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减负”:高阶思维能力生长的应然之道

2022-06-15 22:05:36吴雅雯
新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统整减负文本

吴雅雯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课堂提问浅白、教学点太多、问题衔接没有逻辑性和整体性,学生的理解感受总在表面滑行、缺少深度、思维处于盲从和僵化状态等问题。因此,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语文课堂,一定要运用统整阅读教学观,通过目标统整、问题统整、学法统整,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相呼应,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品析、决策、批判等能力,达到阅读“减负”“提质”的目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

一、统整目标,实现精准教学

统编版教材单元导语明确了单元的学习要素。统整目标,就是要做好单元统整,从单元中单篇课文的教学,扩展到整组单元课文的教学,先聚焦一点,再延伸拓展。在此框架下梳理教学内容,有利于单元目标的落实。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脉络清晰、文字优美的散文。文章中有许多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感悟和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要想紧扣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积累语言的素材,就要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统整阅读的策略,让学生深入品析作者表达方式的精妙,探究作者对所写事物特点描述的精准。

二、统整问题,凝聚思维力量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关乎高阶思维的发展。因此,课堂提问应聚焦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课中问题要紧扣教学环节,做到规范、合理。课后对课堂提问进行归纳、反思尤为重要。这样的提问要防止碎片化,要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的思维,讓教学目标有依据,让教学活动有抓手。

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笔者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发现课后第二题的思维导图巧妙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厘清文章脉络的支架。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马上让学生完成课后思维导图,并让四人小组进行交流。笔者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风、水、动物。”一生汇报。 “你们有什么依据吗?”笔者质疑。“因为每段话的第一句分别说明了风、水、动物是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因为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总述句。” “因为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关键语句。”学生们纷纷回答。借助可视化的思维导图,笔者很快就让学生在自读自悟文本后,延伸了思维的广度。这样,既落实了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又通过抓总述句,让这篇散文的构段方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统整学法,拓展思维广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凭借这个例子,举一反三,才能掌握阅读和作文的技巧。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体裁和语言形式不尽相同,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整体意识,要采取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灵活机智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咀嚼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 统照整体,品析语言表达的连贯。在教学文本的语段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纵观整体,厘清文章脉络,还要帮助他们学会通过调整语序,发现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初步建构起 “段”的意识。

以《大自然的声音》第三自然段教学为例。学生在精读第二自然段后,围绕总述句“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开始了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笔者先将第二句“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和第三句“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进行互换,然后让学生探究、交流是否能互换,不能互换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再总结:作者围绕总述句,先把雨想象成可爱的会玩打击乐器的孩子,再具体写下雨时候的情景,最后写雨水汇聚在一起,从小溪流向河流,再从河流奔向大海。这些句子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学生在换序比较、品析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厘清了这一自然段的表达思路,还理解了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建构了“段”的意识。

2. 对比感悟,体会语言表达的生动。在不同的文本语境中,作者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文本中的典型写法,运用“比一比”“换一换”“想一想”的方式,引领学生研读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对语言文字的精准运用。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微风”和 “狂风”不同表现的句子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朗读的方式,发现描写微风和狂风句子的不同规律——“当微风拂过”和 “当狂风吹起”时的声音是不同的,而微风的“轻轻柔柔”和狂风的“充满力量”,是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就能感受到的。因此,在教学描写“微风”和“狂风”的句子时,笔者提示学生可以回想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描写。有了这样的情感共鸣,学生思维的大门就此开启:狂风的力量,让学生想到了雄壮的乐曲。学生在大胆的想象和真实的体验中,在比较赏析和情感朗读中,学会了发掘语言文字生动的奥秘。

3. 学法迁移,培育语言实践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应学会对文本的语言及结构特点、句式规律等有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在学法迁移中自主探究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散文文质兼美,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范例。从文章中,我们知道美妙的声音处处都有。作者认为风声动听,就赋予了风生命力,把风想象成大音乐家。作者又把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想象成风在演奏手风琴,想象成歌手在唱歌。这些美好的感受和文字,都是在作者细致观察和真实感悟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思维的延展和情感的迸发是语言实践的燃点。在教学中,笔者顺势而导:“风声如此美妙,那水声呢?水声和风声的语言描写是一样的吗?”此刻,点燃了学生思维的星星之火,学生的发言愈发热烈:“我好像看到了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玩着乐器。”而作者把雨水想象成一群孩子,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你打我敲,一片欢乐喧闹的声音……有了这样的情感共鸣,学生也明白了:语言生动并不难,可以像作者一样,在描写自己美好的感受时,为自然界的景物赋予生命,把它们比作真实可爱的人物或是其他美好的事物。

由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为例,自由选择自然界其他不同的声音进行表达和描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够让学生迸发灵感的源泉,触摸文字的张力,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学科统整的意识,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复现,聚焦语言表达的散点和亮点,注重语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创设形式多样的阅读环境,实现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统整减负文本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42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1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