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鑫 展国培
[摘 要] 从“教材”到“学材”,其生命力就在于“学”. 教师要将教材中的一些空间进一步细化,使其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细化变式问题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关联性;细化教材中例习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感悟解法的合理性;细化问题解决后的数学解释、表达的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性.
[关键词] 教材;细化;过程;问题
史宁中教授指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最终自己“悟”出来的,是一种逐渐养成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方法[1].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材”变为“学材”.从“教材”到“学材”,其生命力就在于“学”[2].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将教材中的一些空间进一步细化,使其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要通过问题引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我们要细化变式问题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关联性;细化教材中例习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感悟解法的合理性;细化问题解决后的数学解释、表达的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性. 文章以苏教版数学教科书(2019年版)(下文简称“新版”)中的几个问题为例,作了一些探讨.
细化变式问题产生的过程
变式教学曾称为“促进有效数学学习的中国方式”. 然而,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习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变式问题一个个地抛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而忽视了向学生解释变式的起因和过程. 学生仅仅是静态问题的解答者,而非动态问题的参与者,更谈不上设计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四能”的培养,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四能”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从构成数学命题系统的要素(条件、依据、方法、结论)出发,教会学生逆向思考、类比归纳、深入探究、强化或弱化条件等手段,对原命题进行变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表征信息,并展开如下变式研究:
(1)改变条件呈现的方式.
变式1:若tanα,tanβ是方程6x2-5x+1=0的两根,α,β均为锐角,求α+β的值.
(2)弱化条件:只给出tanα,tanβ满足的关系式或省略两个角的限制范围.
变式2:已知(tanα+1)(tanβ+1)=2,α,β均为锐角,求α+β的值.
(3)改变图形形状.
变式4:如图2所示,在△ACD中,DB⊥AC,B为垂足,若AB∶BC∶DB=2∶3∶6,求∠ADC的度数.
变式5:如图3所示,在△ABC中,D是BC边上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 已知∠A=45°,BE=1,DE=2,DF=3,求CF的长.
(4)改变问题背景,包装成应用题.
变式6:如图4所示,在某开发区内新建了两栋高楼AB,CD(AC为水平地面),P为AC的中点,在点P处测得两楼顶的张角∠BPD=45°,AB=AC=50 m.①求楼CD的高度(测量仪器的高度不计). ②当测角仪在AC上什么位置时,两楼顶的张角最大?
说明:该题第①问是新版苏教版必修第二册第61页的习题;第②问是视角最大问题,在2010年江苏高考中出现过,视角最大问题对高一学生难度偏大,适宜高三复习课使用.
细化问题的分析过程
教材中的分析:把角α看成α+β与β的差,即α=(α+β)-β,再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展开.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讲道:“‘拆角是三角变换中的常用技巧,它体现了化归思想.”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的解法与从cos(α+β)的展开式中解出sinα的方法相比较,让学生体会“拆角”法的简洁和思路的合理性.
第一步,方程组能不能解?(意图:体会方程思想,两个方程可以解出sinα,cosα的值.)
第二步,方程组怎么解,可使得计算简单一些?(意图:在解析几何中还会遇到这类方程组.解不出方程组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算法不合理,算理不清楚;二是怕繁畏难.学生的数学素养及意志品格的培养要在细微处着力.)
第三步,解法受阻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思路?(意图:分析受阻成因,謀求突破途径.)
第四步,消除差异法是处理三角恒等变换常用的方法.已知角α+β,β与欲求的角α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呢?(意图:渗透研究三角恒等变换的一般观念,让学生触摸“拆角”的技巧.)
通过上述细化分析,让学生经历“受挫—析因—突破”的过程,使他们既能“明算理”又能“悟方法”,不断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数学运算素养也能得到提升.
细化问题的表达过程
目前,数学应用题教学大多停留在“得到数学结果”这一步,而忽视了对数学模型实际意义的解释. 为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不仅要重视建模过程和求解过程的教学,还应当让学生明白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例3 在经济学中,函数f(x)的边际函数Mf(x)定义为Mf(x)=f(x+1)-f(x). 某公司每月最多生产100台报警系统装置,生产x台(x∈N*)的收入函数R(x)=3000x-20x2(单位:元),其成本函数C(x)=500x+4000(单位:元),利润是收入与成本之差.(1)求利润函数P(x)及边际利润函数MP(x);(2)利润函数P(x)及边际利润函数MP(x)是否具有相同的最大值?(出自新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26页例5)
略解:(1)P(x)=R(x)-C(x)=-20x2+2500x-4000,其中,1≤x≤100,x∈N*;MP(x)=P(x+1)-P(x)=2480-40x,其中,1≤x≤100,x∈N*.FA9076BA-9649-4BF9-B042-1848487C2436
边际函数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针对本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本题中,利润函数和边际利润函数的实际意义分别是什么?
生:利润函数是生产x台报警系统装置的总利润,而边际利润函数是生产第(x+1)台报警系统装置的利润.
(2)边际利润函数MP(x)=2480-40x是减函数,说明了什么实际意义?
生:说明随着产量的增加,每台报警系统装置的利润与前一台的利润相比在减少. 当x=1时,第2台的利润与第1台的利润相差最大,也就是说,生产第2台报警系统装置的利润最大.
(3)你怎么理解利润函数P(x)与边际利润函数MP(x)不具有相同的最大值?
生:从数学角度来讲,利润函数P(x)是二次函数,边际利润函数MP(x)是递减的一次函数,从图像(如图5、图6所示)可以看出,它们不具有相同的最大值. 从实际角度来讲,当产量x∈[1,62](x∈N*)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尽管每台报警系统装置的利润在下降,但边际利润函数值是正数,说明每台报警系统装置仍有利润,因此总利润是上升的;当x∈[63,100](x∈N*)时,边际利润函数值是负数,且每多生产一台,企业就多亏损40元,因此总利润呈下降趋势,但总利润还是正数,说明企业总体没有亏损.
(4)企业何时会出现亏损?
生:因为P(1)=-1520<0,P(2)=920,P(100)=46000>0. 说明生产第1台报警系统装置时企业亏损1520元,从生产第2台起,企业开始盈利. 由于P(123)=P(2)=920>0,P(124)=P(1)=-1520<0,所以当企业生产第124台报警系统装置时就会出现亏损.
(5)请分别计算边际成本函数和边际收入函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边际成本函数MC(x)=C(x+1)-C(x)=500,边际收入函数MR(x)=R(x+1)-R(x)=2980-40x,当MR(x)=MC(x),即x=62时,利润函数P(x)取得最大值. 也就是说,当边际收入函数等于边际成本函数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如图7所示)
(6)边际函数对企业生产决策有哪些帮助?
生:边际利润函数的主要用途:①决定企业的某个产品是否应该停产.当产品的边际利润函数值是负数时,就要考虑停产该产品. ②判断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若所有产品均有边际利润,说明产品结构是合理的.
結语
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因此,无论选择哪种版本的教材,我们都要理解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要依据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细化某些环节的学习“过程”,切实有效地将“教材”变为“学材”.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王尚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善良. 教科书:从“教”材到“学”材[J]. 中学数学月刊,2019(08):1-4.
作者简介:洪鑫(1983—),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曾获“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一等奖.FA9076BA-9649-4BF9-B042-1848487C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