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智
内容提要:在整个中国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民国时期,以齐白石、陈少梅、萧俊贤、高希舜等为代表的湘籍画家群体,选择扎根于传统,立足本土文化与现实生活,他们的作品整体呈现出野逸质朴、雅俗共赏的美学特色。本文主要对民国时期湘籍画家群体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湘籍画家群体、研究民国画坛和推动湖湘美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民国;湘籍画家;美学思想
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一个革命、战争和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整个中国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与西、古与今的对立统一使中国文化处于两难的处境。在此背景下,以齐白石、陈少梅、萧俊贤、陈师曾、高希舜、张一尊、曾熙、冯臼、李世典等为代表的湘籍画家群体,选择扎根于传统,立足本土文化与现实生活。他们思想质朴,审美取向自然疏野、清新空灵。他们敢于吸收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并进行转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追求雅俗共赏。受当时社会时局的影响,虽然这一批湘籍画家并未固定生活于湖南,而是游艺在外,但他们自幼深受近代湖湘文化浸润,其思想文化的根基是相同的,因此他们的美学追求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从齐白石、萧俊贤、陈少梅三位画家着手,旁及曾熙、高希舜等诸家,分三个部分对他们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与总结,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批湘籍画家提供新的视角,为研究民国画坛和推动湖湘美术的发展抛砖引玉。
一、扎根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
称为南楚之地的湖南,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影响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名人志士,使近现代的湖南迅速崛起。在艺术方面也是人才辈出,出现了晚清著名的碑学大师何绍基,他的书画艺术影响了湖南近现代的诸多书画名家,如齐白石、萧俊贤、曾熙、符翕等。民国时期,他们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时代影响力。
(一)着力扎根于传统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齐白石,他的绘画入门知识则来自《芥子园画谱》,之后学习过倪瓒、沈周、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众多画家,而这些古代画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应数徐渭、八大山人、石涛。从齐白石变革画法前的许多花鸟作品可以看出,鸟和鱼的造型笔法简略、风格简逸,极具八大山人的风范,直到变革后才去其躯壳。而齐白石70岁前所画的花卉藤本风格恣肆奔放有似徐渭,到晚年才远离。但从齐白石的自述来看,他提到最多的画家为石涛,喜欢石涛的山水画,在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中显露出较为明显的石涛笔意。在齐白石所作的《悟说山舍图》和《万竹山居图》中也有略似石涛的地方。可见齐白石对明清以前的传统绘画技法有着较多的吸取,从《芥子园画谱》到前人画作,不断地吸收传统文人画的精髓。
与齐白石处于同一生活年代的另一位湘籍画家萧俊贤,湖南衡阳人,“18岁开始习画,师从于释苍岩,属于四王门下,其笔墨与构图深受四王的影响,如《溪山无尽图》。20岁又学于沈翰,在沈师的引导下,除勤习四王外,并上溯至宋、元名家”[1],同时向清初石谿、石涛、渐江等个性鲜明的画家学习。而在其山水画的转变时期,萧俊贤对沈周、杨文骢绘画作品也做了不少临仿。再加上在南京、北京长年从事中国画教育,萧俊贤对古代画论与画作也有过深入研究,逐步形成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突出的个人艺术面貌。
另一位杰出的湘籍画家陈少梅在扎根于传统方面,与前两位画家一样非常深入,表现出惊人的传统功力。陈少梅14岁随父亲进京,15岁成为画坛巨擘金北楼的弟子,进入金北楼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开始谨遵“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宗旨。其山水画艺术主要得益于两宋。從保留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出,陈少梅30岁前主要学习郭熙与马远,笔意清简,大方而质朴。其后,在他精严细秀的某些作品中又可看到对周臣、唐寅、仇英、文徵明等人的模仿,“充分体现出传统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审美意境”[2]108。
民国时期的湘籍画家群体中还有几位影响力较大的画家,如陈师曾、曾熙、冯臼、高希舜等,他们都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其中陈师曾提倡从发展千年的文人画各家中汲取营养,融入书法与篆刻笔意,其画风自然,灵气神秀。
(二)变革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湘籍画家不仅扎根于传统,他们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寻找变革创新的路子,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如衰年变法的齐白石,自1919年正式定居北京始,他的花鸟画改变了冷逸的特点,“将工细花鸟的色彩与文人写意的笔墨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红花墨叶一派”[3]204。另外,他还经常对着草虫写生,“为他后来把工笔草虫大写意花草融为一体[4]154的独特创造提供了条件”。齐白石的变法创新以花鸟为重心,并带动着他的山水人物画变革。他的山水画减少了许多勾皴,尤其是山水画的皴法符号减弱,没骨与泼墨技法明显增强。而他的人物画则用笔简练、风趣,并结合没骨画法,巧妙地融合了自己的经验与个性。
