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振中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常伴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损坏,骨折后腕部疼痛肿胀较重且消退缓慢,手、腕部活动受限,临床提倡早期行手术治疗以恢复关节功能[1-2]。传统的治疗方案如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石膏固定,对于简单及无移位骨折疗效较好,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单纯小夹板和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解剖复位,易导致后期桡尺关节、桡腕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手术治疗是桡骨远端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即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使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但损伤部位的充血、水肿加上手术内固定造成的创伤,易引发损处疼痛、肿胀,不利于骨折的愈合,进而导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延长,影响病人工作和生活[3-4]。因此,寻求可行有效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缓解病人疼痛及肿胀等症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案具有角稳定技术的特点,能有效降低术后关节面高度丢失及骨折再次移位的发生率,对骨质破坏小,已逐渐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有助于提高骨折病人生活质量[5-6]。近年,随着三维打印(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应用,使得个体化、精准化术前设计在骨折治疗中成为可能,也为更好地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了方向,有助于提高骨折治疗效果[7-8]。本研究通过对桡骨远端骨折病人行3D打印技术结合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探讨该治疗方案对桡骨远端骨折病人临床疗效、肢体肿胀程度、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adi‐usunion scoring system,RUSS)评分及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的影响,旨在探讨3D打印技术在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现就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武汉市普仁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60例。联合组AO分型:①A型(关节外骨折)14例,其中A1型(孤立的尺骨远端骨折)3例,A2型(桡骨远端骨折,无粉碎、嵌插)6例,A3型(桡骨远端骨折、粉碎、嵌插)5例;②B型(即简单或部分关节内骨折)31例,其中B1型(桡骨远端矢状面骨折)10例,B2型(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背侧Barton骨折)12例,B3型(桡骨远端掌侧缘骨折,掌侧Barton骨折)9例;③C型(复杂关节内骨折)15例,C1型(关节内简单骨折,2块,无干骺端粉碎)6例,C2(关节内简单骨折,2块,合并干骺端粉碎)4例,C3(粉碎的关节内骨折)5例。单一组AO分型:①A型15例,其中A1型7例,A2型4例,A3型4例;②B型29例,其中B1型12例,B2型10,B3型7例;③C型16例,C1型6例,C2型5例,C3型5例。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纳入标准:①依据《骨与关节损伤》[9]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②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③全身状况良好,可耐受手术;④病人及其近亲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周围软组织损伤、神经损伤、皮肤破溃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恶性肿瘤者;④精神障碍者。
1.2手术方法
1.2.1单一组 单一组行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病人采取臂丛麻醉,止血带止血。经掌侧入路,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桡动脉间进入,充分暴露骨折端及桡腕关节面,尽可能恢复桡骨长度、远端关节面、掌倾角及尺偏角,对于有明显骨缺损的并行异体植骨处理,撬拔复位骨折端,克氏针固定较大骨块,透视调整骨折复位良好后置入合适的T型钢板于骨折端掌侧,再次透视钢板位置良好,放置引流,逐层间断缝合术口。术后常规抗菌消炎、止血消肿,术后当天复查X线片,术后第1周、2周、3周、4周复查,完善X线片等相关检查,术后第4周进行疗效评价。
1.2.2联合组 联合组行3D打印技术辅助切开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术前对联合组病人进行伤侧、健侧桡骨远端及腕关节的CT扫描及数字三维重建,应用计算机辅助镜面成像技术,对健侧桡骨远端进行镜像处理,根据扫描数据预制1∶1实体模型,术前直观了解病人骨折形态、移位、骨缺损等情况,进行手术复位、撬拨方式模拟。模拟复位后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术后常规抗菌消炎、止血消肿,术后当天复查X线片,术后第1周、2周、3周、4周复查X线片,术后第4周进行疗效评价。
1.3观察指标术后第4周观察两组病人肢体肿胀程度,测量手术侧腕关节最肿胀部位周径,及对侧肢体同一部位周径。肿胀程度=[(患肢周径−健肢周径)/健肢周径]×100%。
1.4评分标准
1.4.1NPRS评分 术后第4周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10]评测两组病人疼痛强度,数字范围为0~10(0为“无痛”;10为“最痛”),分值越高则表明病人疼痛程度越高。
1.4.2RUSS评分 采用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11]于术后第1周、2周、3周、4周复查两组病人腕关节正侧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确定骨折愈合时间,分值越低则表示病人愈合情况越好。
1.4.3Cooney评分 采用腕关节评分法Cooney[12]分别于术前、术后第4周对两组病人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病人腕关节功能越好。
1.5疗效评价标准术后第4周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显效:病人腕关节无明显疼痛感,无被动活动受限,握力正常,主动伸屈活动度减少小于15°;有效:病人腕关节偶有疼痛,被动活动略微受限,握力基本正常,主动伸屈活动度减少范围15°~50°;无效:腕关节持续疼痛,被动活动受限,握力减弱,主动伸屈活动度减少大于50°。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6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两组等级数据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联合组与单一组年龄、性别及AO分型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总体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一组(P<0.001),同时联合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
