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浦
雕刻艺术是大众生活审美、精神艺术的生动呈现。木雕艺术通过选择质朴的雕刻材质,加入创作者的思考与领悟,融合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传递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塑造了独有的文化符号,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我国的工艺美术品种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风格。木雕是我国众多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成熟于秦汉,至唐宋趋于完美。[1]历经千年的传承,木雕艺术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极高工艺水准的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木雕艺术不仅有淳朴、富有生命力的雕刻材质,同时兼具实用、审美、收藏等多种社会功能。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联着制度、礼仪习俗、生活方式、审美理想,是中华文明的物质与精神载体。历朝历代的木雕手工艺人为中华文明史书写了灿烂的篇章。[2]可以说,木雕既是物质生产,又是精神生产;既是经济,又是文化。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同一条文明的巨流,绵延数千年不止,始终以美的形式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跃》 姚家浦/作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木、尚木的民族。中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木材资源丰富,为木材的广泛利用创造了条件。我国很早就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记载。在古代,人们钻木取火,凿木为舟,刻木记事,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木制品。木,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发展为艺术品,不断升华。从木建筑、木家具,到各种木制用品,或宏伟壮阔,或简练淳朴,或巧夺天工,或玲珑雅致……木与人类发展如影随形。
君子务木,木立而道生。“盛木为怀”,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一种情结。阴阳五行之中,“木”为始,是生命之源。木主春天,天地万物随之生发、变化,循环不休,代表着生生不息。中国人不仅用木、爱木,随着对木材认识的加深,人们还赋予了它越来越多的感情色彩和深厚的文化意味。人们对于木的喜爱,与木材特殊的性质有关。木材不仅记录了时间的流转,它的纹路、色泽、气味等性质也体现了生命的亲和力。木之美感,得自天然。木给予人的感受是温暖、质朴和独特的,斑斓的纹理、柔和的触感、清香的气味,都能安抚人的心绪。古人追求心与万物融合,用心感知事物的本性。而天然去矫饰的木制品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出优美的纹理和自然的光泽,自然更容易达到与心交融。因此,优秀的木雕创作者往往特别注意因材施雕,慧眼识木,精心揣摩木材的形、色、质、纹的特性,保留天然动势,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效果。
雕刻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物化形式,是人类的精神产物,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木材除了表象的自然感与层次感外,还蕴含着古拙与质朴。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对木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并表现出不一样的崇拜形式。古往今来,传统士大夫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木,沐风露,参云雨,经霜雪,于自然中强韧成长,其古朴遒劲的躯干凝集着质朴、内敛、坚韧的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相吻合,因而受到古人的推崇。这些不同的象征意义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紧密联系。木雕师借助工巧来强化木材的天然美,将人工装饰与木的天然美感相互补充,进而丰富木制品的美感。
《考工记》中所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说的是一件好作品的诞生需要环境条件、材料本身、精湛技术的完美结合。木材纹理细腻、色泽高雅、气味独特、温凉适宜、环保耐用。工匠们将艺术的情感灌注于材料本身,尽情发挥其奇思妙想,创造出理想的艺术作品。源远流长的木文化,气势恢宏的木建筑,工艺精湛的木家具,玲珑剔透的木雕品,一代代艺人对木材的打磨加工和精雕细刻,记录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与历史。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木制品,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文艺之根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凡是在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民族文化的滋养,蕴含着积淀已久的文化意识、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流露出独特的民族哲学思想和审美旨趣。
每个人都处在社会之中,对于时代都有着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对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艺术精神的个人把握。当木雕创作者把这种感受以木雕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在创作中融入了时代艺术的进程,这就是创新的本质。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当代木雕创作者更应该勇于担当,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木雕文化的世界传播,为正能量的发扬光大贡献智慧。
“盛世出天工”,中国当代木雕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讴歌时代,以新时代赋予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手法表现生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新是由内及外的,外在体现在题材、内容、工艺、手法等方面,内在则体现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木雕艺术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由传统的手工雕刻向半机械化迈进。有的木雕工艺产品和家具制作已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高科技开始全面地介入了木雕创作。对木雕艺术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有了很多先进的木雕工具,要追求比例、对称性之类的完美已经很容易,电脑数控可以轻易做到,而且比人工更精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
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新与旧、传统与创新、科学与艺术碰撞与交融的变革时期。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使命一个是传承,一个是开拓。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木雕艺术的出路。如何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创新,将现代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既存在观念和认识的问题,也有待于探索和实践。当代木雕艺术既需要符合时代审美的需求,又要具有多元化的艺术审美。
手工技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贵记忆,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显著标识,也是人民群众非凡创造力的重要结晶。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木雕艺术家在作品内涵上进行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比如传统木雕表现形式的概括提炼,用料的原则以及雕琢的方法技巧等,还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进入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境界。我们在继承中国木雕艺术传统表达的同时,要将西方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等有机地融合到木雕创作中来,大胆地将生活灵感运用在木雕创作中,为传统木雕注入现代元素,使其既有现代审美意趣,又不乏东方古典韵味。木雕创作者需要立足多元文化形态,注重自身精神世界的丰满,积极探寻木雕艺术的新传播形态,拓宽木雕艺术的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