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融入小学生生活的策略探究

2022-06-11 16:55:17陈正林
中国新通信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互联网

摘要: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维与理念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了新的认知,不再拘泥于孩子的智育,更加注重孩子的德育,讲求全面发展;不再拘泥于校园教育,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的融合。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出“互联网+”这一新概念,在此环境下,学校与家庭应立足于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式,寻求更多的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中,使其思想素质可以得到培养与提升,帮助孩子树立健全的人格,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的教育背景进行剖析,对当前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存在的痛点进行分析,并寻求更多的解决策略,以期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教育;小学生活

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理念及工具逐渐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工具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为了更好的改善小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果,学校与家庭应当结合当前的教育背景及时做出调整,为孩子的德育尽一己之力。

一、“互联网+”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战略逐渐提上日程,对传统的各行各业发展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简单的融合,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以教育行业为例,将互联网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教学资源、人才及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改善,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网络之间的联系。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此阶段的孩子对于周围的环境与人际交往充满了好奇心,犹如一张“白纸”,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其辨别能力相对薄弱,极易受到网络平台、周遭环境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如网络上为了提高信息的传递及浏览量,往往将信息以碎片化、简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大家更加便捷迅速的获取信息,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消耗了小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使其在无形中侵袭与影响学生的思想。

为了充分利于“互联网+”环境的优势,学校与家庭在对小孩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当充分明确孩子的教育主体地位,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改善教育方式与手段,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育,尽可能与学生建立“双向互动”,引导其完成交互式的教学,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

二、小学思政教育痛点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老师与家长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可能性,对当前的教育中存在的痛点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到难点,并作出改善,以期提高孩子的思政教育成果。

(一)教育模式单一

受传统教育模式与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老师们往往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单一地将思政教育内容灌输给小学生,使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氛围相对沉闷,学生难以集中精力,甚至出现部分学生昏昏欲睡,教育成果不理想。即便部分学校引入了“互联网+”的理念与方式,但部分老师不愿走出舒适区,加之其将更多的重心放置在“智育”上,对“德育”重视程度不足,仍旧沿用固有的、单一的教学工具与方式,导致其思政教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对小学生思政知识的储备产生消极影响。

(二)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互通不足

良好的教育模式是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进行,当学生在校园接受知识后回到家庭当中进行再次巩固,这有利于其更好地消化与吸收知识。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校园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或者可有可无的状态存在,更有甚者出现分离的情况。当思政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后,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小学生的管教,不能及时进行课后辅导,进而导致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出现严重失衡,难以落实思政教育的作用,或者给出了与老师偏离的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发生了偏差,难以发挥很好地教育作用,对小学生的成长存在不利的影响。

(三)小学生缺乏兴趣

小学生出于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年纪尚幼、精力旺盛,对周围的人、事、物充满了足够的好奇心。思政内容相对深奥,单纯的知识讲授,极易造成其在课堂中走神、精力分散等,如果教师引导不当,会造成部分学生对思政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严重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师教学计划开展困难,严重影响思政教育成果。

三、“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融入小学生活策略

(一)更新思政教育理念

对于学校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小学生而言,现金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其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完美消化,有助于其顺利地开展学习与生活。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帮助其健康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应当充分重视小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教学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应当改善思政教育理念与模式,积极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优势,倡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解放,充分调动其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如通过多媒体播放思政教育小故事,传递核心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由学生来主导思政课堂。此外,老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当结合班级小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鼓励他们释放天性,发挥想象与创造力,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的顺利展开。

(二)建构“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建构“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有助于切实发挥“互联网+”模式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基础,为思政教育与小学生生活的结合铺设牢固的基石。

1.重视网络发展,建多维交流动态机制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老师应当积极地加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潮,尽可能实现与广大中小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相互融通。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不但能够让思政老师更全面了解网络时代的社会教育发展概况,认识中小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广大中小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课堂气氛,营造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同时,思政老师运用网络平台,搭建家庭教育和校园的良性交流平台,把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规划和畅想上传至网络平台,向全体中小学生及家长加以推广和普及,使家庭教育可以准确了解校园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划,从而促进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进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2.德育先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怎样合理、科学地利用网络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心。首先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端正中小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心态,严防错误思维和言行的产生和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人们在使用网络平台时,不要单纯追求信息传递的效率与范围,也要注意信息传输的质量。

