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其实施路径

2022-06-15 01:17彭强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4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劳动教育中小学

彭强

摘要: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劳动教育被确立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践行路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空洞、评价缺失等现实,从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其实施路径的角度,梳理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师资及园地平台的搭建、劳动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创建等问题,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 劳动教育 价值 实施路径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自此,劳动教育成为与德智体美并驾齐驱的教育内容之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了“五育融合”的教育工作目标。但是,“五育”中的德、智、体、美四育已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了教育体系,也由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实际进行了补充调整,而劳动教育体系基本缺失。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三观”形成期,提高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实施劳动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等,探索科学的实施路径,刻不容缓。

一、建立关于劳动教育价值的基本认知

由人类发展史可知,劳动是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劳动伴随着人类始终,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史。由石器、青铜器到四大发明,由蒸汽机到计算机,由电话、电报到卫星、空间站、量子通信,由马车到动车、高铁,由嫦娥奔月到“嫦娥探月”……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角斗场,古希腊的神殿,古代中国的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寻求验证,我们会发现第一层次生理需要中的获得水和食物离不开劳动,第二层次安全需要中的获得人身安全和健康、财产和资源、工作职位保障离不开劳动,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需要中的人相互的关心和照顾离不开劳动,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中的实现自我尊重和取得信心与成就离不开劳动,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中的发挥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离不开劳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无数关于劳动意义和价值的记忆,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燧人氏取火、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背后透射出的精神实质是我们农耕时代的祖先为了改造自然、繁衍生命而进行的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是伴随劳动发生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先秦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意思是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作成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录劳动场面的叙事作品,几乎可以视为中古初期关于如何制作劳动工具(竹弓)用来打猎的教材。与之遥相呼应的18世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记“夫飞土逐肉,儿戏之常”,略去了“断竹,续竹”之句,大概是因为彼时劳动工具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早已淘汰了原始的竹器,而“飞土逐肉”成为“儿戏之常”难道不是一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劳动方式的伟大传承吗?《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所记载的与劳动相关的内容更加丰富。《伐檀》除了控诉不劳而获者之外,用来起兴的“坎坎伐檀(辐、轮)兮,置之河之干(侧、漘)兮”,描述了伐檀造车场面,已初现劳动的规模化和流程化;《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的重叠,甚至把劳动和艺术活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联系在了一起,也许是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的最早例证吧;《采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则把作物(豆苗)在一个生长周期中的规律性变化展现了出来。延及后世,若無劳动的真实体验,哪有陶渊明的田园风情?若无对劳动者的亲近,哪有白居易《观刈麦》《卖炭翁》的悲悯情怀?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应晓吴音翁媪,诸儿勤劳;读《西江月·夜行沙湖道中》,当乐田间夜色,稻香丰岁。不唯诗歌,古文中关于劳动亦有多姿多彩的展现:《愚公移山》赞颂了劳动者的坚韧品质;《卖油翁》《口技》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高超技艺;《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揭示了劳动应当遵循的规律……

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西方和我国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几乎给出了异曲同工的解释。卢梭说: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雨果说: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歌德说: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二、构建基础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化推进的实施路径

学校构建劳动教育系统化推进的实施路径,需要解决三大方面的问题:课程(内容)、师资和园地(基地)、制度,即育什么、谁来育、怎么管(控制和评价)的问题。

(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立足于劳动教育的多维性,这种多维性体现在观念、态度、习惯、品质、情感、知识、技能、思维等七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上。笔者对劳动教育课程类型和内容进行了大略的梳理。

