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X”证书制度的发布,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重构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前进方向,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从“1+X”证书制度的内涵和内在要求出发,挖掘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标准与证书企业标准衔接,搭建模块式多层级课程结构,开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建立多方参与、全方位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以重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旨在为“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学分制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1-0031-03
2019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了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该方案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后出台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又进一步提出“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1+X”证书制度方案的提出,对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制度和设计上提供了前进方向。然而政策到实践的有效落实,必须对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即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1]。
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及内在要求
(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中,“1”指学历证书,是学习者在学校学制内完成学习任务而获得的学历凭证。“X”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依据职业技能标准颁授的代表劳动者在特定职业领域内技能层次水平的凭证[2]。可以说,学历证书强调的是学生要在学校建立通用学科知识体系,它既包含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知识,又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更包含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它体现的是基础性、标准化及普遍性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强调的是学生要获得与职业相匹配的技能知识,职业技能证书的“若干”又强调了职业技能的获取并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或工作岗位。它体现的是专业性、多样性及针对性的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中技能提升的重要渠道。“+”则包含结合、融合之意,要求实现学历与证书的协同,实现“课证融通”、学分互认,旨在搭建起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立交桥,建构全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职院校来说,开展“1+X”试点,不是在原有的学历教育上以堆叠方式增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证,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压力,不符合减负减压的政策方向,又无法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证书考工的一致目标。高职院校应依据“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结合“课证融通”理念,通过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课程体系重构等举措,实现课程内容与考工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为学生“赋能”的意义。
(二)“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
1.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内在融通
学历证书是学历教育认同的学习凭证,而职业技能证书更多体现职业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诉求的不同之处。因此,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虽相互独立却又内在融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通过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机制,打通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渠道。“1+X”证书制度旨在搭建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之间的桥梁,完善不同教育目标之间知识、技能要求的标准化建设[2]。
2.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速度加快,要求高职院校跟随产业变革及趋势进行专业和课程动态调整。“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相匹配,学校、企业多方参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重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
3.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
“1+X”证书制度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化校企产教融合,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现代学徒制等形式,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课程目标制订、课程体系搭建、课程内容讲授及课后评价,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双元”育人形式。
4.通用能力与专门能力复合培养
随着科技进步,原有单一的工作岗位逐渐被机器取代,新增了一些多领域交叉的岗位群。“1+X”证书制度要求学历教育结合“X”证书,对学习者通用能力与专门能力进行复合培养,打造“一专多能”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之相应,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求从单一的专业向专业群发展,在专业群内部整合专业群平台基础课程,培養学生本专业群要求的通用基本素质和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中融入“X”证书,使学生获得适应岗位需求和职业变化的专门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3]。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53C3CCE4-6F79-4661-9CCB-61C30CC11F70
课程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4],它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基本内容、基本方法,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的核心内容。技术革新与岗位变迁,高职院校传统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匹配区域新兴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现实问题凸显,具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偏差,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
以学科为中心构建的传统课程体系多按照整齐划一的固定授课内容进行,无法及时响应产业变化与职业发展需求,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缺乏沟通平台,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质量无法满足产业的需求,进而降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毕业生进入企业,无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企业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的行业人才,这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相违背。
(二)专业课程内容单一,一专多能缺乏培养渠道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之间缺乏由浅至深多层次的课程群的组合设计,且部分课程之间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会导致学生学习疲乏,降低学习积极性。此外,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单一,内容存在局限性,既未融合企业岗位标准,又缺少多样性的课程群,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这与职业教育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背。
