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依露 吴心如
摘要:中国哲学包括古代中国哲学和现代中国哲学,通过研究它的起源与漫长的发展过程,剖析其在中国的重要性。相较于本土的中国哲学而言,西方哲学的传入也使得中国哲学受到了影响,在当代,我们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体现着中国哲学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继承于发展中国哲学,也是一个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起源;发展;人工智能;继承
哲学分支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和宗教学等等,而在其中中国哲学是独立于其他哲学体系自行发展的,有着强烈的中国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概念体系,这让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独领风骚并且源远流长。
一、中国哲学及其起源
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哲学就开始萌芽孕育,而到了春秋末期,中国哲学则正式成形。但其实“中国哲学”是我们后人用来归总的称呼,在从前其实并不存在“哲学”这种叫法,更不要说“中国哲学”了。因此出现了一个“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我们的中国哲学到底是不是哲学,中国哲学的存在究竟是不是合法的,是不是理的?哲学是什么,相信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这正是哲学的存在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促进人们思考,激励人们创新。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尽管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但这也不是说哲学是关于一切的学问,哲学并不是什么都研究,它只是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研究方式方法不同,思考不同,从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学术体系中,只有“义理之学”跟我们现在说的“哲学”含义比较相近,那么我们现在说的“哲学”一词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来源于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对于“philosophia”一词的翻译,但这并不是西周最初对于这一词的解释,他一开始把这一词解释成“希哲学”,或者说是“希贤学”,顾名思义是渴求贤能有大智慧的学问的意思,这是西周在翻译“希哲学”时参考了宋儒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而后来在1874的《百一新论》中,他将“philosophia”翻译成了“哲学”,可见体现了中国的“爱智”之学。既然这一译名从一开始就带着我国文化的色彩,那么这是不是就说明了中国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呢,这一问题,现在再去看它,应该讲的是如何去认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也就是研究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和其他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确实不能完全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去理解。《易·系辞》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就区分了形而上,形而下,相对应的是道和器,而中国哲学就是形而上学。《易传》中说道“形而上学乃天地、阴阳、动静之学,亦即宇宙万物之道”,也就是说这里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审美理论代表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
自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流传,西方哲学也一发不可收的在中国学术界传播开来,中国哲学在这个时代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新旧文化的碰撞,中西文化的碰撞,都使得中国传统哲学被重新审视,重新解释和重新提倡。现代中国哲学应运而生,现代中国哲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思路、学派、规模都各不相同。而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经历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当代中国哲学虽然在发展上历经坎坷,但最终也柳暗花明,在推动社会思想解放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使命,在《中国哲学研究70年》中,作者将其作用概括为如下几点:
作为服务工具而言,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被应用于社会实践,为政治、经济、民众等服务。在为政治方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自此中国哲学开始回归学术,回归中国哲学本身,探讨传统思想资源该如何为现代政治实践提供智慧。在为经济方面,其实中国传统哲学本身含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理论,例如儒家。儒家对于管理的核心是认为要做到以人为本,这正是西方在现代经济发展管理过程中极其欠缺的一点,因此西方现代管理具有理性化、工具化、机械化以及功利性的局限。在为民众方面,当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都揭示了其在背后对于大自然的过度挖掘和破坏规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无不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中国哲学认为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应该去破坏,只有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实现对于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为思想传承的哲学而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出土,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去探索,我们对于从前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完全去研究的古老的哲学也能去研究,是我们能够重新认识我们的哲学。
作为独立存在的哲学,上文已经有了相关解释,就不再赘述,而最后一点作为自我完善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论是中国哲学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及重要标志,这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渐进过程。
三、中国哲学在当代
说到目前为止,二十一世纪让人最眼前一亮的创造发明是什么,相信是人工智能无疑,而说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当时非常火爆的阿尔法狗(AlphaGo),2016年3月15日中午12:00,万重瞩目的人机大战迎来了最后的比拼,经过快五个小时的激烈对决,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最终战胜了李世石,总比分为4:1,这一结果标志着本次人机大战,最终以机器的完胜结束。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让人们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恐慌,失望时人类居然输给了机器,担心和恐慌机器以后会怎么发展,会不会影响到人类的未来,虽然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在比赛开始之前向观众们说道:“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赢家都是人类。”但这显然并没有消除和改善大众对于此次事件的恐慌。在此之前也有很多科幻题材电影取材为人类与人工智能,最终问题都是一个,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控制、替代、甚至杀掉。
那到底什么才是智能,人工智能真正拥有智能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想战胜机器是很容易的,只要和机器比试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它的东西就可以,它的后台没有相对应的程序,他就没法运行,没法应对,人工智能还是缺少自己的思考。但是如果未来真正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了强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可以自己思考时,人类对它是什么态度呢,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对于人,对于人伦以及人和物的关系都以有了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的学问是关于“仁”的学问,在人这个问题上也是,孟子在研究人和禽兽的区别时,曾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那人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又有几希呢,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与禽兽有区别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以及建立在恻隐之心上的仁。这大概也能回答我们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在哪里,或许不是智能,不是机器能不能思考,而是我们具有恻隐之心和仁,在孟子的理论体系中,智是为仁所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仁的一种途径。孟子对于人的道德养成也强调了仁的重要性,相对而言,我们是不是可以代入到人工智能中去,我们支持人工智能发展,但要给人工智能一个发展规划,即给他后台程序注入仁的含义,让人工智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样或许我们既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高质量生活,也不用过于担心人和人工智能的共存问题,因为人工智能是向善的,它不存在和人类反目的问题。
四、我们该如何继承发展中国哲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对于中国哲学的主体中国人来讲,中国哲学无疑是最适合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哲学,尽管它的发展过程导致它的内容存在着不合理性,需要汲取优秀的文化,抛弃自身不适合时代的糟粕,但是它仍旧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自身,也就是中国哲学的现状,放眼世界,以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目标来发展我们的哲学体系。回顾我们哲学发展走過的许多年,有理由相信中国哲学的未来,会越来越耀眼。
参考文献:
[1]魏世娲,《中国哲学之于哲学》
[2]白彤东,《从中国哲学角度反思人工智能发展》
[3]李存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