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在现阶段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仅仅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成为重要发展趋势。重点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相关策略以及注意事项,希望对未来该类课程的优化创新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关 键 词]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112-03
对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言,为了促使其能够达到较理想的优化育人效果,契合社会发展对高校专业人才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调整极为必要。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当下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同样也应该在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予以渗透运用,以便促使相应学生能够得到更理想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解决原有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明显局限性问题。针对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应用进行探讨极为必要。
一、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应关注的核心素养概述
伴随着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不断创新发展,美术类公共基础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要求不断创新调整的大背景下,借助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提升高校学生尤其是非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成为高校应该考虑的核心任务。在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受重视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针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优化不容忽视,要求以此实现对该类课程教学价值的不断提升,能够对学生形成较强美育效果。基于该方面诉求,在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引入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极为必要,应该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积极推动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改革创新,确保高校学生在该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培养,符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为其未来成长发展作出贡献。
基于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应该关注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首先应该从美术类课程自身专业角度出发,促使高校学生能够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体验优秀美术作品所展现出的品质,由此更好地在未来形成较理想的优化运用效果。比如当前美术学科相关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能力、审美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等,都需要教师密切结合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进行优化设置,以便體现出较理想的相关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此外,为了在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凸显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往往还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其他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比如对当前越来越受重视的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都需要在核心素养培养中予以积极关注,以便促使相应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可以更具实效性,表现出更强的人才培养价值。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核心素养培养可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着手,这也是最基本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生而言,有些专业的学生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技能培养,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像识读能力,需要予以积极关注,确保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一些相对更高层次的图像识读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是应该结合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予以重点培育,由此促使学生能够成长。在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给学生呈现一些简单的图像元素,可以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不同图像的内涵以及意义上,如此也就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尤其是在识读后的应用层面,更是应该引起教师重视,保障学生在图像识读后可以有所得,以此推动学生在该方面成长。当然,为了达到更理想的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培养效果,教师往往还需要借助多种呈现方式,图像呈现方式对学生后续识读以及应用的影响较突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者是三维立体手段予以灵活呈现,且促使呈现图像更丰富多元,由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相应素养,解决以往仅仅依托教材或者是纸质材料而给非美术专业学生带来的局限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高度关注审美能力,这也是美术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未来学生在美术和艺术领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最关键的是促使学生具备正确和积极的审美观念,能够对一些艺术形象进行准确鉴别,准确掌握什么是美的元素,如此也就能够避免学生在该方面出现偏差问题。在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艺术鉴赏方面的教学任务必然也就需要引起重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大量美的形象和艺术品,供学生进行赏析,由学生分别探讨对这些元素的看法和认识,进而也就能够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向解读。当然,这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并不是要遏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其可以养成积极正向的审美习惯,可以准确表达自身审美感受,由此形成审美情趣。对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偏执想法,教师也应该避免直接对其进行打击,而是应该采取循循善诱以及学生共助的方式,引导其能够对相关艺术形象产生正确评价,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从创新实践能力着手,这同样也是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从美术类课程入手予以培养同样不容忽视,且具备较高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对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避免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创意和想法,且能够予以践行。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安排恰当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依托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在完成相关项目以及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围绕当今流行热点,针对某一个品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其设计IP形象,进而也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学习,主动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由此形成了较理想的创新实践效果,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从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着手,要求促使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将一些积极向上的优化文化予以渗透,由此可以表现出较理想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效果,也有助于辅助完成课程思政任务,应该引起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师重视,将其作为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在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培养中,教师应该从课程教学内容着手,分析哪些教学内容可以恰当引入一些适宜合理的文化内容,并且促使这些文化内涵可以对学生有积极引导作用,由此达到较理想的育人目的。比如在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中有关于水墨山水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水墨画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爱国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逐步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水墨山水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由此形成更高的文化理解能力,避免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知道相应作品名称以及技法,忽视了对内涵的深入理解。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还应该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这同样也是增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以及表现出更高胜任力的重要手段。虽然问题解决能力本身和美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并不存在较直接的关联,但是却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时形成较理想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可以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自身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掌握相应的优化解决策略,以此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恰当情境内进行思考,围绕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进而逐步掌握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最终形成较理想的学习和成长效果。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重点从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着手,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的方法。当前社会对人才沟通协作能力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很多项目以及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如此也就需要相关人员可以有序参与其中,依托团队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基于此,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师应该注重安排一些团队项目,促使该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依托小组方式完成相应任务,打破专业界限,在轻松愉悦的美术类项目完成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使其不仅能够较好地实现对自身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优化,还能够较好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锻炼自身沟通协作能力,由此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成为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
三、基于核心素養培养的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注意事项
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进行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必然需要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调整,其中比较关键的注意事项如下:
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将学生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表现、多参与,进而能够有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学生在美术类公共基础课程中善于欣赏美、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各类活动的参与都应该以学生为着眼点,避免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应该注重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可只有让学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才能够便于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如此也就可以弱化自身课堂角色。当然,教师在弱化自身角色定位时,并非是完全不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也并非是简单地减轻了教学压力,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恰当的引导,由此更好地促使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所得,有助于最终提高良好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师应该注重实现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积极运用先进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更高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够对学生多方面核心素养和能力予以培养。比如,除了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外,还应该从活动方式着手,灵活引入项目教学法、问题情境沉浸式教学法等手段,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明显的滞后性问题。这也就需要确保教师能够注重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对可以应用到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中的方式方法予以深入研究和探讨,进而结合不同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计,以求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最终学生的优化培养,保障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得以优化落实。
四、结语
高校美术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面临更高要求,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极为必要,教师应该在明确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后,采取相匹配的策略和方法,促使各个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具备较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自身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育。
参考文献:
[1]史一帆,陈见东.核心素养下高校美术传统文化教育新探:评《渗透与传承——中国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1):3414.
[2]熊伟翔.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J].艺术评鉴,2021(21):113-115.
[3]陈晨.论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17):120-121.
[4]李晓斌.地方高校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1(1):173-175.
[5]王成宝.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评价体系策略研究[J].国画家,2020(5):71-72.
[6]吴静一.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油画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艺术品鉴,2017(15):261-262.
作者简介:孔小满(1981—),女,汉族,山东荣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