表2 两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临床疗效比较/例(%)
2.3两组病人术后NPRS评分、肢体肿胀程度比较治疗后,联合组NPRS评分、肢体肿胀程度均低于单一组[(2.51±1.04)分比(3.06±0.84)分,t=3.19,P=0.002;(6.67±2.24)%比(7.62±1.96)%,t=2.47,P=0.015]。
2.4两组病人骨折愈合RUS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骨折愈合RU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骨折愈合RUSS评分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与各个时间点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术后第1周、2周、3周、4周两组RUSS评分均逐渐提高,各时间点联合组RUSS评分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骨折愈合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骨折愈合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比较/(分,±s)
注:①与单一组比较,P<0.05。
组别单一组联合组组间F,P值时间F,P值交互F,P值例数60 60第1周2.84±0.87 3.27±0.92①34.23,<0.001 183.44,<0.001 1.61,0.185第2周3.95±1.04 4.57±1.12①第3周4.81±1.02 5.47±1.26①第4周6.42±1.79 7.58±2.16①
2.5两组病人术前后Cooney评分比较术前,联合组[(11.12±1.62)分]与单一组[(10.87±1.57)分]Coon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392);术后,联合组[(15.56±2.21)分]高于单一组[(13.47±2.06)分](t=5.36,P<0.001),两组Cooney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01)。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发生于桡骨下段2~3 cm处,也是老年病人常见性骨折,若未及时接受治疗,可导致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目前,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即指关节切开内固定,需要根据病人骨折类型、原始移位程度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手术方式,且治疗过程需定期检查骨折部位恢复情况[13]。
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技术日益成熟,该方式更符合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掌侧缘骨面较平坦,便于钢板放置,T型钢板可塑性较强,与桡骨远端匹配较好,能很好地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防止骨折再移位,且通过掌侧入路可以保留皮肤及旋前方肌的完整性,术中损伤小,有利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其效果明显优于背侧入路[14-15]。近年,3D打印技术已逐渐应用于骨折治疗的术前设计,并取得一定成绩,实现了骨科手术的个性化和精细化,有助于提高骨折治疗效果[16-17]。本研究显示,术后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组,两组病人治疗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3D打印技术结合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组。本研究联合组NPRS评分、肢体肿胀程度均显著低于单一组,与许思亮等[18]研究结果相似,表明联合组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病人疼痛及肢体肿胀症状,此结果说明3D打印技术结合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相对更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中,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根据CT扫描数据重建三维模型,并快速成型打印出骨折实物模型,可直观地观察桡骨远端骨折的形态、移位情况,并分辨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以便于制定详尽的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骨折复位方式及复位顺序,并进行术前模拟复位,对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况等作出预估,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预后[19-20]。相关研究表明,3D打印技术应用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术前规划,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满意度,减轻手术损伤,缓解术后疼痛症状[21]。本研究显示,术后联合组、单一组骨折愈合RUSS评分均逐渐提高,但各时间点联合组骨折愈合RUSS评分均显著高于单一组,表明3D打印技术结合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更有助于骨折愈合,优于传统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与罗伟渊等[22]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联合组、单一组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均较术前提高,联合组显著高于单一组,表明3D打印技术结合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方式更有利于病人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也进一步证实3D打印技术在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结合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总体效果较好,骨折复位良好,显著缓解肢体肿胀,使病人腕关节功能得到更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存在样本数量较少的不足,后期应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探讨3D打印技术在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