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背景下科普期刊的发展思考

2022-06-13 21:40刘浩冰邱伟杰
出版广角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普高质量期刊

刘浩冰 邱伟杰

【摘要】科普期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科普期刊面临新的内涵转变,科普需要在西方大众化、通俗化的科学发展内涵基础上加入创新发展,期刊也需要从知识生产者转向知识服务者。为此,科普期刊需要将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转换为上下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平台型和生态型思维契合科普期刊的发展创新,基于自身定位明确科普期刊个性化发展方向。

【关  键  词】科普期刊;新内涵;新路径;本来美

【作者单位】刘浩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研院,金華广播电视大学;邱伟杰,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中国科普研究所“省级科普期刊重点调查与研究”(21EWR02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9.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了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202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再度强调了科学普及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这一指示精神是新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科学普及离不开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增强,也离不开个人内在品质的提升,科普期刊已然是科普工作推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体力量。在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针对科普工作的开展形势,如何重塑科普期刊发展定位,规划发展新路径,成为当下出版人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普期刊面临的内涵转变

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普内涵发生了新转变,即以人为本融入创新。在未来的发展中,科普期刊将以个人品质为基础,由知识生产者转向知识服务者。

1.高质量背景下,科普发展要求在普及的基础上融入创新

近代科学概念源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理性主义的兴起,尤其是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集中呈现为“理性主体与物质世界的二元对立”[1]。自此,科学成为一种人类解放运动,它以诉诸常识且个人能接触衡量的具体实在来指导社会发展。人类能够以经过反复验证的确定性知识掌握科学原则,并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自此,旧的社会观念被颠覆,社会也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彰显科学指导的重要作用。在此观念下,科学普及便成为一种现实需求。科普的英语表达popular science、science popularied等很常见。popular一词,含有流行、通俗化的意涵,形容一件事物易于被一般人接受和理解。学者们在1836年普遍认同西方科普的概念,即“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技术问题”[2],在此情景下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是必然。尤其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凸显,科普工作愈显重要。迈入20世纪,西方传播学科逐步建立发展,传播学为科普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科普学也成为传播学的一大分支,因此,“科学传播”以及“公众参与科学”的科普新内涵延传至今[3]。

中国现代科普概念便是在西方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的背景下逐步兴起的。伴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的输入,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系统化、组织化之势日渐显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依靠科学与实业,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自发卷入了科普发展的洪流。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斗争过程中,坚持民主与科学,提出“科学要大众化”的主张,领导人民奔赴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科普工作服务于经济文化建设,且始终高度重视工农群众的创造性发明,科普机构纷纷设立,科普工作者队伍日渐壮大,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科普工作一再作出指示,科普工作发展气象呈现蓬勃之势。

检视中国百余年科普发展史,科普的概念内涵伴随时代变迁而相应演进。作为科学技术普及含义的“科普”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并未出现,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普”的概念最初在“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名称中出现,且历经由非规范词语到1979年专有规范词语的演变过程。1983年,学者提出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科学方法和过程、科学思想和观念的“三科”内涵,并以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公认科普权威定义,即“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其后有学者将“科学道德”列入科普内容,将“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延伸为“五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普定义面临新的拓展形势,如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的趋势日显[4]。纵观科普的概念,其依然延续了西方大众化、通俗化的内在意涵,科学传播也延续了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含有自上而下的科普传播意味。显然,科普内涵与中国当下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尽契合。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两翼发展的应有之义。科普期刊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媒介形式和实现个人发展需要的必备手段也当仁不让。当下,中国社会经济正加速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普期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无论是确定性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还是与之相符合的科学思想、精神及道德,其传播都旨在让大众普遍享有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福祉,这正是大众意义上的普遍。除此之外,科普期刊还需要解决创新发展的难题,这无疑又要回归当下社会个体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上。科普期刊实现创新,要求普及在满足大众普遍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是创新的源泉。为此,在国家“十四五”发展期间,社会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普期刊不仅要有效解决传统意义上“四科”“五科”的大众科普内容普及问题,还需要面对大众创新的源头性难题,回归以个人天赋“本来美”(你本来是美的,你的美还需要成长)[5]的本源性基础。这正是科普期刊适应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必须完成的内涵式发展。3B3A2C1E-FEFC-4A9C-BFEE-5D1C158FE6E5

