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关键保障。只有抓住新媒体带给我们的机遇,勇于面对挑战,才能谱写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
[关 键 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1-0106-03
一、引言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储存容量更大,能实现即时沟通和交流互动。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更具影响力。但同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这个环境对大学生、高校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尽力减少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新手段、新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等方式来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当今社会,微信、微博、短视频、客户端等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便捷性使它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既可以通过新媒体去搜索和了解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又可以在新媒体上分享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种情况下的大学生处于知识获取的主动者地位。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单一模式,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校园官网、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微信、微博、抖音等了解其思想动态,从而做到因人施策,精准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時空限制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上都更占优势。只要用户拥有一台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信息。比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当天,许多高校都组织观看了庆祝大会的现场直播。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但是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也能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并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接受思想的洗礼。这就是新媒体带给我们的进步,让我们打破时空界限,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到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中。同样,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课堂知识“搬到”课外,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受寒暑假、校外实习等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的影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连贯性、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拥有更多自主权
新媒体环境下,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面对海量的信息,用户有权自主地选择看或不看,看哪些或不看哪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去订阅、关注信息。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在新媒体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面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既体现在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喜爱的内容,又反映在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去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如在一些抗洪救灾的场合,很多大学生被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警务人员、优秀党员干部的英勇事迹打动,并自主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广泛转发和传播。这对大学生来说无形中就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运用新媒体能力有待提高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通过板书、多媒体的方式在讲台上给大学生讲授知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是高校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思政教师会对新媒体教学产生抵触心理,他们禁锢于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难以接受或尝试使用新媒体,这会使思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厌学心理。二是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虽然能运用新媒体教学,但是在运用频率、运用效果、运用的熟练程度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未能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较难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当代的大学生已经进入“00后”时代,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新媒体,对新媒体使用的熟练程度超过很多高校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大学生的自制力与信息鉴别能力有待加强
第一,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压力与高中相比有所缓解,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支配,但由于大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容易沉迷网络不可自拔,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第二,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很多西方媒体恶意歪曲事实真相、抹黑中国,攻击、诋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并在网络上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出于好奇、追求新颖等心理对这些刻意包装过的“新鲜事物”往往缺乏判断力,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攻击中国的工具。第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谣言、虚假信息“满天飞”,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经过多次转发就能轻易伪装成“真相”迷惑大众,引起社会恐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如果对这些虚假信息不加以辨别,不仅会被虚假信息“洗脑”,还会参与传播网络谣言,导致走上犯罪道路。
(三)高校思政课程有待创新
从课程内容看,思政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习起来比较乏味。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网络热词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思政课程若不能很好地与这些网络语言相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会大打折扣。从课程的考核形式看,现在很多思政课程主要通过闭卷或者开卷形式考查理论知识,考核标准较单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彰显个性、表达自我,这种情况下课程考核应多关注大学生的网络思政能力。从课程的传播场所看,思政课程以教室课堂为主要阵地,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宣传平台,但这些宣传平台以宣传学校的日常工作、专业建设居多,较少用来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思政文化。
(四)滥用新媒体会对大学生身心产生不利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手机、电脑,对于“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过多依赖网络会对他们身心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其一,大学生普遍使用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等维系自己的社交圈子,与人面对面交际的能力变弱,长此以往也会使大学生内心变得孤独空虚,找不到归属感,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二,大学生遇到问题习惯第一时间求助网络,在网络上获取的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三,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维权”及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如擅自通过网络公布受害者的照片、个人信息等,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二次侵害,更有甚者会触犯法律红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政教师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高校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高校思政教师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新媒体,主动将新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运用微视频、电影、线上签到、线上分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校定期组织高校思政教师开展新媒体相关技能培训与考试,通过培训、考试加强教师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运用,减少他们的“技术焦虑”。三是为教师搭建校内校外的新媒体学习交流平台,在平台上教师之间共享新媒体使用经验及优质的新媒体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快速融入新媒体环境。四是举办教师“新媒体+课程”比赛,对于比赛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在学校范围内推广学习,从而鼓励教师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教学。
(二)以学生为本,推进思政课程改革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程只有跟上时代步伐,以学生为中心,锐意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一,在思政课本中引入一些网络用语、网络经典案例,使思政课程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具备可读性。第二,摒弃思政课程单一考核模式,除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考核之外,可以将大学生与教师的线上互动、线上思政活动等作为期末考核的内容。第三,增设“网络思政”课程,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空间进行沉浸式思政情境教育,拉近与学生的思想距离,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情境体验、共建共享等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強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正确使用新媒体
一方面高校教师应通过主题班会、新生见面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教育大学生如何文明、绿色上网,讲解沉溺网络对学习和生活的危害,提醒大学生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不能浏览不健康、低俗趣味的网站,要谨慎发表网络言论等。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民警、律师进校园开展防范网络诈骗、识别网络虚假信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等的知识讲座,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另外,教师要多关注大学生微信、微博、抖音等个人社交账号发布的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时要及时教育引导,防止“小错误”演变成“大问题”。
(四)打造网络思政文化阵地,形成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利用新媒体打造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思政文化阵地,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首先,要建设好校园的新媒体平台。校园官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平台要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并开通交流互动专区,安排专人及时跟进平台留言,对于在平台上获赞量多、观点独到的评论可以给予一定奖励。其次,要打造校园“微文化”,在校园里举行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微党课”“微视频”“微电影”等比赛,使大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最后,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定期制作思政宣传片、宣传文章推送到班级群、开展线上读书分享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互联网生态整体向好,但是在网络治理中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仍然存在,亟须对这部分网络顽瘴痼疾加以解决,还大学生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其一,国家应完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严肃问责和倒查机制,对于网络谣言、网络虚假信息发布者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于色情、低俗、违法违规网站要依法予以取缔。其二,政府有关部门应严厉打击涉及大学生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深入清理QQ群组、网络游戏、网文小说、视频直播等环节存在的不良信息,深入整治网课平台推送低俗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其三,学校也要对校园官方媒体推送的文章或视频进行严格审核、从严把关,加强对教师上课使用的新媒体软件、平台的监管,关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舆论正向传播。
五、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不少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文化阵地,必然能培育出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戴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8,5(41):211-212.
[3]杨钰婷.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9(24):162-164.
[4]李文峰.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新趋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0):90-92.
[5]万丹丹,王久才.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经济师,2021(5):192-194.
◎编辑 马花萍
作者简介:伍世瑜(1991—),女,汉族,广东佛山人,硕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