在变革与创新方面,萧俊贤则强调“外师造化”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彩墨融合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在对西方绘画的笔法和色彩的借鉴、吸收、融合上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以彩代墨、没有勾勒的没骨青绿山水,对我国近现代的彩墨山水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位画家陈少梅,虽为传统国粹派画家,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确立了人民文艺的新的美学标准背景下,他改变了以往的创作方法,开始深入生活,面向现实,使他的作品开始蓄涵强烈的时代气息”[2]142。而湖南本土画家李世典在变革方面也小有成就,他涉猎多家笔墨,摆脱了“四王”的束缚,深入观察大自然,践行“外师造化”,创作出了一系列真山真水好作品,尤其对湘中的山光水色表现得十分生动。
另外,在民国时期的湘籍画家中,高希舜在变革与创新方面同样做得十分出色。他一生主要致力于美术教育,创作作品数量不是很大,但是他在工笔画创新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探索把水墨韵致与工笔渲染相互融合,把中国画笔墨与写生、色彩相互兼容,把传统图式与生活写生巧妙地结合起来等中国画发展的一些本体问题”[3]287。C3BEA568-E82D-4BD0-B478-AA3735F67E0E
二、重现实生活题材,追求雅俗共赏的美学思想
民国时期的湘籍画家成年后大多离开故土,前往上海、北京、广州、南京、天津等地生活和工作,在颠沛流离中,现实生活题材对他们绘画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重现实生活题材
民国时期的湘籍画家虽然画风各异,但在绘画题材上明显摆脱了“四王”的影子,形式多样,融入了画家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特征。他们不再追求独立的形式趣味,对客观对象的自身特征和神韵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齐白石在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他自小生活在农村,逐步从一个民间工匠转变为文人画家,现实生活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刻在他的艺术思想中,他的许多作品印证了他的艺术思想,如《谷穗螳螂》《雨耕图》等。而且齐白石从1902至1909年间在朋友的邀请与帮助下纵游了国内许多名胜,多次远游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如钦州荔枝这一物象在他晚年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这里也可看出白石老人完全不再是“四王”的摹古一脉,而是非常注重现实生活题材的表现。
萧俊贤同样也是一位重现实生活题材的画家。从陈叙良先生考证的湖南省博物馆藏的44件萧俊贤书画作品可以看出,萧氏主要为一位山水画家。他早期主要学“四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敢于创新。从他创作的山水画来看,面目形式多样,表现的山水题材为南方山水,尤其对家乡山水的表现情有独钟,“许多作品的形态表现与湖南山水的地质地形的描述密切相关”[5],如《溪山访道图》与《衡阳旧居图》等。而且萧氏在他的绘画主张中非常强调“师造化”“要挹取真山水中最美的形象,加以剪裁取舍”,如其作品《风雪归舟图》便是薄游岳阳、饱看湖山所创。
同为衡阳人的另一位画家曾熙,晚清民初的书法家兼画家,在现实生活题材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南岳结庐图》《秋林古刹图》《浯溪一角》等,画面之景象均来自现实生活,画中题字对作品创作的出处均有记录。而作为曾熙同乡的陈少梅也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陈少梅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新气象的作品,其中包括《湖南老共产党员孔十爹》《白洋淀》《江南春》等。
除了上述画家,还有一些湘籍画家和湖南本土画家一样重现实生活题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高希舜、李世典等。高希舜的传统笔墨功夫精湛,写生能力强,除了画传统的题材,苦瓜、芦苇等现实生活题材在他的作品中也时有出现。而李世典属湖南本土画家,他的山水画吸收了髡残的笔墨方法,变化丰富,苍茫厚重而又秀润,其代表作《潇湘十景》与《栖伏图册》均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与大自然的深入观察及对真山真水的生动描绘。
(二)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
雅与俗在作品中的体现与画家的身份、文化、爱好、品格、修养以及绘画表现能力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社会,雅与俗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民国时期就出现了“俗”强“雅”弱的趋势,而湘籍画家选择了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他们从题材、章法布局、笔墨、用色等方面合理把握作品的雅俗格调,不管是山水画家还是花鸟画家,他们都把高雅的文人情怀与世俗的生活情趣通过雅的意境、笔墨色彩与格调,巧妙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画家齐白石在雅俗共赏方面做到了极致,许多看起来非常平凡而又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画中能突出雅的存在,如蔬果、鸟虫、农具、水族类等,题材大大突破了传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形象记忆与内心情感转化为雅的艺术形式与审美图像,题材俗而画面很雅。
