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

2022-06-14 01:13徐建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外在美和氏璧内在美

徐建华

押题理由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了要考查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要求考生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关于审美的讨论,历来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如2021年新高考卷Ⅱ作文题“书法对人生的启示”,就涉及对审美与人生的探讨。

命题趋势

1.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2.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

3.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4.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

5.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押题方向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和氏璧和随侯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珍珠,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随侯珠做比喻,来说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意思是说:本质美的事物,其他事物不足以用来装饰;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本质美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来装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和氏璧和随侯珠引出了韩非子的两句话,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它,因为其他事物没有能力装饰它;或者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很美,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再联系材料中的“内在和外在”,我们行文需要讨论的中心议题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问题”。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一是因为“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一是因为其质至美,不需要用其他事物来装饰。考生要在材料的基础上展开理性分析、辩证思考。根据“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可以立意为“内在已上佳,外物不足夸”“本质胜过装饰”“拥有本质美,何须外物修饰”,还可衍生出“外在修饰虽价贵,内在美好价更高”“积极自我提升,展现内在美好”“过分关注外在,不如提升内在”等立意。侧重点不同,立意便不同。从内在美入手,考生可以分析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肯定内在美,无需过分在意外在美;还可以分析外在美以内在美为根,没有内在美,外在再美也算不得美。总之,不能让议论有失偏颇,比如完全否定外在美,或者绝对肯定外在美等。

参考立意:内在美胜过外在美;拥有内在美好,何须外物修饰;质美,物不足以饰;重要的是本质,而不是装饰;不要过分关注外在,重要的是提升自我;积极提升自我,展现内在美好……

例文赏读

良玉不瑑,自资质润美

陈曼璐

和氏璧和随侯珠,不加雕饰而留名千古,究其原因,不过是“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也自然无需他物以饰之。正如君子怀瑾握瑜,无需“姿容既好”,也无需令名远扬,方寸之间自见其美。

做一个涵养内蕴的人,让外在的美好成为人生的圈点批注,而不是枷锁。

瞻彼前贤,有颜子渊一箪食,一瓢饮,虽过着人不堪其忧的生活,却不改修身研学之乐;有嵇叔夜傲然一曲广陵散,视名利甚至生死如浮云。环顾当世,春晚舞台上孟庆旸一曲《只此青绿》光华难掩的背后,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奥运赛场上苏翊鸣“一鸣惊人”,背后是一周练坏四块滑雪板的努力;深水之下何灏浩再现洛神风姿,凭《洛神水赋》爆红后,她却说“我只是凡人”,从容转身投入生活……他们都离名利那么近,精神却离那些“身外之物”那么远。正如盛装和氏璧和随侯珠的箱箧金银缠绕,极难保存,可是没有人会在意其上是否脱落了一缕金丝。名利浮华易逝,唯有美好的内蕴,才能真正获得人们的赞赏,并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愈发光彩夺目。

做一个精神高尚的人,绝不困于稻粱之谋、名利之争,怀揣良玉,便以良玉之润泽温暖世人。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用一生托起大山的希望,恰如良玉,其质润美,何须外物装扮雕饰。她的玉质兰心,在女学生们的琅琅书声里,在办公室秉烛工作的背影中,在缠满绷带的十指间,散发出明晰润泽的光……张桂梅校长的大爱无私、温暖纯良,正是她怀揣的和氏之璧、随侯之珠,那温润的光泽指引了山里多少女孩的未来啊!再多装饰,在那温暖润泽的光下,都显赘余。我们也應该如张桂梅校长一般,怀揣美珠良玉,恒久地散发出珠玉温润的光,点亮自我,也照亮他人。

纵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舍弃那些人生的“装饰”,况且我们也不能对那些装饰——容貌、声名、荣誉——嗤之以鼻甚至过分鄙弃。但我们无法否认,至纯至美的精神高地,往往不需要外物装饰,甚至很多时候,外物不足以点缀那自成高格的内在美——何等精致的金银装饰物,才有资格来傍佐和氏璧和随侯珠呢?

良玉不瑑,自资质润美。何不忘却所谓“装饰”的烦扰,涵养内蕴,自成高格?

【湖北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评析]

本文围绕“装饰”和“内蕴”的关系展开,以韩非子的论断切入,并以对韩非子论断的解读,来强调“质美,物不足以饰”。考生注意有针对性地写作,对“内在和外在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贴近现实生活,所感真挚,所论有力。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无处不在。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他认为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要尽善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趋向“仁”,即所谓尽善尽美。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推崇自然与简朴之美。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认为美需要高扬人的主体力量,美好显露于外,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美育的形式多样。“乐行而志清”(因音乐的流传而使人志趣清明)是艺术之美的体悟,“清辉能娱人”(山水景色如同清灵的光芒让人愉悦)是自然之美的观照,“以文化人”是美的熏陶与化育,等等。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示?作为一名高三学子,你心中的“美”和“美育”是怎样的?团委邀请你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为高一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你的理解。请你结合实际写一篇国旗下的讲话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第一段谈的是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认识。孔子认为,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要用“礼”来约束它,使之趋向“仁”,达到尽善尽美;庄子推崇自然与简朴之美;孟子则更注重人的主体力量,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材料第二段谈“美育的形式”,可以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来体悟,可以通过自然之美来观照,可以通过文章等熏陶与化育。总之,“美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文任务是谈你心中的“美”和“美育”是怎样的,不能偏颇其一。另外,文题要求写一篇讲话稿,考生除了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外,还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要引导学弟学妹感受美,主动接受美育。写作时,可以先从感受身边的美写起,启发学弟学妹去寻找生活中的美;然后论述“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尤其注意“美”并非尽善尽美,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现美,美更多来自人自身,因此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品质,达到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接着可以论述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美育”。最后号召学弟学妹们通过“美育”完善自我。

参考立意:感知多样的美好;美是世界的镜子;主动寻找美,让人生更多彩;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F9ABC1E5-C17C-4E0D-B5A2-A1862E8222C7

猜你喜欢
外在美和氏璧内在美
和氏璧
在衔接教学中渗透数学内在美的策略
“容颜”与“形体”之美
试述体育教师的形象与特点
美玉和氏璧
完璧归赵
浅谈年轻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解题中的数学史
要提升自己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