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央三委』

2022-06-14 09:20梅兴无
世纪风采 2022年6期
关键词:解放区中共中央陕北

梅兴无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曾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一分为三”,设立“中央三委”:中央前敌委员会、中央工作委员会、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并明确分工,分别成为党和军队坚强的领导核心、承担特殊工作职责的重要分支、提供后勤服务及作战参谋的得力保障,在领导革命过程中分别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领导机构“一分为三”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集国民党军优势兵力对中共领导的各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坚决反击,遏阻住了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将“全面进攻”调整为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3月,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纠集25万国民党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起攻击。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是十比一,形势相当严峻。毛泽东果断作出撤离延安的决定。对这一决定,当时党内外军内外很多同志想不通。毛泽东寓意深长地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他进一步解释道:譬如一个人,背着很重的包袱,里面尽是金银财宝,碰见强盗要抢他的财宝。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手脚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会打不赢。如果他把包袱一扔,那就动作灵活,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会重新回到我们手里。

中共中央驻延安已有十余年,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中共中央机关已建立起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但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党政军机构显得庞大。为了避免长征初期“搬家式”撤离中央苏区时被动局面的重演,在胡宗南进攻延安之前,中央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带领大多数中央机关提前撤离延安。

各解放区纷纷来电,要求毛泽东和党中央离开陕北到其解放区去。对此,毛泽东在亲自起草的《党内通知》中指出:陕甘宁边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完全有保障,留在陕北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蒋军在陕北,减轻我军在其他战场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他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作出决定:中央不但要留在陕北,还要与陕北军民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

3月18日黄昏,胡宗南先头部队进攻的枪声已经频响在延安的上空,毛泽东临危不惧,沉稳自如。在即将登车之际,他蓦然回首大声道:“同志们,走吧。我们还会回来的!”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

3月19日,气势汹汹的胡宗南占领了延安一座空城。3月20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发布电讯稿称: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已安全转移,完好无损,并且仍留在陕北,领导着全国的爱国自卫战争。这就明确地告诉蒋介石,中共中央虽然撤离了延安,但是仍然还在陕北。

3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瓦窑堡附近的王家坪,同先行已撤退到这里的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会合。3月28日晚,中央机关离开王家坪,于29日凌晨转移到清涧县枣林则沟。一下车,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顾不上休息,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重点讨论中央“分家”问题。会议认为,指挥部队打仗不能再由集体开会讨论来决定,防止出现遵义会议后一段时间部队行动由集体举手通过的做法,结果造成了贻误战机和被动挨打局面。中央机关必须“瘦身”,成立一个精干灵活的指挥机构。

会议最后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前往华北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这样,既保证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对全国各解放区的指挥,粉碎国民党想把中共首脑机关逐出陕北的企图,鼓舞各解放区战胜敌人的信心,同时又能应对各种突发事变,为和平建国做准备。

就在这个时候,叶剑英、杨尚昆带领的中央机关5500多人的大队伍,已经抵达黄河以东的山西临县三交镇一带。这里边包括有中央的各个部门,承担着繁重的任务。鉴于当时的严峻形势,3月28日,周恩来受中央委托东渡黄河到三交镇,指导安置转移中央机关工作人员。

叶剑英、杨尚昆等按照中央的指示,安排晋绥中央机关人员向五台、太行根据地分流。但他们觉得5500多人无论到哪里,安全和供应都是大问题。同时,中央机关还担负着中共中央的后勤保障和与各战区的通信联络任务,不宜离中共中央太远,应留在晋西北。周恩来在听取叶、杨的汇报后,认为他俩的意见有道理,随即将“还是留在晋西北好”的建议电告中央。

鉴于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首战告捷,陈赓、谢富治发起的晋南战役威胁着胡宗南的侧后,使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局势基本稳定,西北战局逐渐好转,4月11日,中共中央回电同意,并决定成立由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员的后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后委),统筹后方工作。

这样,中共中央前委、工委、后委的“中央三委”的设置形成。“一分为三”后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按照分工,开始了全方位高效率地运转,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中央前委转战陕北锁定天下

