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如何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

2022-06-11 06:22:04谭惠文
百花 2022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新时代

谭惠文

摘 要:古往今来,中国民族音乐一直有着深远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已根植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之中。然而,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尚未有“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精神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联系”“民族音乐在新时代如何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解释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指出当下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音乐;爱国主义精神;创新能力

民族音乐,即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由中国音乐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尽管它在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但自古至今,中国的民族音乐都蕴含着深埋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民族音乐与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音乐一直被视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由于其特性,既能成为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又可以看作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途径。

(一)民族音乐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般来说,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多将民族音乐看作一个提升听众爱国主义情怀的途径。然而,從理论上来看,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能够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

凝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深厚的家国情怀。应当意识到,爱国主义精神并非是非此即彼的是非题。这也意味着,判断民族音乐作品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并不一定需要作品中含有明确的“爱国”主题,许多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用于演奏民族音乐的民族乐器,也能够成为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来源。

1.民族音乐的创作过程是一次爱国主义实践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深厚,音乐理论、音乐著作、演奏演唱、乐律以及乐器制造等方面均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美感闻名于世界,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民族音乐能够使人民群众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而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在民族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作者的灵感都来自亲身经历的爱国主义实践。古往今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激发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音乐比比皆是。如二胡曲《战马奔腾》,陈耀星先生亲身体验骑兵部队的生活,将解放军边防将士挺枪跃马、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融入作品中,即便没有在曲名中明确提及爱国主义情怀,但在创作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解放军将士保卫边疆、坚韧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音符之上。

2.民族乐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特殊符号

用于演奏民族音乐作品的民族乐器,因其各具特色的制作工艺、音色、演奏方式等乐器“性格”,也能作为一个个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悠扬婉转的古琴,象征着中国文人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品格;悲喜兼具的唢呐,既能象征中国农民在备受压迫的旧社会中那一声冲破黑暗的怒吼,也能象征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喜悦……在欣赏民族音乐的演奏过程中,听众体会到的并非只是由作品带来的精神上的洗礼。与此同时,由于民族乐器所具有的“性格”不同,听众也能够在欣赏作品时深刻体会到民族乐器本身所具备的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民族音乐作品直接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乐器所带来的爱国主义熏陶是间接但长久的。

(二)民族音乐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传播途径

民族音乐本身在能够成为挖掘爱国主义精神源头的同时,还是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音乐对于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学校与社会两方面。在学校方面,民族音乐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成为当下构建“大思政课”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社会方面,民族音乐又能够成为宣传爱国主义的有效渠道。

1.民族音乐是构建“大思政”体系的重要手段

在“大思政”体系初步形成的今天,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质量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之一。“大思政”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性、系统性的需要,使得许多非课本的教育形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民族音乐正是能够最直观、最生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音乐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课本思政”的刻板印象,这无疑会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之中。

2.民族音乐是爱国主义历史宣传的有效渠道

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时代特征。而基于这些时代特征所创作出的叙事类民族音乐作品,则成为人民群众了解爱国主义历史的渠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消极抗日后,满怀悲愤的张寒晖先生创作出了《松花江上》,生动地还原了东北军民流亡的历史事实,痛斥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罪行。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一直激发着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改革开放时期,一曲《春天的故事》,诉说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历史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变,歌颂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而在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许多群众也通过聆听民族音乐作品来了解中国历史。

二、当前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中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情况并不乐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也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问题。

(一)“供给侧”出现的问题

所谓民族音乐的“供给侧”,指的是作品的创作过程。而民族音乐“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并非是民族音乐完全抛弃了爱国主义精神,而是民族音乐作品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在创新精神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族音乐与时代精神结合得不紧密;而人才培养方面,则忽视了对民族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

1.过度依赖传统经典,缺乏新时代精神

在谈及民族音乐中“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话题时,能够联想到的民族音乐作品往往是诸如反映抗战时期的《映山红》《黄河大合唱》,抑或是描绘改革开放时期的《为了谁》《走进新时代》等至少二十年前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民族音乐固然对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后所迎来的空前繁盛的新局面时,相比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目前民族音乐作品则略显滞后。

对经典民族音乐作品过度依赖。可以看到,目前晚会上演唱或演奏的多数爱国主义音乐作品仍是传统经典。依赖经典作品诠释爱国主义精神固然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熏陶的良好途径,然而,对其过度依赖则会使欣赏者不可避免地产生审美疲劳,进而阻碍了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在创作方面,尽管目前也有不少音乐家创作出民族音乐作品,但大多缺乏鲜明的时代特征,也难以达到经典作品的高度。

