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小组评价中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2022-06-13 07:22向红梅
科教新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组间指向维度

向红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评价正应起到这种作用。

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上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以促进良性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小组初建时,评价激励机制能够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评价机制会疲软,评价功能会减退,组内、组间的良性竞争渐渐隐匿不见,你追我赶的劲头也悄然退去。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维度固化,区分度降低

班级和小组初建时,师生会制订评价标准,确定评价维度。而这些评价维度往往一定就是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久而久之,每天评价的内容雷同,评价的结果逐渐没有区分度,师生积极性跟着降低。

二、评价梯度不够,层次被固化

即便在小组初建时,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也遵循了“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但是小组或小组中的个体在一段时间之后都有了一些变化。一段时间的评价后,“优秀小组”等荣誉逐渐被固化到某几个小组,部分小组失去斗志,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结果运用单一,激励性打折

班级或学校会根据评价结果开展表彰奖励。但奖励机制的一成不变或小幅调整会导致激励性不强,较高的重复率也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仪式感还不够强,激励就更加变得苍白无力了。

综合上述存在的问题,都指向于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力降低,学习小组学习积极性不高。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个人有如下建议:

1、重构评价维度,指向关键能力

在评价维度上要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知道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需要做什么才有利于“学”。如自主学习最基本的维度是专注自学;共同体合作学习最基本的维度是对疑点的交流;小组合作最基本的维度为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对“关键能力”的评价,学生易于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2、重视组间差异,指向问题改进

教育评价家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评价不是为了证明哪个学习小组的优秀,而是在于各评价客体的改进或进步,这就需要设置评价梯度。

首先,我們要正视个体、组间差异,要尊重个性发展。如:共同体中第一层次的学生有效发言3次,第三层次的学生有效发言1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次数来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制订分层评价标准。

其次,在周汇总或月汇总一类的总结性评价上,我们不能够仅以每日课堂评价计入。还应该结合学习小组教师评价,小组陈述、班级共评等方式肯定小组在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让每一个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得到认可。

3、创新表彰办法,满足精神需求

近几年来,为了创新表彰办法,学校和教师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奖励方式,如“免写作业1次”“可迟到1次”,“加鸡腿1只”等类似的奖项。这些奖项在刚推出时确实能够在小组注入活力,但其典型的物质性和犯错“豁免权”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长久的,有些甚至不是合理的。作为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设置精神层次的奖励。如:上光荣榜、发立功证、写颁奖词,授先进章、评年度人物等,精神层面的满足与激励才是长久的。但创新有界,表彰有度,不可因标新立异,产生负面影响。

4、重视语言评价,提升评价温度

评价要有温度。数字也好、等级也罢,始终有些生硬冰冷。一些学校把教师的作用降得太低,教师的语言评价功能大大弱化。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的是“教”“学”融合,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师在参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不论是口头语言的“你的思路很独特”,还是肢体上的一个“点赞”,还是一个惊喜的眼神,都能让我们的评价提升温度。教学评价需要我们用“爱”来提温。

总之,解决对学习小组评价的问题,要完善评价体系,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改进评价方式,应把师评、生评与自评相结合;提升评价温度。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正面引导,多树典型与榜样。

猜你喜欢
组间指向维度
如何促进我国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基于FSO框架的分析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