画家萧俊贤在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方面也做得十分成功。他的山水画无不渗透着文人的笔墨雅趣与真山水之神韵,面貌丰富,形式多样。他的青绿山水把色彩的魅力与文人的笔墨雅趣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而且萧俊贤的花鸟画题材也是雅俗并取,虽然俗的題材不多,却是俗而雅致。
再看湘籍画家陈少梅的作品,他的山水画精严隽秀,属南风北骨的融合,追求高雅脱俗。大多数作品表现了文人的雅趣,如常见的草庐读书、观泉等。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作品更贴近劳动生活,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更强。
在民国时期湘籍画家中,白石老人特别欣赏的画家高希舜在对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上也表现得非常出色。他的花鸟画得到了齐白石的高度赞赏,所画的荷花、芦苇、苦瓜、昆虫都是雅俗共赏的写照。
三、野逸、质朴的乡土美学思想
(一)传统文人画“野逸”特点的体现
在中国绘画史上,早在五代就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说法,宋代便出现了院体派与野逸派之分。野逸派画家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绘画题材以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为主。“他们常生活于乡间田野,所见客观物象多为江湖所有,无非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或园蔬药苗之类。”[6]到了元代,野逸派深受“元四家”推崇,出笔追求野逸不平之气,逐步形成“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观,画面效果集中呈现了戏、趣、韵、理的和谐。
传统文人画的“野逸”之气在民国时期湘籍画家的作品中依然存在。传统功底深厚的湘籍画家多为文人,通晓诗书,坚守当时文人的精神与品格,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因此在绘画精神上依然追求大多数传统文人喜欢的高雅脱俗、质朴野逸的艺术趣味。如齐白石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均体现了这种审美趣味。
另外,民国时期的湖湘之地不及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繁华,大部分地区属于还未完全开发的乡野之地,自幼生活于湖湘大地的湘籍画家,湖湘大地的乡野气息会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以至他们的绘画创作题材也多为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乡野山水一类,乡土生活气息浓厚,画风质朴,重在对自然物象灵性与物性的艺术表现。如齐白石的《柴筢》《稻草小鸡》,萧俊贤的《蔬果蟋蟀图》,高希舜的《荻雀图》等,都是对乡间田野生活的真实描绘。
(二)质朴的思想与乡土情怀
民国时期湘籍画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主要忙于生计,着眼于现实,过着普通的平民生活,作画只是为了表达生活与艺术理想,并不在功名的纷争之下。他们深深扎根于传统,强调以书法入画。“笔墨朴实传神不取奇异,图式不求奇险,造型不取怪异,意境不取高冷、枯索、奇崛之美。”[4]226他们的作品给人以亲切、平朴、畅晓的感觉,单纯而又朴实。其中齐白石最为典型,他作为农民之子,思想质朴,作画率性,题材广泛,精神境界博大宽广,把自己质朴的个性融入作品的形式风格。而深受北派风格影响的陈少梅,出自书香门第,其作品形式为北派院体画,但他追求的依然是高雅脱俗、质朴野逸的艺术趣味,笔墨清爽而朴实。陈少梅的山水画小品,经常寥寥几笔便极能传神,文人水墨之趣盎然。
民国时期湘籍画家早期所生活的湖南乡土气息浓郁,这种乡土大环境自然会在他们的心中产生十分深刻的记忆。虽然后来他们因生活而四处漂泊,但是他们怀念自己的家乡生活,家乡的山川草木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事、所看到的场景无不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绘画艺术创作。如画家齐白石、萧俊贤到了晚年还是忘不了画记忆中的家乡山水事物,“白石老人的诗文印章也不时地表达他乡土乡思的情感”。还有陈师曾的风俗画、高希舜的花鸟作品、曾熙的山水画以及冯臼的绘画作品均体现了一定的乡土趣味。这些都反映出民国时期湘籍画家始终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在他们的作品中,乡民的审美趣味与文人画的题材、审美观念慢慢融合起来。
四、结语
民国时期湘籍画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始终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外界的养分,探索自我发展与变革创新之法。他们的探索之路也曾历经多重波折,其中伴随着苦闷、彷徨与无奈等多种情绪与情感。但值得欣喜的是,他们最终都超越了自我,取得了令后辈景仰的成就,也为中国现代画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第二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8.[2]何延喆、何厚今.陈少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蒲星.湖南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4]郎绍君.齐白石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5]陈叙良.被遗忘的画坛宗匠: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8:106.
[6]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85.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湘籍画家美学思想研究”(编号:17YBA357)的研究成果。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C3BEA568-E82D-4BD0-B478-AA3735F67E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