(三)科学规划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学仍要坚定依赖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成长。学校需要学会充分运用网络平台,科学地、合理地规划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并开展多姿多彩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首先,深入校园生活,将互联网教育平台与工具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确保新时代下针对小学生思政工作的常态发展。互联网+时代下,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或多或少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要想使思政教育取得理想成果,还应走进小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网络平台迅速发展的契机,将思想政治内容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其思政素养。

其次,构建平等互通的交流平台,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是以灵活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深入探究传统思政教育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效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家长未能与小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加之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内容相对古板,难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平台的引入帮助老师与家长更好的打破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屏障,通过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逐渐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老师与家长应当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四)完善并利用家校沟通渠道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与小学生生活的完美融合得益于家校教育的良好合作,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真诚、坦率、及时的交流,实现事关小学生思政受教信息的同步与分享。作为“家校”合作的“当事人”,应当充分利各种交流渠道(校园网站、网络通讯工具等)进行沟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基础。

1.校园网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家长与学校之间互通信息往往是通过校刊读物或意见书等纸质形式传递,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与传递误差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通信发达,许多学校通过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站,将相关的教学政策、目标、计划等上传到网站,向家长、学生及相关教育机构公布自己的讯息,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为了进一步巩固思政等教育成果,学校可以上传一些当下契合教学活动的内容,如倡导家校合作促进思政教育时,可以上传思政教育内容及有效合作方式,确保信息的一致性与教学的成果;作为家长也可在网站上进行留言,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学校与老师在收到反馈后,对当前的教育方式进行思考与改进,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2.网络通讯工具

互联网时代,网络通讯工具的出现,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时效性、互动性与便利性,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学校与家长应当学会运用通讯软件(家校通、QQ群、微信等)进行友好的沟通与交流,如对当前学生在校园内学习与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处理结果反馈给家长,家长接收信息后与孩子进行再次沟通,帮助其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家长则可以利用这些通讯软件向老师做出一些必要反馈等。通过网络通讯工具,便捷有效地实现了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的信息资源交互与共享,将思政教育工作更好的融入小学生的校园与家庭生活。

3.家校互访

在原有的教学工作中,家访与校访是常见的沟通交流方式,也是最直接的实现信息传递的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减少了此类沟通交流方式,更多的是借助于网络平台。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利大于弊,可以帮助老师与家长更直观的接收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在寻求变化的同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顺应教育潮流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线下沟通方式,既有助于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又有助于为思政等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互访过程中,还可搭配家校共育活动,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通过定期家访,深入学生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及其家庭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帮助其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老师在进行家访工作时,应当明确以下几项内容:

首先,基于双方的时间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家访前,老师应当与学生家长进行事前沟通与约定,给予其足够的时间与心理准备,避免“突然袭击”造成家长的不适或“扑空”。

其次,明确家访的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然后,教师在进行家访时,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与家长围绕此次家访的目的展开,如对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改善现状,切忌将其变成“告状”行为,引发学生的排斥及家长的尴尬。

最后,教师进行家访应当围绕学生展开,而非窥探其家庭隐私,严禁将学生家庭及父母的相关状况散播至通讯软件或外传。在正式进入家访工作前,需事先郑重明保密原则。对于不方便在住所内进行家访的家庭,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得强制安排家访,可以选择更换交流场地或者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除了家访外,教师、学校也可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访问交流。通过举行家长会、设定校园开放日等形式,带领学生家长走进校园,深入学生学习现场,与学校、老师近距离接触,针对孩子的思想政治学习状况进行交流,直观地了解教师与孩子教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事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小学生的思政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学校与家庭应当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思政教育中,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生的生活中,从现实生活出发,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思政道德知识,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陈正林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西街小学

参  考  文  獻

[1]冯绍丹. 对接家校融合难点,助推孩子健康成长——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融合[J]. 中华少年:教学版, 2013, 000(002):P.47-47.

[2]朱亚飞. 促进家校融合,提升教育合力[J]. 教育界:教师培训, 2018(7):2.

[3]张丽. 浅谈互联网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J]. 软件:电子版, 2018, 000(012):136.

[4]何文华. 浅谈”互联网+”与小学教育的结合[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

[5]姚军. 立足”互联网+”,落实立德树人——浅谈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J]. 学周刊, 2020(11):2.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互联网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37:33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5:57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9:11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