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普图书是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理想的科普图书既要做到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又要以浅显易懂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向读者呈现科学知识。因此,科普图书选题策划就显得尤为关键。文章在对当前科普图书出版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四个方面对科普图书选题进行优化:一是选题不扎堆,在平衡中寻求突破口;二是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下让选题更有趣;三是发掘优秀的科普作者,这是推动科普图书创作和增强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四是要挖掘和利用好科普IP。
【关 键 词】科普图书;选题优化;策略
【作者單位】姚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9.012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立体结构系统,对普通大众而言有距离感,科普则扮演了将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阐释给普通大众的角色。其中,科普图书是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理想的科普图书既要做到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又要以浅显易懂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向读者呈现科学知识。因此,科普图书选题策划就显得尤为关键,其核心关注和最终落脚点是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或平衡。
一、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
互联网时代,大众科普阅读趋向碎片化,网络百科、自媒体等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科普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科普图书出版的种类和发行数量呈逆增长态势。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共出版科普图书9853.6万册,科普图书出版数量越来越多,精品不断涌现,选题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题材和内容日趋丰富[1]。
尽管如此,中国科普类图书出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图书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出版选题同质化问题严重,存在跟风出版和拼凑出版现象;科普图书出版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出版机构在科普童书和学生科普市场扎堆明显,大众科普图书市场略显冷清;国外引进的科普图书居多,优秀国产原创作品偏少;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图书创作的动力和热情不足;有些伪科普图书披着科学的外衣进入科普图书行列;等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国科普图书出版尽管受到不少冲击,但依然取得了长足发展,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科普图书选题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优化。
二、关于科普图书选题优化策略的思考
1.不扎堆,在平衡中寻求突破口
近年来,中国科普图书出版取得不错的成绩,科普类图书在整体图书市场所占的码洋比重有所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少儿科普图书的异军突起。2020年以来,少儿科普图书在整体市场中的码洋比重超过6%,2021年更是成为少儿板块第一大细分类型[2]。
少儿科普图书兴起的原因很好理解:一是中国素来重视子女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重科学、受过良好教育的80后、90后逐渐为人父母,他们对孩子的阅读有着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提升人文素养,还要提升科学素养。因此,社会对少儿科普读物的认可程度和投入必然会水涨船高。二是少儿科普图书涵盖的范围广,除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外,还包括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三是出版机构看准时机,加大选题和资源投入并引进一大批精品科普图书,提高了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水准,这反过来促进了少儿科普图书的销售,形成了良性循环。近年来,少儿科普图书精细化出版和原创内容比例提高成为大趋势,出版机构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插画作者、科普图书策划人和畅通的发行渠道,从而提高了少儿科普图书的整体水准。此外,从国外引进的科普图书也大行其道,如蒲公英童书馆引进的“神奇校车”系列、科学普及出版社引进的“DK博物大百科”系列图书等都成为热销科普图书。四是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手段被应用到少儿科普图书中,包括采用AR、VR和新型印刷技术,以及广泛使用短视频销售渠道等。2021年,在短视频电商图书销售中,少儿板块码洋比重达60.4%,其中少儿科普百科码洋比重超过30%,是占比最高的细分类型[3]。
与少儿科普图书的火爆相比,大众科普类图书销售则相对冷清,不仅每年的新书品种数量较少,出版机构投入的营销宣传费用也相对较少,因此,大众科普图书是市场中规模很小的一个类型,码洋比重始终在0.5%波动。除了诸如《时间简史》等经典科普图书,近年很少出现新的爆款畅销书。
少儿科普图书的繁荣固然重要,但是与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普宗旨相比,少儿科普图书特别是科普童书一家独大并不能创造最佳的科学普及效益,而且当前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内近几年出版的原创科普图书中,热点主要集中在科普漫画和一些网络自媒体的内容,很多内容尽管有趣但浅显,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归于少儿文学类别,不具备传统科普图书的功能,也不属于科普图书的范畴。二是国内原创和国外引进的科普图书中,具有一定深度的科普图书在市场表现上并不抢眼。三是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内卷现象严重,存在重复出版和题材雷同现象。四是在少儿科普图书出版中,针对儿童的科普图书非常丰富,而对于与大众科普有类似需求的中学生来说,可供选择的科普书籍并不多。
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要高于大学生与小学生,大学生更愿意去阅读专业性比较强的科普图书,小学生则倾向于阅读相对简单的科普图书。如果说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科普图书是从父母那被动接受的话,那么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往往都是主动选择。中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非常关键的年龄段,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因此,在少儿科普图书蓬勃发展的当下,出版机构应做好市场调研,在中学生和大众科普图书上多下功夫,力求打造新的爆款科普图书,做科普风潮的引领者而非模仿者。