1.基础生活型:养劳动之德。此类劳动应包括个人内务及附属劳动,如铺床叠被、洗碗刷锅、居住环境(居家、宿舍)清洁卫生等,属于作为个体的人(自然人)必备的基本生活能力,家长负有第一教育责任。以铺床叠被为例,基本不存在难度,教育者可以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对整洁的居住环境的内在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等入手,引导受教育者对简单劳动给予足够认识。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从小学起就要求孩子打扫家庭和学校厕所的卫生,使其在习惯养成中形成尊重劳动、爱好卫生、重视细节和持之以恒的品行,值得我们学习。7C4A741B-28E0-4633-9BCA-349944AEA74D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其实施路径2022年5月中第14期(总第114期)2.责任义务型:明劳动之义。此类劳动应包括公共空间(教室、宿舍之外)的卫生保洁、图书借阅管理、门岗执勤、升旗以及学生组织自主管理活动等,其本质是在较为简单的劳动体验中树立奉献、担当、团结、互助、守纪等价值观念,培养组织领导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以上所举的实例中,后两者与学校的常规德育、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当下在学校中推行较为普遍,但其参与人员范围存在“小众化”的特点;至于公共卫生、图书借阅管理和门岗执勤,则可以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性格及兴趣等进行分配,营造人人有劳动项目、个个有劳动价值的氛围。值得警醒的是,在当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劳动教育已经严重缺失,而在“智育独大”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原本不多的劳动义务往往让位于所谓的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家校合力,教养出“包国维”(《包氏父子》中的主要人物)式的败家子和白眼狼。难能可贵的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园卫生全靠学生打扫,“没有一名保洁员”,其成功做法值得借鉴。

3.通用技能型:识劳动之趣。此类劳动可以包括采买、烹饪、缝纫、木工、陶艺、驾驶、简易的水电安装和维修、农林、畜牧、花木养护等,是基于生活需要和兴趣,运用课堂内外、生活圈子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的劳动实践,根据年龄、性别、地域、知识储备或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存在差异性和可选择性,就其场景而言,又可细分为居家生活、职业生产和情趣提升等类型,此类劳动往往具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以及提高生活情趣、增强自信的作用。如采买、烹饪,涉及如何挑选食材、如何搭配、如何调味、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营养构成等;又如木工,涉及绳墨取直、点线画圆、榫卯结构以及力学知识等。此类课程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4.学术研究型:感劳动之美。此类劳动应包括科学实验、野外考察、气象观察与分析、文学创作、工艺品设计及制作、艺术创作和欣赏等,是主要由学校组织开展的高阶劳动课程,依据学生不同的禀赋和兴趣表现,鼓励学生发现和创造。其中科学实验、文学创作属于基础课程,野外考察、气象观察与分析属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工艺品设计及制作、艺术创作与欣赏属于社团课程。需要强调一点,学术研究型劳动教育课程的宗旨应该是涵养科学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中陶冶出社会责任感,实现人本价值,而不是知识学习的附属物。在此举一所学校成功的案例:1998年以来,上海市延安中学环保社每年都针对高一年级开展黄浦江科普考察活动;2007年,该社的同学们基于黄浦江流域考察活动向市政府提出改善水质的建议并获得采纳,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亲笔回信表扬。

针对以上四种类型的课程,学校可根据学生年龄、心智发育的渐进特征,进行纵向课程体系编制。同时,对同(或近)年龄段(或学段)的学生,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禀赋、个性、兴趣等特征或需求,进行横向课程体系编制。

(二)搭建劳动教育适配师资和园地(基地)平台

1.培养“全员育人+响应需求”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觀念上归正,营造教师全员参与劳动育人的氛围。学校管理者(校长)要带领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勇于打破“智育独大”的教育机制,大胆走出“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的五育失衡状态,大力进行“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重,以美为贵,以劳为基”的教育实践。至于“以劳为基”,陶行知先生做出过重要论述:1928年,陶行知先生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这句话讲到了劳与智、劳与德的关系;1931年,陶先生批判“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1933年,陶先生说“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又说“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显然,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劳是“知行合一”的两只脚之一。

二是资源上发掘,吸引社会人士参与劳动育人。园艺师可以教学生养护花草树木,在劳动中识花知木,了解干湿寒热的习性,做一个“护花使者”,这不正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吗?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的教育目的何等契合!厨师可以教学生合理调制各种食材的比例,掌握火候,烹饪美食,品味生活之美好!农民可以教学生翻土、播种、灌溉、施肥、收割,在现实情境中感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内涵,勤俭节约的习惯何愁难以养成?

