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累
十几年前,每逢过年过节,都有家长或学生给老师送礼物,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如今,大家都谈“礼”色变。
何为礼?《礼记》记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大意是:上古时,人们崇尚以德为贵,后来却推崇施恩图报。在禮这个方面,开始提倡往来报答。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于礼不合的;别人施恩惠于我,我却没有报答,也与礼不合。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礼,不能不学!由此可见,礼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由来已久。无论是送礼还是行礼,都表示一种谦恭和尊敬,是对施惠于己的人的一种回馈。
毛主席一生非常尊敬恩师徐特立。在徐特立六十寿辰时,毛主席送给徐老的贺礼是一封情感真挚的信。信中说:“你虽然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师,但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一定还是我的老师。你把革命、工作和他人放在第一,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不躲避责任。祝愿你健康长寿,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给自己的恩师送贵重一点的贺礼一点都不为过,而毛主席认为贺信最能表达他对老师的敬意。对于徐老而言,这也一定是他心中最珍贵的礼物。
送礼和收礼是不可分割的。一刀切地认为只要教师收礼就是违背了师德是不客观的,应该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成因。很多家长送礼不是本着尊师重教的态度,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或者是看别的家长给老师送一束花,自己就想送点比花值钱的东西,显得自己有档次、有面子。这些行为使尊师重教变了味儿,甚至触到了教师的道德底线。
另外,家长给教师变相送礼,与部分教师沾染社会习气,追求物质利益也有关系。小部分教师价值观发生偏离,认为有家长给自己送礼才显出老师的社会地位,心里才有成就感。
每年教师节,我和妻子的手机都会收到学生家长的温馨短信,那一天,我们的办公室也是“门庭若市”,学生把他们亲手制作的卡片、玩偶等小玩意儿送到我们的手上。看着这些不起眼的小物品,我们的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学校毕竟是培养人、熏陶人的地方,教师毕竟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天职。因此,学校有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要让个别人败坏教师的群体名声和形象。作为教师,也应该把握原则,不要把眼睛只盯在物质上,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同时,还需要家长和社会舆论给予正确的导向和宽容。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渎浦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