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风
摘 要:物理作为一切自然学科的研究基础学科,其中的研究对象涵盖范围极其广阔。高中物理的学习,更多的是基础性的知识。物理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帮学生建立一定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授课中使用提问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關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以问促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5-0114-03
Promoting Teaching by Asking Questions
——Exploring the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Problem Situations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XU Qiufeng(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Base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Qi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Physics, as the basic research subject of all natural subjects, covers an extremely wide range of research objects. The study of high school physics is more about basic knowledge. Physics teachers not only teach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ertain scientific literacy. Teachers use the method of questioning in teaching,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Keywords】High school physics; Problem situation; Teaching by asking questions
通往科学殿堂的钥匙,是由无数问题铸就的。任何一位将教育目的始终不疑地放在学生能具备多少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物理教师,都会使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而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提问。受“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生无法根据既习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质疑,他们只能根据教师的授课节奏,进行被动式学习。此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学生也许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是当前所有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详细地说,教师可以从日常的提问教学入手,改善此消极局面。下文主要对以问促教,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进行研究分析,详情如下:
1.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仍然通过讲解课本理论知识,以及让学生做习题吸收和理解物理知识。在长期面对这种复杂深奥的物理知识后,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的学习能力较差,无法单凭教师的讲解彻底掌握物理知识,至此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当然,还有一些物理教师因为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很少跟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堂互动。受此影响,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容易产生很多问题,使得他们的物理学习水平很难得到提升。
(2)物理学习停留在表层
在物理学习中,很多高中生对物理知识还只是停留在表层。详细地说,主要原因是部分高中生没有透彻地掌握物理知识,也有部分高中生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还有部分高中生解题能力较差。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当前的高中生在做题时,普遍出现错误。究其原因,还是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在重复地讲理论知识,没有发现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因为,可以说物理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但是大多数高中生还只是在理解知识的阶段,没有很好地运用知识,这是当前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
(3)问题的设置呆板无趣
高中物理这门学科,需要学生抽象地思考。对此,需要教师设置问题,帮学生理解一些物理的理论知识,但是很多问题都很刻板。教师的提问很广泛,缺少针对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些教师只是在提问一些理论知识,过于简单,没有深入地进行提问。这也使得学生无法积极地探究物理知识。
2.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1)重视情境创设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要学生通过物理学习掌握关键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而问题的情境创设如何开展则是需要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通过构建闭环问题情境策略,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情境策略前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在设计问题方面更好地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融合,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顺利完成教与学的过渡。
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围绕科学探究素养核心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析。
目标1:通过本课所学能根据生活现象与实验现象合理猜想汽车过桥时的限速与什么因素有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目标2:学生通过猜想:小车速度越快、桥越不容易塌陷这一问题设计探究实验,并进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目标3:通过实验过程和观察实验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得出实验结论。(设计意图:实验后融入问题促进学生进行分析辨证)
目标4:针对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观点与看法。(设计意图:以问题促进师生、生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将教学目标细化,并适时地将问题情境融入其中,即学生通过问题猜想小车过桥的限速因素,结合情境猜想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交流实现了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闭环设计。只有让问题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整个课堂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进而促进学生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提升。
(2)结合现实提问,搭建知识和实际桥梁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应让学生懂得,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物理知识的痕迹。对此,教师需要给不经常留意生活的学生,创设相应的环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但是由于受到“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消极影响,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无法和现实生活建立有机联系。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其中,借此为学生搭建物理知识和实际桥梁。详细地说,所谓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便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和生活化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当然,在该环节教师要结合现实进行提问教学,打破知识和现实的隔膜,唯有如此,才可以为学生搭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要想在教学完毕后,让学生懂得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同的惯性内容为学生解释,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课本知识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向学生提问:“运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亚里士多德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延伸问题广度,培养发散的思维能力
从来都没有简单的问题,只有不下功夫研究的教师。问题中涵盖的知识面并没有终止之说,在教师强烈的主观意愿下,能够不断拓展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为了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启蒙,教师提出的问题只需要注重朝向广度进行延伸。当然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为优等生额外布置有深度的问题,达到引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功》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功的概念,并且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确功的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出示几个与功相关的图片,如货物被起重机举高,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之下,速度增大,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下弹性势能增加,借此强化学生对实例功中能量发生变化的同时,理解功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几个问题,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例如:“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重力及水平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是否做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是否做功?”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借此延伸问题广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实验导入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力
物理从其成立之初,就作为实验科学被大众所知曉。任何教学模式的使用,都可以和物理实验相兼容,它们之间的效果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乘除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时,可以初步认识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懂得重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设置实验“手压橡皮擦”或“手拉橡皮筋”,根据此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我认知经验,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让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思考物体发生形变,为什么手也会形变,借此让学生感受到力是相互的,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能思考出眉目,那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只需简单点拨。如果学生没有眉目,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以此持续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是为了借助实验器材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和体会实验的神奇之处,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与此同时通过和实验同步由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学生也可透过实验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如在《静电屏蔽》实验中,由于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难度,通过把概念转化为实物能促进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先使用起电器为金属罩里的小球通电,然后把金属罩和小球放置在由两个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此时学生观察小球未发生移动,接着教师拿掉金属罩后发现小球发生了偏转。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一,金属罩里的带电小球为何没有移动?第二,在这个实验中金属罩有何作用?第三,没有金属罩时小球发生偏转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实验中事物的直观反应从而理解了静电屏蔽这一概念,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5)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通过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不仅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懂得瞬间时速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并了解平均速度与瞬间时速的区别与联系。上课之初,借助PPT软件向学生呈现备课时准备的课件,课件内容是奥运会刘翔参加的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很快,课件就播放完毕了,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第一,“110m跨栏决赛中,裁判是根据什么判断刘翔得冠的?”第二,“比赛现场的观众是如何知道刘翔得了冠军的?”第三,“有一位学生100米成绩为12秒,请你判断他和刘翔谁跑得快?”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此时,高某积极地站起来说:“老师,以上问题都可以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反映运动的快慢。”教师对高某提出了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还提高了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又如,在教授《相互作用》中的“摩擦力”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以及知道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可以利用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上课之初,借助PPT软件向学生呈现备课时准备的课件,课件内容是一名运动员在滑雪的录像。很快课件就播放完毕了,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运动员可以在雪地上滑雪?”第二,“运动员依靠的是什么原理呢?”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此时,高某积极地站起来说:“老师,以上问题都可以用摩擦力解释。”教师对高某提出了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通过让学生观看运动员滑雪的录像,不仅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摩擦力,还提高了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模式的背后,蕴含着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园丁身份。首先,高中物理教师使用提问进行教学,是符合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要求的。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提问教学,为学生搭建生活和理论知识的道路。其次,教师需延伸问题的广度,要不断培养学生面对一个问题的发散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应在实验中使用问题教学,让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既是一个情境,也是内容,它既能培养学生关于思维层面的能力,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树军.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与评价,2020(08).
[2]金磊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探讨[J].新智慧,2020(26).
[3]秦顺贵.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