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春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财务经营管理也随之不断完善,我国财会管理通过集中核算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了改革,财会集中核算将企业内的财务业务进行集中管理,使企业内部具有了一定程度上支配资金的权利[1]。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财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强化了财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质量,使业务流程和对财会活动的监管走向规范化发展,对企业内容的会计信息和资金活动有着积极地作用[2]。财会集中核算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中获得了一部分成效,同时也逐渐暴露了一些有待于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如存在着治理盲区,信息失真等情况,不能有效地发挥财会集中核算应有的作用。分析财会集中核算在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充分发挥财会集中核算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提高财会集中核算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如何使财会集中核算得到有效实施和对接,还需要进行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使企业的财政资金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
财会集中核算是企业资金核算的中心,在实行财会集中核算后,虽然财务人员要服从核算中心的安排,但在组织上仍归属于企业,因此财务人员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企业,很难单独行使会计监督的职责,给会计信息的失真埋下了隐患[3]。由于在组织上的相对独立,使财会核算中心的人员很难参与到企业各项工作活动中,长此以往会导致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的局面,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无法查证,核算工作只能以企业提供的经济信息为主要依据,其主要核算重点停留在对会计信息内容完整性的审核以及检查填写内容是否有误,财会核算监督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并且很难及时发现会计信息的失真。在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很大,每天负责上百个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因此难以做到对每一张票据都进行严格的把关,造成了很多票据核算不力的情况,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4]。财会核算中心对于实际核算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也很难被发现,而内部审查很难落实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情况包括原始凭证与实际项目不符,以及项目内容与发票适用范围不符等,使一些不能在账面上使用的项目被合法化。很多企业单位及财务人员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将账本分为内部外部两部分,虚列支出项目以实现套取资金的目的。还存在着一些企业内部由于财会核算中心的集中管理而取消了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但由于财务人员无法参与公司的直接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方面并不参与清理,因此无法使实际资金与账目保持高度一致。
首先是在财会进行集中核算后,其会计主体模糊,审计责任难以区分,企业认为不再履行会计职责,对于某些违法行为可以不再被追究法律责任,而财会集中核算中心对相关制度的认识不够完全,对财务核算具体工作定位不清晰,对于财会核算的监督也存在盲区。企业对会计审核的确认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的签批是集中核算中心进行审查企业支出是否合法的凭证,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与财务管理是分离的,因此对于凭证的真实性无法考察,财会集中核算的实施使财务核算集中到会计中心,使单位内部财务制约机制有所削弱,不少企业对于财会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使企业资产管理出现漏洞[5]。其次是会计核算职能与财务管理存在着严重脱节的情况,在实施财会集中核算后,各企业不再聘请会计人员,大部分财务管理和费用审批等工作都由财会集中核算中心负责,但核算中心只进行核算,导致其服务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功能被削弱,造成了会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精通业务与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在进入财会集中核算中心后的工作内容的难度性不大,而企业却真正缺少了负责企业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财务业务的会计人员,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在长期进行工作量大、高重复性核算的环境下,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6]。
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费用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交易费用、员工工资及差旅费报销等,其费用审批流程从填写单据开始,到各个层级的传递与审核,生成报销凭证等整个环节较为复杂,处理时间较长。企业在集中核算下注重层级的审核,这种纵向组织结构依赖于层层岗位的相互协作,对企业的审核权限进行跟踪管理。费用审批流程包括了业务与财务的双部门审批,但财务报销涉及的相关人员通常是跨层级部门的,由于非专业人员对会计类别分类的不清晰,通常导致在财务审核阶段中发生材料不全,分类不明确等需要返回修改的问题,导致流程需要重新进行,使审批核算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使大部分工作不能及时结束,进度缓慢。核算人员没有财务处理的依据就不能及时出具凭证,在费用审核流程中就出现了诸多款项已付但流程未完的情况,导致资金账户核对不上,拖延其他财务工作的进行[7]。加之在财会核算集成系统功能不完善与软件使用不统一的情况下,导致财务口径不一致,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审批效率,同时,报账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不高,对于软件及系统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部分报账人员对会计业务流程不熟悉,影响了核算中心对原始凭证的审核速度和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了财会集中核算的效果。
