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千秋小镇魂

2022-06-14 09:20陈汉忠
世纪风采 2022年6期
关键词:海门敌人红军

陈汉忠

翻开海门近代史,你会惊奇地发现,在这片由江海冲击沙土形成的土地上,曾经诞生或存在过大大小小数百个小镇,它们或三五店铺相聚而成,或百姓为生活所便自发聚集所致。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小镇有的历久弥新,一直延续至今;有的饱经风霜,尚存斑驳遗迹;有的来去匆匆,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尽管它们大都名不见经传,有的甚至已被现在的人们所遗忘,但我以为,为了今天的繁华和热闹,这些寂寞冷僻的小镇曾经热烈地奋斗过,并为此付出了许多许多。小镇的生命可以逝去,但灵魂不朽。

你听说过三条桥吗?小镇位于现在的海门河南岸,毕径竖河东侧,因河上接连架着三条木桥而得名。桥头有个杂货店,人称“顾老虎店”。南来北往的客人多了,于是有了小集市。人们在桥头小街上忙碌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这个“顾老虎店”竟是中共的一个地下联络站。更没有想到,这条小街竟是海门最早的革命发源地。那是1926年初,中共海门支部首任书记张冠今遵照党的指示,从上海回乡,以教书作掩护,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的组织,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三条桥镇上一间店铺内室,中共海门县的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了,革命斗争的烈火从此在海门大地上熊熊燃烧。让我们记住这个支部成员的名字:张冠今、顾锦扬、顾涣祺、沈希贵、杜恩露、杜恩瑜、黄朝品、黄朝栋、赵锦清、张振明。

海门第一个中共支部的成立,不仅开辟了海西地区党的活动基地,而且为同年10月成立海门县委奠定了基础。为了扑灭这革命的星星之火,国民党反动派四处搜捕绞杀共产党人。1930年5月24日,支部成员中的顾锦扬、顾涣祺父子在三条桥被敌人杀害,英雄的名字从此与三条桥生死相依。

如今,三条桥及其小镇都已消失,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已崛起在海门大地。海门市人民政府在三条桥旧址建了一座纪念碑,镰刀斧头交织而成的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就是三条桥不朽的灵魂,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你去过草蓬镇吗?这座位于古黄海岸边的小镇,起初是历代被征集过来修筑海堤民工的聚集地,他们在岸脚搭草棚栖身,随着民工日益增多,草棚越搭越多,越搭越密。站在海堤上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草蓬。人聚多了,便有了商机,于是有人弄来海货河鲜叫卖,逐渐形成集市草蓬镇。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中期,这里已是热闹非凡。

1930年3月,因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在通海如泰地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并率先在通海地区组建江苏第一大队。为不引起敌人的注意,通海特委经反复研究,决定把组建地点放在南来北往人员众多的草蓬镇,便于隐蔽和疏散。在这之前,共产党人仇建忠已受命在草蓬镇一带拉起了一支有200余人的武装游击队,展开对小股敌人及地主武装的打击。1930年2月6日,通海特委在草蓬镇召开成立大会,任命俞金秀为大队长,仇建忠、李超时为政委,下辖三个中队。命令一经宣布,全场欢声雷动。从此,通东地区的革命武装列入了红军编制。草蓬镇也因此名声鹊起,一度成为通东五区红十四军活动的中心。

草蓬镇因红军江苏第一大队组建而出名,距草蓬镇不足千米的石头镇却是因红十四军二师的一次战斗而名闻遐尔。这座建于当年范公堤上的小镇,历史上因当地先民为修筑堤岸运来大量石头堆集而成名。1930年6月,红十四军第一支队已改称红十四军第二师,师长秦超,政委黄火青。根据中共通海特委一定要打下汤家苴地主老巢的指示,红二师于5月20日拂晓向敌人发起攻击。战斗打响后,盘踞在三余镇的大批敌人赶来支援,红军在秦超的指挥下在大石桥阻击敌人,面对装备优于我方的敌军,红军官兵以寡敌众,奋勇作战,打退了数倍于我的敌人两次冲锋,鲜红的军旗一直飘扬在阵地上。

石头镇大石桥战斗,红军先后牺牲18人,师长秦超也在战斗中负重伤牺牲,其遗体埋葬在石头镇小学的操场上。

草蓬镇和石头镇,两座紧紧相依的小镇,因黄海堤岸的变迁,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但因为其名字与红军和红军烈士相联,而永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你知道长兴镇吗?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小镇至今依然屹立在青龙河畔。当年,一条长街横跨青龙河,河西庙宇戏楼相连,文人墨客比肩。河东商铺典当相依,商贾食客云集。整座小镇,不分早晚,热闹非凡,长兴之名也由此而来。也许,正因为小镇的繁华和热闹,才使它有幸成为我党江苏地区特有的秘密地下组织——“乙种组织”诞生地。

1943年初,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中共苏中区党委为粉碎日伪在海启地区大规模“清乡”,决定在南北交通要冲长兴镇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史称“乙种组织”。建立这个组织,是党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以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以备在各种公开的政权组织遭到破坏时,党可以通过“乙种组织”保持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开展工作。特殊时期,还可由“乙种组织”直接领导群众,继续进行对敌斗争。

当时,“乙种组织”的活动点建在镇西北的永安小学,活动范围西至坝头镇,东至公司镇,北邻海复镇,南接青龙港,地域较为宽阔,辖有11个支部共117名党员。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海门作为敌占区,“乙种组织”成员以各种掩护身份,战斗在社会各阶层的各个角落,甚至打入日伪政权和特务机关,搜集了大量军事、经济情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如今,长兴镇已是旧貌换新颜了,青龙河水穿镇而过,跨河而建的大桥巍峨雄伟,街道两侧商店鳞次栉比,一片繁荣景象。生活在共和国温暖阳光下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乙种组织”的名字了。为了永远记住这段光辉的历史,1986年,海门市人民政府在永安小学活动点旧址为“乙种组织”立碑,以示纪念。

当然还有,六匡镇街头,八年抗战,打击侵略者的枪声从未停息;凤凰桥镇,还残留着打击敌寇的累累弹痕;癞疤镇上,我党交通站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依然脍炙人口;宋季镇旁,乡亲们拼死救助美军飞行员的往事仍在传诵;东灶港小街,朱家饭店战斗曾令日寇闻风丧胆;余东镇民族英雄墓碑下,静静安息着49位为抗击日寇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的英灵……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其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海门大地上的每一座小镇,几乎都是革命星火的传播点,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唤醒了人民,而觉醒了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不管岁月流逝,任凭风云变幻,那一个个传奇般的小镇,虽然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昨天发生在那里的一幕却并未因为小镇的消失而被人们淡忘。海门人民在小镇旧址竖立的一个个纪念碑,已经作为历史的见证,昭示后人。

猜你喜欢
海门敌人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来说新闻(一)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十送红军
海门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