三是体制上创新,培养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生力军。既然劳动教育如此重要,就要有专门学科和专业人才的保障,培养一专多能、敬业勤业的劳技教师队伍,确保劳技课(高中通用技术课最接近)质量是必要条件,学校管理者对劳技教师的培养需要上升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达到劳技课不仅开齐开足而且开好开出特色的效果。

2.建立“基础模块+特色模块”的劳动教育园地(基地)

一是家庭及学校基础模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劳动教育始自父母,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块园地。我们经常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油瓶倒了不会扶”,大手大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懂父母恩”,不懂得体恤父母,不知道感恩师长。试问这些父母给了孩子“当家”的机会了吗?穿衣穿鞋,铺床叠被,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自食其力,何故不为?家长教之,何难之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所铺陈的刘兰芝甚至让我们感叹“中国古代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学校是集中育人的场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启发了教育者的深思:缺失了劳动教育,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育事业从实质上是背道而驰的。当然,重视劳动教育、付诸实践且取得成效的例子也是有的,前文提到的无锡锡山中学就是一个。学校管理者可以通盘考虑、整体打造,如合肥四中除了建有学科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等以外,还建了油菜种植园地、插花茶艺室、烘焙室、影视制作室、木工坊等,把校园建设成为品类丰富的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参与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劳动。所以,卧室、宿舍、厨房、厕所、走廊、庭院、实验室等等,只要有劳动内容的地方,就应存在劳动教育。7C4A741B-28E0-4633-9BCA-349944AEA74D

二是社会公共资源模块。陶行知在《古庙敲钟录》中写道:“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这段文字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教育无边界,对于劳动教育来说,体现得尤为直接和明显。走出家门、校门,根据育人需要,定期(经常)把学生带到社会上的某个特定场所去进行观察、体验或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是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可以与社区、工厂、科研院所等建立联系,设立基地,以满足需求;遍布城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机构可以在原有体育、美育的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双减”政策推行后,曾经以学科补习为重点的社会补习机构不妨在辅助劳动教育方面动动脑筋。

(三)创建与劳动教育实施环境相匹配的常态化管理和评价机制

劳动教育既然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不能缺少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管理和评价机制。换言之,劳动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这一机制应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维度(此处的教育者限于学校教育者)。

1.对教育者的管理和评价

(1)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基层学校把劳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管理,形成并列于德智体美的课程体系;基层学校(管理者)可以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适当体现劳动教育的融合渗透,也可以要求教师进行以劳动教育为主题(主要内容)的课堂实践;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论文撰写和劳动教育课题研究,从而达到以劳入教、以研促劳。

(2)体现在教情评价上。教育者是不是重视及其表现,勞动教育实施手段是否得当及如何改进,学生和家长是否认可及其原因……主管部门或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评价数据,反馈给相关学校或个人,以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劳动教育实施能力提高的作用。

(3)体现在业绩考核上。主管部门可以将学校保障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效度纳入教育质量评价考核范畴,如是否建立了劳动教育课程,是否组建了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有无课时、资金、基地等保障,作为对基层学校及其管理者(学校负责人)评价的一项内容;学校可以将教师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成效作为教师考核的量化数据,如是否开设(参与)了劳动教育课,是否撰写了劳动教育论文等。

2.对受教育者的评价

(1)体现在过程的观察记录。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可以把实施劳动教育与操行评价(初小阶段)、学分制(高中阶段)管理或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完成一定劳动任务(规定动作)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成效作为观察记录的必要内容,以周、月或学期为周期,通过等级或分数体现出来,发挥劝导的作用。

(2)体现在结果的测评。在完成上述规定动作的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办学条件、学生个性特征等设置一定的劳动教育选修课程,在课程中体现生活习惯及情趣、劳动技能素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供学生选择,在一个育人周期结束后进行对应发展目标的考察测评,从而掌握劳动教育实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黄大灿7C4A741B-28E0-4633-9BCA-349944AEA74D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劳动教育中小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