万人;医疗机构开展养老、康复、护理服务的92家,康养结合型床位5 700余张。
二是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心理关怀、照料一体化服务。出台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哈尔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规范》等文件,谋划重点任务,坚持制度先行。全市现有受理老年人需求的站点(居家养老服务站)897个,实现了社区全覆盖;建立了1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19个社区老年人照护中心,提供助餐、助浴、康复保健、日间照料和短期照护服务;20家养老机构延伸服务触角,22个社区成为老年宜居试点社区,66个三社联动项目开展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在9个社区试点开展购买社会组织助餐、助浴、助医、助急等为老服务项目。目前,哈市有38家社会组织(养老服务企业)在部分社区就近提供为老服务。2021年,启动道里区首批20家社区助老餐厅和老年助餐点,搭载社区老年助餐智慧云平台,为道里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敬老助餐卡”,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三是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依托12349助老公益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居家老人提供为老服务项目。目前紧密型为老服务企业已达800余家,养老服务志愿者1.5万人,可提供100余项服务,每天电话量接近200通。研发养老机构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所有民办养老机构全部应用了这个系统,实现了养老服务业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了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建设优质的文化休闲环境
一是加强老年大学建设。哈尔滨市老年大学作为全国成立最早的老年大学之一,建校3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为老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智慧,为老年人展示才华、实现梦想提供舞台,为老年人欢度晚年、享受生活提供平台。哈尔滨老年大学主校现设声乐、舞蹈、器乐、美术、语言文学、生活与保健、电脑与摄影、语言文学8个系,开设了100余门课程,教学班级达到600余个,受教学员2万余人次。目前,城区设有9个哈尔滨老年大学分校,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社区开展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截至2020年末,全市879个社区,均设有社区文化活动站(室),主要面对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各社区根据社区老年人特点和专长组建社区群众性合唱、琴棋书画、体育等各种活动团队。社区活动场所逐步完善适老化的健身房等休闲锻炼场所。“美丽家园·幸福生活”社区文化艺术节暨“迷人的哈尔滨之夏”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为哈尔滨市老年人参与提供了舞台,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四)建设优良的社会人文环境
依据《哈尔滨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养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典型事迹,激发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社会发展当中。充分利用全国和全省法定“敬老月”活动平台,围绕“关爱老人构建和谐”这一主题,开展好以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等活动,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充分发挥市、区老年志愿者协会作用,鼓励老年人社会参与,共同管理社区事务,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实现有能力和有意愿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58704D23-B9BD-4EFE-8967-19F81A15EEAF
二、哈尔滨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人口年齡结构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人口问题具有不尽相同的特征,给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不同的影响与挑战。
(一)哈尔滨市已提前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降低导致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人口结构变化动态。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视为跨入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的门槛;当上述指标分别超过20%或14%时,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超过20%时为超老龄化社会(Hyper-aged society)。根据《哈尔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哈尔滨市60岁及以上人口220.01万人,占21.98%(高于国家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6.61万人,占14.65%(高于国家13.50%),这也意味着哈尔滨市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二)老年人口上升趋势明显
哈尔滨市“七普”数据显示,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104.72万人,占10.46%;15~59岁人口6 762 590人,占67.56%;60岁及以上人口2 200 060人,占2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 466 109人,占14.6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5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6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9.2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56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增速最高,老年人口上升趋势明显。
(三)低生育率和低人口增长率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加大
从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看,截至2019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948.5万人,在全市人口中,九区人口553.5万人。全市出生人口4.5万人(2018年末全市出生人口5.4万人),出生率4.77‰(2018年末出生率5.64‰),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1.36‰(2018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0.57‰),同时低于2019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3.34‰。低生育率和低人口增长直接导致老年人口占比加大,人口增长将逐年减速,人口总量向峰值趋近,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四五”期间,哈尔滨市在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供给显著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压力加大。由城市、社区和家庭提供的适老化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包括城市、社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适老的家庭居住空间;基本公共医疗和康养服务,包括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包括适老的公共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和不足。在老年群体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识别方面,包括渠道的多元化、识别的及时性、覆盖的完备性等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二是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的配套政策措施亟待完善。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制度设计、财力保障、服务供给和评估监督等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国家相继出台的各项政策的配套衔接上有待加强。缺少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规划、方案等指导行动性的顶层设计。
三是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的社会人文环境亟待建立。社会对老年的包容文化,老年代际互动,老年新知识传播等存在不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途径不畅,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即与社会隔离,获得社会参与的途径较少,大部分退休人员回归家庭,承担代际抚养任务较重,老年人力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四是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需要加快发展适老产业。随着60后逐步进入退休老年人口,相应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强。老年人需要的辅助性器具、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适老产业发展都存在短板和不足。
三、推动哈尔滨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对策
哈尔滨市“十四五”规划对“积极应对人口问题”进行了专门规划。在为老服务方面,明确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任务。“十四五”期间,哈市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全面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持续提升。提升老龄友好服务水平,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一)明晰老年友好型社会内涵,确定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点任务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5 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底,全国城乡社区普遍达到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并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
一是建设优质的生活环境。安全的交通系统,适度适老的居住空间等,由城市、社区和家庭提供的适老化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支持对老年人住房的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维修和配备,降低老年人生活风险。加强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老年人住宅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
二是建设健康的养老环境。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心理关怀照料一体化服务。加强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利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社会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助洁、紧急救援、康复辅具租赁、精神慰藉、康复指导等多样化养老服务。
