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琼 王业祥
[摘 要] 近年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他们呈现出的心理问题或症状,与原生家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等角度出发探究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介绍了几例由原生家庭引发的心理问题个案,并尝试从原生家庭环境视角下提出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对策: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家校联动;明确自己才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关 键 词] 原生家庭;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1-0028-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以抑郁症为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全球有超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一项研究显示,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1]。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学者探究影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但大多把视角投入主流地位的学校教育,而较少关注处于边缘地位的家庭教育。但在高职学校实际的心理工作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证明高职学生出现的心理症状,大多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原生家庭。
Bronfenbrenner(1995)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个体所处的环境是一种嵌套系统,而家庭环境无疑是对个体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系统。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个体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常常带有原生家庭的“印记”。
二、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原生家庭中,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等各方面,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如果一个家庭环境是积极、向上、民主、平和的,这样家庭走出来的个体也将会具有乐观、开朗、从容等积极品质;相反,如果一个家庭不和谐,如夫妻关系失调、亲子沟通不畅,家里常出现争吵甚至暴力等情况,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则更易形成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不善与人交往等不良心理。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主要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主要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家庭成员的数量,这是判断一个家庭规模大小的指标;二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中的相处模式。在不同的家庭结构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其心理、行为、认知等都存在不同差异。良好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良的家庭结构则会导致高职学生出现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如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自卑胆小、敏感多疑、内向孤僻、不合群,缺乏安全感等。
家庭经济条件,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于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开支的物质基础。高职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他们支付学费、生活费有一定困难。经济的贫困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在上大学过程中,除了要面对正常同龄人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还要面对沉重的生活困难和心理压力,因此要比非贫困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反之亦然,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能给高职学生带来一定的优越感,与人交往时也会充满自信,也会更易形成乐群性。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教育观念、行为和对子女的情感表现,可通过家庭环境或示范效应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Maccoby和Martin(1983)根据父母的接纳和控制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不作为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重视沟通与理解,能及时敏感地察觉孩子的要求并给予合理帮助。专制型教养方式顾名思义比较专制,家长习惯用命令来控制孩子,强迫孩子无条件服从指令,过度控制孩子的日常行为活动。放任型教养方式是一种对孩子不管不顾,关注少、关心少、交流少,同时很少给孩子立规矩,对孩子的成长持“放任自流”的态度。不作为型教养方式是指对孩子不管不问,亲子交流匮乏,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任之发展。
(三)家庭关系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家庭,其家庭关系错综复杂,有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而居于一个家庭最核心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Murray 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模式会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关系甚至是亲密关系[2]。在日常生活中,夫妻的相处模式会内化为孩子未来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在处理异性交往关系中,会沿袭父母相同的模式。夫妻关系良好的家庭中,家庭氛围也是和谐的,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构建自己的亲密关系。家庭氛围紧张的,尤其是父母关系紧张,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诸多不良影响。对于离异家庭来说,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很多孩子没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缺爱的孩子也会影响自己的人际相处模式,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同时对他人缺乏信任,与他人相处容易敏感多疑,将来处理情感问题尤其是亲密关系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小时候目睹家庭成员暴力行为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现暴力倾向甚至是暴力行为。E95AEE7E-2B57-493C-A268-A60C662D6571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个体一生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人际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共同作用构成了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3]。高职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在精神层面希望自己能独立自主,同时在经济上又对父母产生一定的依赖;他们一方面希望父母承认自己长大成熟,同时又希望父母能接纳他们的幼稚。作为家长,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和谐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做能接纳、包容、支持、理解的父母,用相互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观念,遇到分歧也应该友好沟通而不是强硬压制。只有这样,亲子关系才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三、由原生家庭引发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个案
个案1:由亲子沟通不畅导致的社会不适应
男,19岁,大学一年级。入校后一周感觉不适应想退学回家。食无味、寝无眠,在教室里感觉人多气闷,随时要冲出教室,感觉自己要窒息。仔细询问,该生在初、高中的时候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寄宿学校,但一周后感觉不适应就自行回家。该生不适应在人多的教室里学习,不适应在集体宿舍里生活,后来请了私教辅导才勉强考入高职。来访者反复强调他想家,想家不是代表想父母,只是想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那里有熟悉的味道。他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就是争吵,甚至还与父亲大打出手。来访者说父母之间的感情不稳定,家庭不和谐,他也不想回到那个家,只是想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而已。该来访者表示,一想到要在异乡的学校度过漫漫三年,就觉得“生无可恋”。他表示无论父母的意见如何,他都一定会回去的。