中央前委留在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精干班子再次跨上马背,组成“马背上的司令部”,转战于陕北的崇山峻岭间。为了便于行动,前委将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以及警卫部队共800人组成中央纵队,代号“昆仑纵队”,后又改称“三支队”“九支队”“亚洲部”。为保密和安全起见,中央纵队由任弼时为司令,化名“史林”(司令的谐音);陆定一任政委,化名“郑位”(政委的谐音);毛泽东化名“李德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寓意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前委转战陕北371天,所走之地沟壑纵横,山峁林立,环境异常艰险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毛泽东从容地指挥着全国各个战场解放军的作战行动,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来他说,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周恩来也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4月12日至6月8日,中央前委在安塞县王家湾停留56天。在这里,毛泽东连电前方各解放区,部署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在内线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并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遵照党中央的部署,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的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3万余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战兵团由安塞地区挥师西进,发起陇东战役,痛击西北“二马”。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前委在从王家湾转移到靖边天赐湾那段时间里,敌军两支大部队向王家湾突袭过来。那两天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山道泞滑,毛泽东等领导人在狂风暴雨中艰难跋涉。敌人漫山遍野地搜索,稍有不慎,就会被发现,情况十分危急。任弼时提出,还是过黄河暂避一下好。毛泽东坚决不同意,说中央留在陕北,首先我要留在陕北,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过黄河。他尽量克制地解释道:胡宗南就是想把我们往东赶,即使消灭不了我们,只要赶过黄河就是他们的胜利。现在向东是绝路,会落入陷阱。两人差不多争论了一天,最后周恩来打了圆场,提出先向北走一段,然后再向西北方向转移。几百人在狂风暴雨中沿泥泞小道行进,终于成功甩掉了敌人,转危为安。

6月16日,前委从天赐湾转移到靖边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45天。7月21日至23日,在小河村农家院子里临时搭的凉棚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会议依据一年来的战况和各战场的形势,着重讨论了战略进攻的部署和解放区土地改革、财政金融工作等问题。毛泽东提出计划用5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会议决定了“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

所谓“三军配合”,由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挺进大别山;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主力在鲁西南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苏;由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由西进陕北改为渡黄河南下,挺进豫西,创建豫陕鄂边根据地。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所谓“两翼牵制”:一翼为陕北,以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策应陈谢大军挺进豫西;一翼为山东,以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配合在山东西线作战的陈粟大军和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所谓“中央突破”,毛泽东做了形象的解释: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给他来个针锋相对,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刺上一刀。贺龙指着地图说:太好了!刘邓对着前胸开刀,陈谢打他的肋骨,陈粟击其后背,这不是挺厉害的三把刀么!

按照中央的部署,8月中旬,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彭德怀在沙家店一个回马枪,陕北战局翻过了“山坳”;8月下旬,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东逼洛阳,西叩潼关;谭震林、许世友率山东兵团进行胶东保卫战,转入了内线反攻;9月下旬,陈粟18万大军分路越过陇海路南下豫皖苏边。几路大军近40万人马实施战略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到1948年5月创建并巩固了拥有3000万人口的新中原解放区。

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在陕北高原一次次转移,与敌人周旋。1947年10月10日,在陕北佳县神泉堡,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了八项基本政策。这个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1月22日,党中央移住陕北米脂县杨家沟。12月25日至28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他在会上宣布:20年未解决的我党优势问题现在解决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一个转折点。

转战陕北的一年,既是作战最艰难困苦的一年,也是战场形势实现根本转变、奠定中国革命胜利之基的一年。除三支大军逐鹿中原、两翼牵制实现战略反攻外,毛泽东指挥东北战场和华北战场也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从而使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完成了在陕北的历史任务后,毛泽东决定过黄河,去谋划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大方略。

中央工委经略华北夯实基础

1947年3月31日,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为副书记的中央工委首批人员46人,从陕北绥德石嘴驿出发,经晋绥解放区,于4月26日到达晋察冀中央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南庄。5月3日,在平山县封城与从正太战役前线赶来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会面。聂荣臻恳切挽留中央工委留驻晋察冀。刘少奇、朱德遂致电请示中共中央。5月10日,毛泽东复电同意。

中央工委进驻平山县南庄村。此时,由工委秘书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率领的中央工委大队人马到达晋察冀,这些人员来自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中央党校、中央青委,中央办公厅所属秘书处、机要处、行政处,军委政治部、三局一部,还有总卫生部、供给部等部门。