在这方面,不少出版社做了有益尝试。如商务印书馆2015年热卖的《草木缘情》作者是一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植物学家,书中,作者带领读者在文学与植物世界间纵横穿行,从《诗经》、《楚辞》、小说、成语典故、国画中的植物、文学中的蔬菜瓜果等方面进行阐述梳理,解读文学与植物“缘情体物”的微妙关联,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桥梁,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妙、细致、美好的古典场景。《草木缘情》的成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众科普图书只要深耕,就能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图书。
在引进版图书中,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的《树的秘密生活》也赢得了普遍赞誉,为大众科普图书引进打开了一扇新窗口。此外,商务印书馆近年推出的自然感悟系列圖书,如《北方有棵树》《古典植物园》等也聚焦大众科普,希望在少儿科普占主导的市场中为大众科普图书保有一席之地。这种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坚持,是保持科普选题平衡的重要力量。
2.科学严谨性前提下让选题更有趣
科普的目的是要把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和科技发展动态尽可能地传播到更广的范围,因为科普的受众就是基本科学素养可能缺乏的普通大众。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逻辑非常严谨、角度非常深刻的优秀科普内容无法得到有效传播,从而出现“有意义但没意思”和“科而不普”的现象。因此,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下,科普图书选题策划最重要的莫过于趣味性。无法吸引读者,再优质的科普图书也枉然。当下,互联网媒体对出版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科普图书更是首当其冲。尽管少儿科普图书因为水准提高、趣味性增强、营销手段得当挽救了科普图书市场的颓势,但总体而言,科普图书在提升趣味性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善和优化空间。
(1)在写作风格上可以更有趣
长期以来,中国科普图书创作遵循以知识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科普作家到读者之间几乎都呈现单向传播模式,这使得不少科普图书陷入“硬科普”的说教模式,内容晦涩难懂,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而长期受到热捧的爆款科普图书,如《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时间简史》等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除内容经典外,即便单单从写作技巧和可读性方面来看也属上乘之作,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
如今,很多畅销的科普类图书在写作风格上都注意推陈出新。如“半小时漫画”系列图书,其行文风格一改传统科普图书的生硬与单调,生动有趣的漫画、轻松欢快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主题,使其备受市场追捧。在取得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后,其涵盖的内容也由最初的历史向科学、哲学、古诗词、经济等领域扩展。又如,“凯叔讲故事”推出的“神奇图书馆”系列图书,改编自凯叔原创科普冒险类儿童音频故事,带着孩子们上天入地,直接穿越到各种场景之中,代入感和体验感极强,让孩子们在“游玩”之余轻松获得科普知识。
(2)与新技术手段结合,打破纸质载体的局限
以往科普图书的内容以科学文化为主,注重科学知识的罗列与解析。当下人们对科普图书的追求已不再是单纯地获取文字知识,而是转向对阅读触觉、视觉和思维运转相结合的追求与体验。新的科普图书应注重科学探索的过程,运用智能语音、沉浸实验、人机交互等多种技术和表现形式,实现文本、图片、语音、影像、游戏等多媒介元素的共同呈现[4]。
很多出版社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以自然观察类科普读物《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为例,这是一本影响巨大的观鸟宝典,国内于2000年首次出版,时隔22年后,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再次推出作者马敬能全新修订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新编版)》。书中增加了1448条鸟鸣声二维码、2831条识别要点标识,并对大部分鸟鸣声进行文字描述,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聆听鸟鸣声。新版本的内容编排和装帧设计也进一步优化,更适合入门爱好者查询使用,市场反响不俗。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阅读形式不断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
3.发掘优秀的科普作者是关键
对科普图书编辑而言,挖掘科普选题的渠道很多,如可以从科技发明的前沿成果中或学术活动中挖掘和捕捉选题信息,可以与学术机构合作策划选题,也可以从科技热点事件中寻找选题。当下,世界在信息科技、人工智能、芯片科技、新能源、疫情防控、生物科技等领域竞争激烈,而中国在载人航天、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突破,这些都为科普图书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重要的选题方向。但近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中,展现中国前沿科技成就、科技成果转化和世界先进科学思维的图书并不多。归根结底,科普图书选题能否落地,取决于是否出现一批高素质的科普作者。因为科普图书的质量最终取决于科普作者的科学储备和写作水准,而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创作对作者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作者专业知识过硬,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求作品既要有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创作难度非常大。
