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思考与研究

2022-06-14 04:40黄浩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7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小学生

黄浩文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价值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该学科的学习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从现实来看,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通常存在缺乏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及目标混乱等问题。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则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构建学生的自我意识、确立学生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生;行为习惯

小学生由于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制约,并不具有很好的自控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绩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或者说关键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性的要求,保证学生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育人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相应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明确真正的价值追求,从而保证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可持久性。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1.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指的是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行为习惯方面并没有很好地有效构建起来,也没有遵循相应的社会规范,缺乏相应的规则意识。由于小学生受到心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其并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来对相应的规则意识进行理解。比如,小学生在过马路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社会规范。但是,小学生并不能够有效地理解相应的规范,在过马路的时候往往会横穿马路,没有走专门的人行道。因此,规则意识的缺乏,直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生缺乏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小学生心理人格形成的标志,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来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自我意识。对于目前的小学生来说,其并没有很好地构建起相应的自我意识,即阶段性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生理性和需求性的限制。在进行学习训练或者娱乐活动中,小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中,并不明确其行为背后的真正价值。自我意识的缺乏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及素养上的混乱。小学生也并不明确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认为是对其人性的束缚。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教师在学科素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行为目标混乱

行为目标混乱是小学生行为习惯中常见的问题。小学生由于受到其心理及智力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对于人生的价值并不明晰,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生活实践或者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学生的行为目标出现混乱甚至排斥。从学生的社会行为规范来看,其行为目标的混乱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社会规范上的冲突。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于小学生行为的规范,即要求小学生遵循一定的社会性规范或者行为习惯。比如,在学科学习中,社会规范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是目标价值上的冲突。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目标价值的反映。因此,自控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在目标价值确定方面往往会处于冲突之中,即学生难以明确其最终的价值追求或者说对价值缺乏层次性的认知。在生活实际中,通常表现为知识价值性学习和精神娱乐价值追求的矛盾性冲突。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体现

1.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意识的构建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规范,《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以及认知现实世界的构成乃至运行。规则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准则,通过规则确保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性,避免出现霍布斯式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现状。对于小学生来说,生理和心理能力的不健全,导致其往往难以理解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规则,难以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學习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通过模仿或者榜样塑造的方式使社会规范或者规则形态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规则。比如,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播放相应的科学化过马路的视频,为学生塑造相应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积极引导,构建学生的自我意识

通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能够有效构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自我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自我意识的构建或者引导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之下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构建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知识内容的学习往往都是基于现实生活来进行规范性描述的,帮助学生构建自我意识。除此以外,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讨论中去,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主体意识。比如,在学习“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基于现有的班规内容及来源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意识到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由班级同学制订的。有意识地制订相应的班级规章,能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对班级进行管理及思考,从而构建学生的自我意识。

3.价值辨析,确立学生的价值目标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价值性的学科,而非工具性的学科。通常而言,工具性的学科是自然类型的学科,其并不具有相应的价值属性。而价值性的学科则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保证其人生价值目标没有偏离社会规范的价值性要求。因此,通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促使其对不同的价值进行辨析,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学生价值辨析能力的形成是基于对一定行为规范的认可,或者说是对人性“善”的追求。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教师通常会对学生进行规范性的限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即是否违背现有的社会规范。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对于上课不认真的学生则是给予一定的价值性引导和惩处,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价值规范。

三、总结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或者规范性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通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促使学生能够对现实世界的运行有着基本的认知,对于社会规范有着基本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心理和生理能力上的不健全,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学生的行为习惯难以常态化或者说可能发生变异。这就需要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能够自主地进行价值辨析,从而确定不同层次阶段的价值目标。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小学生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我是小学生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