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观

2022-06-15 03:50廖扬眉
学理论·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新时代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高度重视,在很多讲话中表达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关注,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观,主要包含了人才是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以及精神特质、着力加强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建设完善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平台等重要观点。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5-0008-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有诸多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从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到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再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凝结了习近平总书记丰富而深刻的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观。

一、人才是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将人才放在了“第一资源”的突出位置,并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1]8。

首先,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知识与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和创新的物化形态,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当之无愧的主体,没有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谈。习近平同志曾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讲话中就突出强调了人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他认为科技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2]。而且,在这次讲话中,他还进一步指出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那就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2],并且还要充分激发出他们创新的活力和潜力。

其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一个国家,人才的创新能力越强,其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发展水平就越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早已成为科技的竞争,谁在科技领域占领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提升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关键。而科技竞争的实质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之所以成为第一资源,正是因为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力的不竭动力与根本源泉。谁拥有了更多的一流科技创新人才,谁就掌握了世界科技竞争更多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1]4

最后,人才的好奇心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好奇心开启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好奇心是科学家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直接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频繁论及“好奇心”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在談论基础研究时,他指出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1]7。在论及如何才能有效进行原始创新时,他指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1]13。在评价那些在实践中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时,他再次强调了他们终身探索并成就伟大事业无一不是因为“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1]13。科技人才的好奇心、科学家的好奇心,既是科学探究的初心,也是勇攀科技高峰的动力。

二、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背景下,时代特征越来越显示为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已有过明确表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3]21-22科技创新这一历史重任成为创新人才在新时代艰巨却又光荣的历史使命。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讲话中,又对创新的方向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表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2]四年后,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防控、疫苗研发等领域的突出贡献,在发表的讲话中再次表述并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将科技创新具体发展方向的“三个面向”增加为“四个面向”。他语重心长地对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勇担历史责任,希望他们除了坚持之前提出的“三个面向”,又增加了一个需要坚持的“面向”,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嘱咐他们“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1]4,并且“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1]13,热切地盼望他们“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1]13,“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1]11。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四个面向”的发展方向,而且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两个敢于”的具体要求;不仅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更是道明了新时代赋予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国在今天以及未来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的迫切要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一新增的认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系人民思想的深刻体现。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历史使命的系列讲话精神来看,对科技创新人才提出的“四个面向”的发展方向以及“两个敢于”的具体要求,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深切期望与使命认知上,也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且不断深化不断具体化的。6FC864DB-124F-45C5-9BCB-FABE938FF634

三、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精神特质

攀登科学高峰是一件既需要勇气又需要坚韧意志力的事情,而绝非仅仅只是有知识有智慧有兴趣就能轻而易举完成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讲话中曾引用过的马克思对此的一段颇为精彩且广为流传的论述:“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14那么,怎样做到不畏劳苦,勇攀科学这条陡峭山路并到达光辉顶点呢?答案是必须具有科学家精神,它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获得科技成就的精神支撑。而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更是呈现了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最为重要的精神特质。

爱国精神为科技创新人才勇攀科学高峰提供了强大动力。众所周知,科学虽然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正是对祖国的这份深厚情怀与赤子之心,使得科学家们无论在科学之路上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以无法想象的坚韧意志力,激发出令人惊叹的甚至难以置信的巨大潜能,攻关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最终获得伟大的科学成就。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因为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发表的《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列举了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爱国科学家典范,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的今天,他们都不曾忘记初心和使命,不曾忘记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哪怕曾经在外求学工作时有着国内完全无法企及的科研条件与报酬,都不能阻挡他们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祖国的坚定步伐。或许困难更多、或许取得同样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深植心中的爱国精神永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为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也唯有像老一辈科学家们那样,具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才能获得无穷的发展动力,一路披荆斩棘,勇攀科学高峰,到达光辉顶点。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必备武器。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又何谈创新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之所以成为创新人才的最为根本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就如同一件必备武器,只有拥有了这件武器,科技人才才有可能登上科学这座陡峭山峰的光辉之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发表的《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8。显然,这种创新意识其实就是创新精神在主观意识层面的体现,创新能力则是创新精神在客观实践层面的呈现。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这次讲话的“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部分,专门分析了创新精神,指出要有创造性思辨能力、要有严格求证的方法、要大胆质疑、要有提出假设和猜想的能力、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要永葆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要始终坚持对科研事业的专注与勤奋,只有拥有了这些创新精神带来的必备武器,就定能登上科学高峰,不负使命。

四、着力加强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

習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尤其在2020年9月11日发表的《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在谈到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六个关键问题时,将“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作为关键问题之一进行了专门的论述。结合我国目前的科研现状以及人才现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两大类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一类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制约我国目前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础研究跟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是我国目前技术发展领域出现诸多瓶颈问题的根源。因此,他进一步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1]7。而加强基础研究,除了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以及出台更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外,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是要教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人才。所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加强”,一是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学科建设,二是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本科生培养及本硕博培养模式探索。并且,他还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1]8

一类是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人才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人才在推进我们伟大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十分关心青年人才的成长与教育培养工作,强调“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1]9。而且,这一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其他讲话中也被反复强调,比如2014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就明确强调:“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4];5个月之后的一次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要“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3]18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培养教育出一大批具有卓越创新能力以及扎实基础学科理论知识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我们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五、建设完善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平台

首先,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建设完善团队平台。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帅才型科技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对优秀科技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为攻关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优势力量。回首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弹一星”的成功为例,指出若没有一批领军人才与强大的组织系统,我们将难以取得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那么今天,当我们踏上新时代的新征程,这种科研合力的力量和作用更加凸显,唯有通过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优化创新人才资源配置,才能形成强大的战略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创新人才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有助于带领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和后备力量。6FC864DB-124F-45C5-9BCB-FABE938FF634

其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完善制度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作为了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足以可见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谈到了要转变政府职能,认为这是目前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政府要发挥好自己的服务职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以及发挥最大潜能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制定合适的科研政策、确定明确的战略方针,要给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多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1]9-10,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14的文化氛围。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尤其提出了要“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1]10,表明了扫清这一广受诟病的制约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坚定决心。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到了财政科研投入体制,一方面,要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要“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1]10,加强力量统筹。

再次,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建设完善国际平台。当前形势下的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当今世界局势的显著特征。地球越来越呈现出地球村的态势,整个世界的诸多领域越来越呈现出紧密合作的大趋势,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生态领域,也包括了科技领域等诸多其他领域。而目前的形势对我国而言却是十分艰难的,面对世界科技强国美国的敌视和挑衅,尤其是对我国科技领域的封锁和打压,比如近几年的“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我们必须冷静而清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提出警醒:“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1]10,并表示“要逐步放开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1]10-11。

最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建设完善学术平台。科学研究需要合作,而合作的前提来自于充分而频繁的交流与相互了解。通过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建设完善各种学术平台,有助于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思维了解更多世界科技前沿问题以及研究现状,从而有助于广大科研人员学习吸收更多先进理念与成果,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从而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科研现状,为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及吸引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创造更多契机与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講话[N].人民日报,2016-06-01.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不拘一格使用优秀青年人才[N].北京青年报,2014-01-07.

收稿日期:2022-03-13

作者简介:廖扬眉,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FC864DB-124F-45C5-9BCB-FABE938FF634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新时代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