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写科普读物当然是最佳选择,但实际上,中国从事科普写作的作者并不多,主要集中于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近些年也有一些科学团体或者出版工作室专门从事科普写作。虽然从事科普创作的作家均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相关领域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与专业科技工作者相比,还是缺乏真实的研究体验,站位不够高,很难深刻领会科学世界的奥秘,也难以真正描绘出科学之美。国内科普作者就曾出现这样的困境:如果是科学家写科普,社会辨识度太低;如果是职业科普人来写,又很难达到科学的前沿水平。从本质上说,优质的科普作者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科普图书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少儿科普图书市场的带动,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者和团队,加上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创作,推出了一批从读者需求出发,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并集科学性、大众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科普作品。如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元素与人类文明》,作者是中国科普作家孙亚飞。书中,作者将生活中重要的金、铜、硅、碳、钛五种化学元素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关联做了清晰描述,文笔清晰耐读。有评论称:你以为它是一部科普作品,但其实它是一部讲历史的书;要说它是一部历史书,偏偏又折射出文化的光芒,最终它还是一部科普书。《元素与人类文明》作为严谨的大众科普图书,兼具科学性与故事趣味性,在科普图书市场收获了大量口碑。
对科普编辑而言,选题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善于发掘脑洞大开、懂表达又有科普热情的作者。在高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既有像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韦东奕这样不善表达的天才型研究者,也有不少集高学术水准和幽默浅显表达于一体的科普达人。如最近火遍网络的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能够将复杂晦涩的基因和生物科学知识以精简、富于哲理的通俗方式呈现,收获了一大波粉丝,成为科普写作的“香饽饽”。事实上,像尹烨这样的科普达人并非个例,各个科学领域都“潜伏”着这样的科学大神等待编辑发现。
4.挖掘和利用好科普IP
近年畅销的少儿科普图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IP类图书,如《马小跳学数学》《打开故宫》等。二是低成本原创图书,像《和爸妈游中国》《藏起来的小秘密》等。三是引进版图书,像“DK博物大百科”、《小狗钱钱》等[5]。其中,IP类图书今后仍大有可为。目前市场上选题优秀的科普图书,很多都是文化类大IP或者文学作品与科普的结合,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也就是说,在文化类如国宝系列、中国史系列和文学IP中加入严谨的科普内容,可以实现文化与文学作品向科普的转化。
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成书于清代的古籍《海错图》。海错是我国古代对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海错图就是海洋生物的图谱。《海错图》作者聂璜是一个画家兼海洋生物爱好者,他耗费心力绘制了371种海洋生物,该书图文并茂,堪称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海错图》辗转流入清宫后,成为乾隆皇帝的“枕边书”。后来,全套四册的《海错图》分隔海峡两岸,前三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年,故宫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清宫海错图》,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册《海错图》公之于众。201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开了第四册的影像版权,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纵览古人眼中的海洋世界。
《海错图》大IP出现后,带动了一波科普图书出版风潮。如张辰亮结集《海错图》考证文章出版的《海错图笔记》,因功底扎实、专业可信、行文风趣幽默爆红网络。此后,各大出版机构对这一IP的利用接踵而来。张辰亮编写了青少年版《海错图笔记》,有出版机构推出了专门针对儿童读者的《故宫里的博物学》,将清宫中其他诸如《兽谱》《鸟谱》收罗进来与《海错图》一起汇编成书。其中,《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成为其中最亮眼的卖点。此外,有出版机构甚至还出版了《海错图爱情笔记》,作者以海错图为名,通过讲述水产的“爱情”,分享个人的海产吃喝故事[6]。
海错图这一大IP的成功打开方式说明,中國传统文化中具有优质内容和表现力的传统典籍、技艺、习俗,如故宫、汉服、山海经、二十四节气等,只要转化得当,就会受到当下年轻人的追捧。对科普编辑而言,不仅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挖掘科普IP,还可以探索与其他类型IP融合的图书选题,甚至打造新的科普IP。只要角度得当、方式合适、创意取巧,经过策划、多媒体技术加持,就可以将其他类型IP打造成生动鲜活的科普读本。如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近些年取得了巨大进展,市面上也有相关科普图书,但这些图书内容都相对传统,也没有出现为市场广泛接受的科普图书产品,对其IP的打造也处于空白状态。未来,科普IP图书将是一个大方向,众多优秀IP在利用图书这一方式打开的过程中,将真正考验出版人的匠心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推出一批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读物。针对我国科普图书的出版现状,有必要对当前的科普图书选题做进一步优化”。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当下,出版机构应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优化科普图书选题,助力科普图书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科院首部科学传播报告:2020年出版科普图书9853.6万册[EB/OL].(2021-12-21)[2022-05-07].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12-21/9635086.shtml.
[2]科普市场有多热?开卷数据为你解答[EB/OL].(2021-12-27)[2022-05-10]. http://news.sohu.com/a/512114835_121124778.
[3]码洋比重连续五年持续上升|科普图书走俏的
背后 [EB/OL].(2021-12-30)[2022-05-10].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25698575295089251&wfr=spider&for=pc.
[4]杜芃诺. 高质量科普图书的出版目标与实践:以《这里是中国》为例[J]. 出版广角,2022(4):73-76.
[5]傅大伟. 少儿科普市场的20年变化和新发展面向[N]. 中华读书报,2021-11-03.
[6]陈文波. 从“海错图”看IP的图书“打开”方式[EB/OL].(2021-12-21)[2022-05-10].https://m.gmw.cn/baijia/2020-12/21/3447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