2.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个人品质升级为基础完成知识服务延伸

期刊作为定期出版的刊物,集中呈现人类信息收集、知识整理、文化萃集及文明传承的出版内涵[6]。纵观人类出版的历史进程,历经硬质、软质和虚拟三大发展阶段[7],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期刊为代表的出版形态同样历经进入“铅与火”、走向“光与电”、奔赴“数与网”之变,呈现发展演进之势。与此同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版业以广建发行网点为主要特征,以发行驱动生产的知识生产模式,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从总量提升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的优质高效发展阶段。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速崛起,数字出版载体以“海量存储”“有容乃大”为显著特征,以“瞬息即至”为传播特点,突破了传统出版载体的容量限制和传播束缚,给期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单纯收录信息的浅阅读期刊,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下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相反,葆有知识壁垒及思想深度的优质期刊显现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因此,优质的内容是期刊发展的护城河。但是,期刊的产业拓展不仅在于传统期刊的发行,还在于以内容为基础的产业延伸。数字出版不仅能够与传统出版深度融合,而且能够与其他行业融合,凸显“融媒体传播优势”[8],实现纵向深度发展和横向扩展,持续探索出版的可能性。在社会需求下期刊的知识生产模式必然面临转型,即期刊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以整体性思维完成知识服务的转型。

在此背景下,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科普期刊的发展内涵由此面临新的转变。第一,科普期刊需要以个人品质升级为基础进行高质量知识生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9]的发展思想,正是当下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而在个人兴趣、爱好基础上的品质升级恰恰是科普期刊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科普期刊在党的领导下持续提升科普品质,转换发展模式,延伸全方位的科普知识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恰恰是其内涵的集中体现。

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科普期刊发展的新路径

科普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普期刊完成由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到上下结合的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其以平台型和生态型思维实现科普期刊的发展创新,并明确科普期刊个性化发展方向。

1.从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上下结合的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普期刊一直承担着自上而下的科普传播功能,在科学知识、技术、思想、方法、道德等的传播方面彰显其重要性,这正是科普期刊在早期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尤其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众的科学素养在国家科普工作的大力推进下提升显著,而科普期刊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众整体科学素养已有較大的提升,此时科普期刊要继续升级,与民众高素质相匹配。科普期刊的普及虽然包含大众意义上的普遍、通俗,却绝非停留于此,因此科普期刊的品质升级迫在眉睫。科普期刊在动态发展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品质,发挥引领作用,是科普期刊发展的应有之义。

除此之外,以个人天赋“本来美”为基础,引领科普期刊进阶,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大众化的成功经验根植于民众自我“本来美”[10],即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师,向民众学习,达到成功的目的。科普期刊的大众化需要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科学是大众化提高的重要路径,却非指导一切的标准。因此,科学普及要求科普期刊以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将科学知识、技术、精神、思想等传播给大众,激发大众的科普兴趣、爱好,让大众主动接纳科学技术、知识、精神、思想等,实现自我发展。新时代,科普期刊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面向市场,并有效推进供求。而源自大众“本来美”的兴趣、爱好将能真正激发需求的升级,也能有效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源头性难题。

总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科普期刊的发展既要在大众化普及的基础上适度超前,积极引领,还需要展现在个人天赋“本来美”基础上的兴趣、爱好,充分释放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完成创新发展的重任。

2.以平台型和生态型思维洽配科普期刊的发展创新

在总体发展模式转变的背景下,科普期刊需要以新的思维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即从前期单纯的知识生产者向全方位的知识服务者转变,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书刊发行盈利的局面。借助先进技术完成转型发展,尤其是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下科普期刊发展的迫切要求。聚焦优质内容,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打造平台型期刊生态,是科普期刊长远稳定发展的有效机制。科普期刊基于自身的优质内容,具备了与其他行业、专业结合发展的可能性,科普期刊可以此拓展横纵向合作,扩大一体化效应。

在平台型、生态型科普期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个人参与科普期刊活动将不再单纯地以期刊活动为主,而是深度交互式、体验式的阅读活动,甚至是游戏式、沉浸式的阅读活动。个人的体验方式可以是全息多感官的体验方式,除却视觉,还有听觉、触觉乃至味觉。个人的参与模式既可以是一对多,也可以是个性化一对一。这些都为科普期刊的未来发展和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个人基于兴趣爱好积极加入科普期刊平台、生态中,因相同兴趣爱好集聚形成越来越多的科普圈层,进而为科普期刊的升级创新带来源源不竭的活力。

3.基于自身定位明确科普期刊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

对科普期刊社而言,明确未来的发展定位是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其往什么方向发展,这也是当下多数科普期刊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在以发行为驱动的出版数量增长阶段,科普期刊依靠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就能实现科普期刊的发展存续。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主业缺位的多元化发展显然不能持久。因此,在锚定发展方向、聚焦主业的基础上走出个性化发展方向,是科普期刊的当务之急。总结出版传媒业的知识服务发展大方向,科普期刊社的未来发展不仅要立足于既有经验,还要立足于自身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仅需要内部人员集思广益,还要外部专业人员协助,由此,科普期刊社能围绕期刊发展定位打造个性化品牌。3B3A2C1E-FEFC-4A9C-BFEE-5D1C158FE6E5

科普期刊品牌的打造,就是通过一系列科普产品提高科普期刊发展的话语权,使科普产品成为自身生存发展的长久保障。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科普期刊,其品牌的建立无一不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挖优质资源、精细化运营的结果。在科普期刊品牌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发展理念是前提,优质的内容资源是基础,产业化运营是关键。确定企业领导在科普期刊社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地位,认同优秀编辑在构建品牌过程中的支撑作用,明确打造科普期刊品牌是一个单位的系统性工程,科普期刊社便能意识到基于自身发展定位制订长期规划的重要性。

