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相国
(作者为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曾任承德市水务局局长、党组书记)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避暑山庄时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山真水”“师法自然”“人水协调”是山庄水文化独有的特征。山庄依托独特的天赐山水条件,构建完善良好的水网体系,水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古人按照“鉴奢尚朴,宁拙舍巧”造园思想,并吸取中国古典园林和古典建筑艺术精粹,融皇家宫殿之肃穆、塞外草原之苍茫、江南水乡之旖旎于一体,从而打造出了兼具南秀北雄、包容和谐的山水园林特色,集中国古建筑、古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因山得名,因水而兴,园内溪流淙淙、泉水潺潺,湖面云蒸霞蔚。水孕育了璀璨的山庄文化,武烈河催生了山庄的水文化。滔滔武烈河绕避暑山庄东侧南流曲折入滦河。历史上的武烈河称“热河”,河畔植被丰茂葳蕤,热泉众多,河水丰沛而清澈,舟楫通行,但汛期洪水却暴涨暴落,泛滥成灾。因此在建园初始,为抵御洪水侵袭,以疏为主,依自然河势在武烈河右岸修筑了防洪工程——清坝。据《承德水利志》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建“清坝”。清坝分南北两段,北段从上游狮子沟南至德汇门,长约5 公里,分为“里坝”和“外坝”两条,中间仅一路之隔,外坝临水,里坝上建宫墙。南段自德汇门至今承德大桥,长约1 公里。清坝高6-7米,顶宽4.5-5 米。在整体布局上,遵循“乘势利导、遇弯截角”的原则,随河势流向蜿蜒而设,使武烈河移至东侧山脚南流入滦。清坝工程坚固厚重,气势雄伟磅礴,300 余年历经无数次洪水冲刷而不溃,至今仍发挥着保护山庄的作用。
为保证避暑山庄生态用水,当年从武烈河狮子沟桥下游凹岸,修暖流暄波水闸引水入庄,河水沿山脚轻吟浅唱而行,流经内湖、如意湖、澄湖、水心榭、银湖、德汇门,最后通过小热河又回归武烈河。整个引水工程长约5 公里,沿途有大小水闸20 余座,在工程规划上师法自然、藏曲有致,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成为山庄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根据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调控水流,使分水、泄洪、排涝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障了防洪、供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达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统一。庞大而协调的水系结构,“霖小来源微”时河湖充盈、生态盎然,“涨时势颇浩”时而水行其道、河系安澜。
承德的丹霞地貌千姿百态,森林繁茂,鸟兽群集,自然景观丰富。避暑山庄充分利用了这些自然景观,将武烈河湍急的“真水”引入庄内,营造了清流萦绕、烟波浩渺的水系湖泊。山庄总面积564 万平方米,纳入山峦的面积达450 万平方米,湖区面积达63 万平方米。如此大气魄的真山真水的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其恢宏的皇家大气、厚重的历史文气,山水之韵的灵气和精雕细刻的秀气,令中国所有古典园林难以望其项背。
避暑山庄内道法自然梳理水系,形成湖泊、溪流、瀑布,并围绕水系巧妙布局了洲、岛、亭榭、殿堂、楼阁及水生植物,山水摇曳生姿,湖岸绿荫如盖,亭榭错落有致,洲岛百鸟鸣啭。整座园林宫苑一体,山水相依,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处处有景,景景新奇,令人流连忘返。金山亭、石矶观鱼、水心榭、烟雨楼、如意洲、月色江声等众多景点,镜湖、银湖、下湖、上湖、澄湖、如意湖、内湖、长湖、半月湖的湖水,在其中承担了表达文化意境和构成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山庄内水系、湖泊岸边及临水建筑处处体现了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特点。滨湖、河边均为弯曲有致低矮的天然毛石堆砌的生态护岸,湖中布设了大量的洲、岛、亭榭,并以长堤、长桥相连,如芝径云堤连接环碧、如意洲、月色江声等三岛,形成古代神话“一池三山”的格局。再如长虹饮练、临芳墅、水心榭、文津阁等等,无不给人们提供了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受的心旷神怡。正如一首古诗中所描述的:“长虹横空饮碧练,青翠石壁吐泉源。水流无声云犹在,烟波致爽莺歌啭。”避暑山庄对原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充分诠释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古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治理、保护、利用生态资源智慧的结晶。
避暑山庄长约5 公里的古引水河渠和长达5 公里的斑驳清坝,历经300 多年,见证了清朝康乾盛世至今水文明、水文化的兴衰历史。山庄引水工程至清咸同年间,由于国事动荡,皇帝无暇北顾,疏于管理,造成河渠淤塞,失去了供水功能,山庄湖水只能靠自然降水补充,湖泊水量不足影响了景观效果。同时,清坝也因年久失修,局部坝段出现沉降和裂缝,防洪隐患日益凸显。后又经过多年战乱和外敌入侵,山庄日益破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避暑山庄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妥善保护。从1949年至1972年,国家共拨款169.5 万元,用于维修复建。从1976年到2006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了3 个《避暑山庄外八庙十年整修规划》,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抢修和整修。“十二五”规划出台以来,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 亿元,实施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保护和抢救古代水利工程,使其恢复历史原貌并发挥作用,既是避暑山庄生态用水和防洪安全的需要,也是挖掘避暑山庄文化内涵的需要。2002年4月,开始实施山庄引水入园恢复工程,2006年4月竣工通水。工程建设引水枢纽一处,铺设引水管道、开挖古水道3000多米,拆除非文物建筑2000 余平方米,挖掘了半月湖、长湖、内湖,形成水面2.8 万平方米。山庄引水故道修复前,湖泊用水靠天然降雨和地面径流补给,水量极不稳定,水位下降甚至干涸,山庄水系水环境、水生态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1999年以来,连续8年为枯水期,武烈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年断流。2000年,避暑山庄湖区干涸达68 天,国内新闻媒体相继报道“承德避暑山庄不避暑”,其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名城声誉受到严重影响。此项工程完成后,恢复了200 多年前山庄湖区的武烈河供水故道,使避暑山庄重现出丰盈、灵动的水景观,再现了康乾时期山水俱佳的胜趣妙境。
避暑山庄地处武烈河凹岸,是市区河道防洪的最薄弱地段之一。1994年暴发的“7·13”洪水,洪峰流量还没到20年一遇,市区堤坝就多处出现了漫顶,承德大桥被冲断,全市经济损失上亿元。按照国家《防洪标准》的要求,《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世界文化遗产地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而市区段当时防洪标准仅达20年一遇。如发生2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对避暑山庄极易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1999年至2000年,结合河道综合整治实施了清坝加固工程,在距清坝坝基4 米处修筑深至基岩的混凝土防冲墙,防冲墙与清坝之间铺钢筋混凝土水平盖。工程竣工后,彻底解除了清坝的安全隐患。2013年8月,武烈河上游的双峰寺水库开工建设,设计总库容1.37 亿立方米,总投资36 亿元,目前已发挥效益,市区防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承德独特的避暑山庄文化,决定了生态文明必须体现承德的自然与人文特点,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这是承德延续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彰显城市个性的需要。
如今,当人们进入承德市区之后,可见一道道橡胶坝形成的人工湖贯穿南北,绿水荡漾,碧波粼粼,跨河大桥与两岸高楼倒映水中,清晨满湖披霞光,傍晚水面映夕阳,与避暑山庄、皇家寺庙群和周边丹霞地貌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