6月14日,毛泽东向中央工委发出《关于中央工委当前三项任务的指示》,明确提出:“你们在今后六个月内如能(一)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二)将土地会议开好;(三)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做好这三件事,就是很大的成绩。”

中央工委在南庄村占用的基本都是民房,后经过考察,发现西柏坡村东有许多当年被日伪军烧毁的房子,有的经修缮可继续使用,还有许多空旷的地方便于搭建一些根据需要而建设的房屋。西柏坡村人口只有200多人,地处隐蔽但是交通便利,而且群众基础较好。于是,中央工委于7月初进驻西柏坡。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工委对外称“工人劳动大学”,简称“工校”或“劳大”,刘少奇为校长,根据其化名“胡服”称胡校长,朱德称朱校董。

解决晋察冀边区军事问题,是刘少奇、朱德率工委首先着手解决的最紧迫问题。当时,晋察冀边区在军事上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张家口失守,一是石家庄尚未解放。刘少奇、朱德就军事斗争问题,同聂荣臻、萧克、罗瑞卿谈话,同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了解到问题症结在晋察冀野战军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集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各纵队、各旅、各团都有自己的后方,后方庞大,作战人员相对少。因此刘、朱决定对晋察冀的军事机构和建制进行调整,组建新的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关,以杨得志为司令员,罗瑞卿为政治委员,以杨成武为第二政治委员,全权负责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同时建立晋察冀军区后勤部,统一领导后勤工作,野战军脱离后方勤务工作,以适应大规模运动战的需要。对此,毛泽东致电刘少奇、朱德说:“各电均收,处置很对。”

经过整训,晋察冀部队彻底实现了作战方式向大规模运动战、正规战的转变。1947年9月至11月间,晋察冀部队先后取得了清风店、正太路、石家庄、平保等战役的胜利,歼灭了华北地区国民党军的6.3万人。尤其是石家庄战役,开创了解放军运用攻坚战术攻克大城市的先例。

刘少奇于1947年12月致电中共中央:“野战军的作风也改变,军队整党已开始,已不怕大的伤亡,并能够攻坚”,可以保证晋察冀边区“在今后能比过去更有力量地进行作战”。

中央工委的另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为全国各解放区制定统一的土改政策,彻底完成土改工作,为大规模长期战争提供强大的社会动力。

经过多方筹备,全国土地会议从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西柏坡举行,开了将近两个月。会议由刘少奇主持,朱德、董必武、彭真和各解放区的主要领导人,以及华北地区大多数地委领导和晋察冀野战军各旅的代表共计107人参加会议。

大会的主会场就设在西柏坡村外的空地上,主席台上扯着布棚,与会代表有的自带小凳,有人干脆席地一坐,聚精会神地开会。刘少奇作了整整两天的报告,宣布会议目的和任务,强调土地问题是解放区一切问题的基本环节,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要彻底进行土地改革。各地代表轮流汇报当地的土改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之后,于10月10日在陕北神泉堡正式公布,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

当年冬天,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此后一年之中,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摧毁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翻身农民拥护共产党,参军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既巩固了解放区,又使得正在进行的革命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

中央工委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把华北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4月16日,华北财经办事处在平山县夹峪村成立。中央工委所属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领导各解放区(除东北)的财经工作,担负起筹措各个战场(除东北)军需供给的艰巨任务。

1948年2月,中央工委召开财政经济座谈会,刘少奇提出合并晋察冀、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的主张,认为:“这两大解放区完全合并与统一后,即成为关内的基本解放区,发动5000万人民统一的力量,去支援西北、中原与华东,是不可限量的。”2月16日,他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合并两区建议。3月2日,工委会议召开晋察冀、晋冀鲁豫负责人会议,讨论两区合并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当天,刘少奇致电毛泽东汇报会议情况,并请示两区合并诸事宜。中共中央经过考虑后,采纳了刘少奇代表中央工委提出的党、政、军、财一律统一的建议。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为一体,为建立强固的华北解放区、筹建华北人民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工委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共夺取解放战争胜利所必须解决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同时也为中央移驻西柏坡夯实了基础。