三、科普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坚守的基本原则,也是科普期刊发展的最终旨归。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科普期刊发展过程中,以人民为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是科普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度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科普期刊更加明确发展的重要方向。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坚持科学普及的新理念,国家、社会既需要通过高质量的科普期刊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又需要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性,让人民群众能够普遍意识到自身的“本来美”,发扬自身的“本来美”,积极参与科普传播、科技创新,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以科普期刊为媒传播科普,绝非要求人的发展整齐划一,而是在高质量发展下提升科普品质,呈现人的个性,即个人在科学兴趣、爱好的天赋“本来美”基础上积极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此外,以科普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充分满足人民科普的阅读需求、参与需求以及创新需求,正是建设科普强国、科技强国,解决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集中体现。

2.国家的顶层设计是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科普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在根本上离不开党的领导,依靠国家有关部門对科普期刊的顶层设计。首先,加强对科普期刊的专门化管理是当务之急。目前,科普期刊主要隶属于科技期刊大类,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宣部的直接指导和管理。但目前部分科技期刊并不能完全涵盖科普期刊,例如有一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类科普期刊并不在科技期刊名录中,因此对科普期刊专门分类指导管理非常必要。国家有关部门应设立专业的科普期刊研究机构或管理机构,对其进行人事安排,并培养专业科普期刊人才,以加强对科普期刊专业门类期刊发展的指导和管理。其次,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普期刊有受众对象大众化的特点,因此其必须积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科普期刊已经完成转企改制,但是囿于旧有的体制、机制,其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的要求。尤其是媒体融合方面,旧机制与新机制的融合有待加强,以完成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机制性转变。科普期刊作为实现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必然需要与之相适配的体制机制。基于科普期刊典型的市场化优势,其将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队和试验田。再次,完善科普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是科普期刊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有关部门已着手打造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并以科普期刊产业规划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建立专业化科普期刊人才库,打造科普期刊人才队伍。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针对科普期刊发展的扶持政策,实施多样化支持举措,以保证科普期刊在种类、数量、分布上的均衡发展。

3.“本来美”将成为未来科普期刊创新及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党的全面领导、统筹规划下的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基于人的高质量发展。而科普期刊由此所带动的科技创新在根本上需要人充分发挥个人天赋“本来美”。“本来美”基础上的兴趣爱好正是个人葆有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创新源泉。首先,个人品位的升级是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人在拥有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参与和深入体验科普期刊及相关的生态活动,由此熟知事物的源流、现状及发展趋向,并为未来发展探索奠定基础。其次,个人品位的提高持续推动科普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因为个人兴趣爱好将推动研究深入,所以必然需要与之品位相对应的科普期刊,这便推动科普期刊发展升级。这不仅仅是读者、用户的升级,还是编辑、相关管理者的升级。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科普期刊平台性、生态性环境的养成,也能满足不同层级读者、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最后,个人品位的提高将助推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个人全面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呈现个性的过程,也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体现科普期刊及其平台、生态环境的过程。个性的外化体现则呈现个人的性情,个人品位凸显最终也将体现在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上。总之,个人天赋“本来美”的成长将持续推动个人品质的升级,也同样推动科普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4.以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是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科普学的积极探索

科普期刊是科普学发展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科普学被列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集中呈现科学传播的典型特征。而当下传播学理论主要从西方引进,无论在传播实践还是理论建构中都明显带有西方传播学的印迹。倘若我们继续在旧有路径上发展,将很难蹚出科普学发展的新路。追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科普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最终须回归以人为本的品质性美学思考,这也是中国本土化科普学发展的路径。就此,中国传统科普期刊发展会转向以个人品质升级为前提的上下结合的科普期刊发展模式,并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科普学。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塔纳斯. 西方思想史[M]. 吴象婴, 晏可佳,张广勇,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袁清林. 科普学概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高宏斌,周丽娟.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科普的概念和内涵[J]. 今日科苑,2021(8):27-37.

[4]刘兵. 对科普相关概念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讨论[J]. 科普研究,2019(5):42-46+110.

[5]刘浩冰,邱伟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J]. 印刷文化(中英文),2021(4):59-69.

[6]万安伦,黄婧雯,曹培培. 对出版和出版学科的再认识[J]. 出版科学,2021(2):5-13.

[7]万安伦. 中外出版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8]刘泽林. 大数据时代融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传播探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21(12):34-36.

[9]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 (2021-12-28)[2022-04-01]. https://www. nppa. gov. cn/nppa/upload/files/2021/12/76aed0b1a2a60056. pdf.

[10]邱伟杰. 普及美学原理[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3B3A2C1E-FEFC-4A9C-BFEE-5D1C158FE6E5

猜你喜欢
科普高质量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期刊问答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