2.对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缺乏重视

目前,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也遇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时代环境中的发展变得迷茫,在大众音乐的冲击下,少数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显得无所适从,如民族音乐传承者越来越少。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当今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音乐爱好时,首先选择的是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洋乐器,却少有家长引导孩子去选择二胡、古琴等民族乐器。有数据统计,中国钢琴琴童多达4000万。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音乐启蒙教育期间,高等音乐人才的培养同样也呈现出“重西洋,轻民族”的趋势。这无疑体现出当下对民族音乐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不足。

(二)需求侧: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审美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于文艺作品的要求也日趋多元化。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民族音乐却没有能够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并且在“快餐文化”的作用下,艺术创作的价值观也受到了扭曲。

1.其他音乐形式的冲击

长期以来,似乎有一个误区,即民族音乐很难与流行文化相融合,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某些流量明星的流行演唱会一票难求,但一些民族音乐演唱演奏会门可罗雀。这一现象并不罕有,而是成为当下民族音乐面临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作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同音乐形式逐渐被民众所接纳,这稀释了民族音乐在整个音乐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在这个音乐形式多元化的时代,民族音乐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2.自媒体时代文化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文化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互动形式极大增加了各类文艺作品的热度,但同时也扭曲了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观:许多时候,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商业因素主导了作品的创作过程,而评判一个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甚至唯一标准则是“流量”。文艺工作者为创作出能够博得流量的作品,有时甚至不惜迎合一些低俗的审美取向。即便是一些具有正能量、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也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仓促创作,草草发布。相比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严格自律、坚韧耐劳的优秀品质,受“快餐文化”影响的新一代民族音乐工作者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显然无法创作出优秀的爱国主义民族音乐作品。

三、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的现实路径

归根结底,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是通过音乐作品来实现的,如前文所述,民族音乐存在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问题,则需要通过这两方面“对症下药”来解决。

(一)紧贴时代主题

如何使民族音乐紧贴时代主题,这将是“民族音乐同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总的来说,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创作出更多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民族音乐作品;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广泛培养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工作者。

1.创作更富时代特征的作品

民族音乐作品缺乏同时代主题的联系,并非是当今没有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热点。相反,中国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如新冠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的牺牲精神、航天工作者攻坚克难的优秀品质等。

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作民族音乐,始终是应当坚持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准则。这就意味着,我们固然需要《紫禁城》这类的史诗级民族音乐巨作来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但也应当注意到,艺术同样也需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贴近人民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这就需要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深入民众,将民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塑造成能够有效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2.着力培养新时代民族音乐人才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机制,但民族音乐日渐式微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对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仍旧不够。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着力点并非仅局限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一些职业学校甚至音乐启蒙的培训机构也应负担起使中国民族音乐复兴的责任。应当构建“全民听民乐、全民爱民乐”的良好艺术氛围,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问题,尽力避免在传承过程中因丢失而造成民族音乐的“断代”现象,保证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人才角度保证民族音乐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爱国主义作品被创作出来。

(二)广泛借鉴成功经验

经典艺术作品之所以会产生长期且难以磨灭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同其他优秀艺术作品相辅相成,产生“1+1>2”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1.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

民族音乐虽然受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小冲击,但我们仍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更好地通过民族音乐来展现爱国主义精神。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的主题曲《追梦赤子心》。一方面,该作品本身就极具正能量;另一方面,借助爱国主义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该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阐释。此类例子在国外也并不罕见:日本动漫《火影忍者》大量使用“尺八”①进行配乐,慷慨激昂的战斗音乐使得“尺八”这一乐器得到了许多火影迷的关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有许多民族音乐工作者也尝试创作富有特色的爱国主义作品,出现了《万疆》等一批优秀爱国主义民族音乐作品。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市场规则的作用下,“唯流量论”似乎成了衡量当下艺术作品质量的“金标准”,但从长期来看,“唯流量论”并不合理。流量带来的热度仅仅是短暂的,而真正具有正能量、鼓舞人心的作品才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因此,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时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不应为博取流量而创作空洞且低俗的作品。此外,艺术工作者应当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时刻秉持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爱国主义民族音乐作品。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从爱国主义精神角度理解,民族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及载体,它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族音乐的创作者、艺术工作者应当把握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堅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精神指引,不断创作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

(沈阳师范大学)

本文系2021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民族器乐演奏中塑造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培养路径研究”成果之一。(指导教师:宁淑云)

参考文献

[1] 彭体春,范明英.习近平关于文艺人民性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2] 李朋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3] 姜宝君.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救赎与专业人才培养[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2).

[4] 吴隽.民族音乐的文化教育功能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27).

[5] 刘艺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以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04).

[6] 余锦秀,余锦龙.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4).

[7] 李海霞.民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民族情感路径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8] 刘婷.民族音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推广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新时代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未来英才(2016年23期)2017-03-01 23:44:05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丝绸之路(2015年8期)2015-08-28 16:14:52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柳树人将军评传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
桂海论丛(2014年2期)2014-04-22 0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