审计部门应注重对资金收支分配等各方面的财务流程进行全方面监督,有效结合财政部门和核算中心的审计情况,判断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应加强审计重点资金项目凭证,同时将核算中心存在的监督难度大、监督范围难以涉及的方面作为重点,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运用集中核算的优势推广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在实际财会集中核算管理中,使财政资金收支走向透明化,对实物资产和专项资金重点把握,核算中心要大力促进社会、群众监督力度,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核算中心以及固定资产进行抽查,确保核算企业内部相关制度的实施,努力改变集出纳、会计于一身的情况。以实事求是,深入改革为目的,搞好财务工作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通过召开部门财务运行分析会议,及时解决在财务监管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财务监管工作的思路,让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参与财务监督工作,解决中心人员的调配问题,以及财务分析与调研等,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管理服务。统筹考虑部门和企业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综合预算管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的改革,拓宽对预算审批和申请的范围,使核算标准更加科学,企业应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对应预算科目列入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财政部门对各企业的预算资金活动流程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为财会核算中心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健全和完善财会集中核算制度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监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会集中核算使企业财务运行、内部管理等相关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动,因此需要及时更新配套制度,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首先企业必须明确各部门财会集中核算的权责,在符合财会集中核算的前提下进行权力划分,适当的授权给分支部门,这样可以提高各部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所有财会员工积极参与到集中核算工作中,企业财会集中核算工作的执行直接反映了该企业在财务管理的权利,需要对企业费用审批的制度进行完善与更新,加强企业融资与投资审批等流程的有序性,保障审计监督工作的规范实施,运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其次财政部门应对财会集中核算的规章制度应进行相应的制定和改进,明确企业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保证财会集中核算制度的更加规范,得到有效实施,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管理,保证对外信息的真实性。再次要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确保资金及物资财产的安全,加强专项资金审查力度,严格执行预算及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明确责任,这样对于建立信息化的财务核算制度及财务核算理念有着较强的管理作用。对企业报账员应明确会计岗位,加强对报账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充分掌握财会集中核算的操作流程。
审批流程虽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管理办法,但为了达到经营管理的有效性,运用多层级的审批会拖延财务工作的时间,因此应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工作时长。为简化流程,调整财务组织结构,使核算工作有规可循,并与考察机制和综合支撑相结合,促进核算人员的积极性,具体划分财会核算中心职能如图1 所示。
如图1 可知,将财会集中核算中心职能进行细分与调整,设立前端制度、核心处理与后台综合支撑三方面小组,进行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查看审批费用手续是否规范齐全,核对系统数据,进行资金的结算和收款管理。整理纸质凭证,及时反映核对结果,减轻核算人员的工作量。建立财政督察部门,实现全方位的督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范风险。考核体系不仅针对财会核算中心,还包括对企业各部门的考核,如资金结算的合规性、核算凭证的准确性等。可以对核算人员的考核结果与本月绩效相结合,为了保证核算质量,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凭证进行抽查。为保证集中核算人员在审批流程中的办公效率,需要加强对核算人员的技能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使核算人员更好地掌握核算业务、办公技能及简化后的审批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如表1 所示。
图1 调整财务组织结构图
由表1 可知对核算内容主要培训的内容,通过加强对核算人员的培训,能够有效提高财务工作的审批核算流程的效率,减少审批时间。
表1 集中核算人员审计培训表
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财会集中核算所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财会信息、制度管理以及审批流程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对财会集中核算的改进策略,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完善核算管理制度、简化审批流程使财会核算的工作效率更高,工作质量更好。本文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没有对目前各企业的财会集中核算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由于实践和条件的限制,对于财会集中核算的改进策略所涉及的维度较少,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