(三)课程评价缺乏多方参与,评价标准失衡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不足,即未实现从认知评价向能力评价转变,无法支撑“X”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课程评价主体应为利益相关方,即教师、学生、企业三方[5]。但目前课程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企业方评价缺失,利益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导致评价标准失衡。最后,评价标准仍具有单一性、静态性的特征[6],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较多,而目前的课程评价标准缺乏对实践性课程过程性的动态评价,难以紧密跟进行业变化和岗位变迁。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重构措施探讨
(一)确定课程体系目的:制定与证书标准、企业标准接轨的课程体系标准
“课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核心要素,它强调课程与职业证书的有机融合,在目标层面形成统一标准,将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学校知识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性。
首先,高职院校选择与专业相匹配的“X”证书,分析证书的工作任务,将其作为课程标准设计的依据。其次,介于“X”证书为适应批量化考核的要求,其工作任务一般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还应开展区域行业企业调研,了解“X”证书与实际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和差距,在课程标准中丰富企业岗位标准的设计,形成特色性、地域性的工作任务清单[7]。最后,融合证书标准与企业标准,制定与证书、企业双接轨、可随岗位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标准,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由浅至深,以证书为下限,以岗位为上限。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搭建“底层基础、中层核心、高层拓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突破“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人多岗”复合型人才是“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工作在于以能力培训为主线,以岗位为导向,在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下,根据证书标准与企业标准融合的工作任务要求,搭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应从原有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架构发展,将职业岗位相近的专业纳入“群”管理,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及多样性。其次,搭建模块式三层级教学架构,底层为通识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中层为专业核心课程,高层为专业拓展课程[8]。通识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标准化课程,供群内各专业共享共用,使学生掌握通用素质及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融合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着重掌握针对性岗位技能及能力。专业拓展课程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深入发展而设立的模块,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结合“X”证书,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多个岗位课程套餐课程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套餐式选修,从而获得相应的“X”技能。比如设置专业提升课程组(聚焦本专业的提升课程)、跨类复合课程组(本专业相近的岗位课程)、企业定制课程组(企业的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课程)等。在高职院校生源差异大的背景下,这有利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差异化培养。最后,多样性的模块化课程组离不开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师资源。除了校内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也应加强外聘教师、企业教师的队伍建设,丰富线上课程资源库,为多样性课程体系的搭建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三)强化课程体系内容:搭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证书标准和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后,首先需要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解构分析,从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素养、知识、技能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模块的工作任务后获得相关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并建立职业素养。其次,模块化教学应以岗位需求分析为导向,选取证书及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将工作场景转化为学习场景。设计学习场景时,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9],聚焦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取。第二,多個学习场景之间呈平行、递进关系[10],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第三,学习场景随企业岗位变化动态调整,形成知识体系连贯、岗位工作任务紧随行业变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开发,从模块式学习场景中获得课程知识点,并根据实际工作情景和学生接受能力对多个学习场景进行排列、组合,形成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知识体系架构,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获取。
(四)完善课程体系评价:建立多方参与、全方位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53C3CCE4-6F79-4661-9CCB-61C30CC11F70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需符合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增强评价主体的专业性,形成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使评价标准反映证书要求、就业环境和行业用人標准。第二,课程要兼顾学历和证书的双功能,这要求课程考核包含证书考核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将证书考核工作纳入最终成果考核要求。第三,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工作任务分层级设置,将成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强化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评价。第四,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完善课程评价的转化机制,制定相应的课程学分认定制度[11]。学生在获得“X”证书之后,可以申请相应课程的免修。学生获得更高等级的职业证书之后,也可以申请对应课程更高分数的重新认定。
参考文献:
[1]韦莉莉.“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及其价值指向[J].职教论坛,2020(1):150-153.
[2]张青,谢勇旗,乔文博.“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路线[J].成人教育,2021,41(8):49-53.
[3]刘骞,沈言锦,黎修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成人教育,2020,40(5):74-78.
[4]张伯成,吕立杰.“课程体系”概念综述及审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132-135.
[5]陈蕾,黄睿,黄志平.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61-64.
[6]韩美荣.高校专业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132-133.
[7]南旭光,张培.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逻辑与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5-10.
[8]刘锡冬,朱旭刚.“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5):194-195.
[9]秦国锋,黄春阳,糜沛纹,等.“课证融通”视野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3):39-44.
[10]郑克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09(5):33-35.
[11]戴浩,伍杰明,林广国,等.高职院校特色学分制改革设计与课程体系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0-54.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1JSJG183)。
作者简介:孔蕴雯(1993—),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教学秘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53C3CCE4-6F79-4661-9CCB-61C30CC11F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