中央后委统筹后方当好参谋

中央后委在叶剑英、杨尚昆的领导下,首先对晋西北的中央机关人员进行安排:一部分人员回到陕北;一部分随中央工委工作;大部分仍留在晋西北。

后委机关驻山西临县三交镇的双塔村,中央和军委机关的大部分都驻扎在这一带,共3000多人,建立后勤保障系统,统筹后方的工作,为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提供服务。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的。为了保证中央对各战场的指挥畅通,同时避免敌人从电波密集中侦知中央指挥机关的所在位置,4月29日中央决定,由后委建立起后方大功率电台,收转中央与各地往来电报。后委领导的军委三局以中间固定的大电台联络两头移动的小电台,形成了“前轻后重”的战时通信保障系统。为了缩小中共中央指挥中枢的目标,后委与之联络的只有一部电波较弱的小电台,所以进攻陕北的敌人始终没有侦测到中共中央到底在哪里。后委还采用了许多迷惑敌人的办法,如在太行山新华广播电台仍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广播新闻,使胡宗南部一度误以为毛泽东已到了太行地区。毛泽东对后委领导的通信工作十分满意,说解放战争胜利后,要给负责电台工作的三局局长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

毛泽东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需要掌握全国的战争动态和国内外政治、军事态势,这主要靠后委提供情报。叶剑英亲自抓这项工作,他要求军委二局将每天收集的情报及时报告给他,每三到五天汇集一次上报给中央,使中央全面掌控前方情况和敌方动态。解放战争由内线转向外线后,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后委集中70%以上侦察力量搜集各路敌情,向各战略区提供情报。9月下旬,陈谢大军从豫陕边隐蔽东进,根据后委提供的陇海铁路郑州至宝鸡段敌兵力调动情报指挥战役,取得歼敌第十五师师部及第六十四旅大部的胜利。这期间,后委情报部门向西北、华北、华东等各战区及时提供情报,受到各战区的欢迎和赞扬。陈毅、粟裕多次说:总参的情报及时准确。

后委组织军委一局研究战局,及时向中央提出关于战争指导方面的建议,为毛泽东指挥作战提供重要参考,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编印《敌情汇编》《敌情综合》《敌情通报》等内部刊物,介绍蒋军方方面面的情况,供各战略区指挥参考。向各部队介绍西北野战军诱敌深入牵着胡宗南“武装游行”,在运动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的经验;向攻打长春前的东北野战军介绍晋察冀部队攻打石家庄的战术战法;1947年底,陈毅去陕北参加中央会议途经三交镇,后委将他介绍的华东地区解放战争情况整理成文,向各战略区交流。各战区作战情况总结报送后委后,后委汇总上报中央或转发各野战军指挥机关。因此,后委被誉为“最佳参谋部”。

后委地处前委和工委的中枢部位,成为人员和物资输送的中转站。由中央工委和各解放区供应前委的物资、经费和兵员,集中到后委再运送给中央。后委从太行、五台地区征集的新兵输送陕北前线,其中600人补入中央纵队警卫部队;向中央纵队运送电台零部件、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棉衣、土布、棉花等物资;组织临县民工从周边地区运粮、被褥支援前线;蒋军进攻延安时迁建临县的5座军工厂,在后委的领导下正常生产,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掷弹筒、炮弹等武器弹药。

当时,在外线进行战略展开的刘邓大军能否站稳脚跟事关全局,后委在干部、兵员、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如中央决定在内线作战的第十、第十二纵队南下中原,加强中原野战军的力量。后委加强协调和衔接,保证了这两支部队顺利到达指定地点。

事实上,中央后委成为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的后勤部与总参谋部。在西北指挥作战的王震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8年1月20日,周恩来、任弼时发出中央前委东移的通电,后委及时完成中央机关大迁移前期准备工作。3月12日,叶剑英等率后委部分机关人员离开三交镇,向西柏坡前进。杨尚昆留三交镇等候中央领导人。3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从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到达三交镇。3月26日上午,毛泽东等带1部电台和部分警卫人员,经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所在地前往西柏坡。4月22日,杨尚昆率后委机关最后一批人员到达西柏坡。也在这一天,解放军收复延安。

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一行抵达西柏坡。特殊时期成立的“中央三委”完成其光荣的历史使命,5月23日,中央书记处决定撤销中央工委、中央后委。5月26日,毛泽东由阜平城南庄到达西柏坡。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新的驻地,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中枢。

猜你喜欢
解放区中共中央陕北
中共中央文委发给郭沫器的特殊信件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中共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批准”有何区别
林海雪原(一)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书店及出版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