三是建设丰富的文化休闲环境。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包括社区群众性琴棋书画活动团队、老年大学等;社区活动场所、适老化的健身房等休闲锻炼场所。
四是建设优良的社会人文环境。首先,增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积极参与全国老龄委每年在重阳节所在月份组织开展的全国性、群众性敬老爱老活动,即“敬老月”活动,并根据哈尔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开展特色互动。建立社会对老年的包容文化,增加老年代际互动,增加老年新知识传播等。其次,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社区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最佳载体,引导和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活动,参与社区公益慈善、教科文卫等事业,支持社区老年人广泛开展自助、互助和志愿活动。最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不仅要老有所养,也要推进老有所为。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才参与创新创业、知识传播、技能传授、科研咨询、志愿服务等活动,凝聚更多“银发人才”发挥余热、服务社会。58704D23-B9BD-4EFE-8967-19F81A15EEAF
五是建设方便适用的科技环境。综合利用为老服务平台,提高为老服务信息化水平,有效對接服务供给与需求信息,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加大对老年人智能技术使用的宣教和培训,并为老年人在其高频活动场所保留必要的传统服务方式。
(二)完善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配套政策,合力推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按照《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要求,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21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年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一是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相关政策,加强现有政策的扩面和配套支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21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黑龙江省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是具体制度安排等。
二是动态调整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定基本养老服务主要领域,以及各领域具体服务项目,在已经建立的包括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基本老年公共教育、基本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住房及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的项目基础上,从老年群体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优先保障基本,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实施机制。逐步完善财政保障、人才建设机制、多元供给机制、评估考核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示范引领。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哈尔滨市南岗区荣市街道龙泰社区、香坊区建筑街道林园社区、平房区新伟街道新牧社区、平房区平盛街道万达社区、巴彦县西集镇光复社区等5家获得命名2021年“黑龙江省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及时总结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工作机制、工作亮点及可示范推广的运行模式。
(三)扩大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质量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应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和加深的因素,做到供给的均等化和社会保障给付的可持续。围绕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加强由政府、社区和家庭提供的基本养老公共服务。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引导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住宅小区适老化改造,建设一批老年友好型社区。支持养老机构参与居家适老化改造并提供专业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其次,实施公共无障碍适老设施建设工程。与建设无障碍城市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对无障碍公共设施的需求,将居家适老化改造及公共无障碍适老设施建设与信息化、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最后,创新适老化改造运行方式。参见上海尝试“政府补贴+企业让利+老人自负”的新路径,构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平台,为老人们提供多样化服务包,适合不同需要的老年人,提高基础产品、局部改造及全屋整体改造,建立服务清单,供老人任意组合。
二是构建基本公共医疗和康养服务体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按照政府保障基本、市场满足需求、社会增加供给、个人积极参与的责权利和定位,全面覆盖以政府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长效签约机制,推动医养联合体、老年医学专科联盟建设,逐步建立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将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作为区域卫生规划的重点,加大建设力度。在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和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包括健康管理与促进、疾病预防、医学治疗、康复护理在内的连续服务,不断延长健康寿命。
三是增加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建设适老的公共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丰富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推进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引导老年群体加强体育锻炼。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充分发挥老年人大学“国家级示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在已经组建的哈尔滨老年教育集团基础上,推动老年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按社区、非社区和远程教育三个系列分类,其中,社区系列是以区、县(市)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乡镇)为基点开展老年教育;非社区(乡镇)系列是以机关、企(含民营)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涉老)机构因地制宜开展老年教育;依托市电大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和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开展远程老年教育。
(四)加快发展老龄产业,扩大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的适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在形成巨大社会压力的同时,新的内需也正在快速形成。加快发展老龄产业,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一是抓住发展老龄产业的机遇期。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8 000美元为关键节点,老龄产业从产业生命周期的“投入期”到“成长期”转型,从相应适老产品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出现,逐步增加供给的数量,开始进入业态发展的黄金期。哈尔滨市正处于这个阶段,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二是做好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明确老龄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将老龄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首先,重点推进“养老产业+”新业态。重点推进养老产业与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地产等融合发展,推动旅游养老、田园养老、异地旅居养老等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多业态的发展新格局。其次,开发适老产品。鼓励市场积极开发适老生活用品、康复辅助器具及智慧健康产品等;充分保障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基本需求,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支持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产业集群。最后,着力优化养老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推动各项扶持养老企业相关土地、税费、水电费、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同时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老龄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三是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共同发展。养老服务业包括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双重属性。在保障养老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围绕事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事业,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共同发展。明确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各方面的责任、权利和定位,鼓励养老服务逐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扩大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推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养老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支持养老优势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参考文献:
[1]胡庭浩,沈山.老年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与建设实践[J].现代城市研究,2014(9).
[2]郝福庆,王谈凌,鲍文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考和政策取向[J].宏观经济管理,2019(2).
收稿日期:2022-03-31
基金项目:2021年度哈尔滨市决咨委重点课题(课题组组长:刘轶梅;成员:丁继成,刘惠音,赵丽,王惠燕,李玲玲)
作者简介:刘轶梅,哈尔滨市咨询委委员,研究员,从事城市社会学、社会治理、城市文化等研究。58704D23-B9BD-4EFE-8967-19F81A15E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