个案2:家庭功能缺失导致抑郁状态
女,21岁,大学二年级。从小父母感情不好。来访者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但爷爷奶奶更偏爱叔叔家的孩子,来访者自述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进入大学的那个暑假,得知父母离婚。父亲常年在外忙事业,母亲情绪低落,无暇顾及来访者。该生现在与母亲、外婆同住,三人同住一屋,但关系十分紧张,家里要么不说话,要不就是吵架,轮番发火。该生宿舍关系十分紧张,自述宿舍里的人对自己很苛刻,集体排挤她。实际了解的结果是,该生在宿舍里不遵守集体生活规划,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舍友们多次向辅导员提出让她调换宿舍。该生最近出现莫名伤感,一哭就好几个小时,觉得世上没人在乎她。这个状态之前是几个月一次,现在越来越频繁,后经专业医院诊断是抑郁症。
个案3:由家庭氛围恶劣引发的心理不适
男,19岁,大学一年级。家庭经济较贫困,一家四口,主要经济来源是父亲。来访者从小到大目睹父母的相处方式就是争吵,家庭环境非常压抑。自己3岁时,母亲查出癌症因此失去工作能力,母亲经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父亲抽烟、酗酒,酒后殴打家人。一家四口没有正常的交流,家里只有死一般的沉寂或激烈的火药味,让人感觉到窒息。来访者自小自卑、胆怯、恐惧,不愿也不敢与人交往,基本没有好朋友,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他有很强的自知力,他不仅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且觉得一家人都存在心理问题。他的目标是毕业后找份好工作,攒钱供全家人看心理医生。
四、原生家庭环境视角下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对策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首先,父母要认识到夫妻关系是居于家庭关系的核心地位,夫妻关系是决定家庭人际关系的首要因素,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便是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通过观察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其次,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前提,亲子关系良好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保证。家庭成员关系也是个体一生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人际关系。当亲子关系足够稳固时,孩子更有可能在各个领域发挥出潜能。父母需要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信任,尊重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情绪。最后,多关注孩子的想法。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务必要先接纳和理解,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从孩子的角度着想。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才会给予家庭成员更多的支持和力量,这样的家庭支持体系,能够支持个体有效应对日后的危机事件。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先于并久于学校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得最早也是最久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家长的性格、处事风格、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等都间接影响个体并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的教育目标往往是给孩子提供好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这种观念让孩子变得过于忙碌,过多地被监督、被帮助,而这种压力也让父母营造出一种充满焦虑、不安、竞争的氛围。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成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父母应该意识到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性,对孩子持开放、灵活和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关注点不是在学业或事业上,而是孩子在情绪、社交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另外,家长务必要清楚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努力成为这样的人,言传身教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三)注重家校联动
笔者多年的高校咨询经历表明:很多有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不知道正确爱孩子的方式。有些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成长经历也不顺畅,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高目标、严要求,就是希望孩子以后能过上好的生活。因此学校要引导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和人际交往。引导家长重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同时注重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和包容孩子。一个背后有家庭强大力量支持的孩子,即便遇到心理困扰和应激事件,也是有能力和资源去应对的。学校要注重家校合作,充分调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功能。同时,学校要注重家校沟通,在开学之际应该掌握学生家长的确切联系方式,定期沟通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适应情况、人际交往等,也便于及时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为了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家长商量适合该生的解决方案,通过家校合力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明确自己才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原生家庭确实对个体的性格、情绪、社会适应、人际关系会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不能过度地将个体心理问题都归于原生家庭,这样容易让个体规避责任,進而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原生家庭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心理问题,但也有可能成为对抗心理问题的资源。要引导高职学生接纳并理解“自己才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高职学生勇于正视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从多角度去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理解家庭和父母的不易和艰辛,从而让自己释然。如果原生家庭给高职学生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与原生家庭合理的界线,通过自助、他助,给自己注入正能量,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才能治愈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原生家庭对自我造成的影响,看到自己强大的力量和资源,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重视自我的内在心理支持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简报网.行业报告: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EB/OL].(2020-01-23)http://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23787.html.
[2]卢婧,曹莉莉.混沌理论视角下原生家庭影响力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1-74.
[3]王建.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5):61-62.
◎编辑 司 楠
①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SJB3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琼(1979—),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王业祥(1979—),男,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E95AEE7E-2B57-493C-A268-A60C662D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