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娟
(南通市海门区植物保护站,南通 226100)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的草莓种植面积已达1 270 hm2,年产量达3.011×104t左右。蚜虫是草莓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在草莓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1]。蚜虫可刺吸草莓叶柄、新叶、花蕾、果实中的汁液,造成叶片发黄、新叶皱缩、花朵不实、生长不良等,其排泄的蜜露还会产生煤污,降低草莓的商品价值。棉蚜和桃蚜是传播草莓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其传播的病毒病会导致草莓产量和品质的损失往往比直接为害更大[2]。海门区草莓生产上的蚜虫为害高峰期在3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中旬至10月。为确保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安全,2020年笔者在海门区余东镇开展了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效果的田间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在海门区余东镇启勇村春野农场的大棚内进行。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颜(颊)”,2019年9月初移栽,采用高垄两行种植。防治对象为草莓蚜虫。
供试的异色瓢虫卵卡由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研制。试验前期草莓大棚内释放加州新小绥螨防治叶螨、蓟马。异色瓢虫卵卡释放时间为2020年3月13日,雨天。此时为草莓田间蚜虫盛发初期,棚内平均温度为12.8 ℃,相对湿度为67%。
试验设处理:(1)异色瓢虫卵卡处理,将异色瓢虫卵卡悬挂在草莓茎蔓上,按1∶20瓢蚜比例释放;(2)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420 m2,每小区种植草莓2 800株。异色瓢虫卵卡释放后7~10 d内,避免施肥、剪枝、施用农药等农事活动,以免损害瓢虫卵块正常孵化和成活。
每个小区固定调查10株草莓植株,在释放异色瓢虫卵卡前调查蚜虫基数,释放卵卡后10、15、30 d调查残留蚜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防治前平均虫量-防治后平均虫量)÷防治前平均虫量]×100%;校正防效=[(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经田间观察,释放异色瓢虫卵卡第2天,异色瓢虫幼虫陆续孵化而出。由表1可知,在草莓蚜虫盛发初期释放异色瓢虫卵卡后10、15、30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5.26%、51.78%、100.00%。释放异色瓢虫卵卡后30 d,处理区的田间残留蚜虫数为0头,可见异色瓢虫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非常理想。
表1 异色瓢虫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
通过观察空白对照区可知,释放异色瓢虫卵卡后15 d,虫口减退率为1.25%,残留蚜虫数为79头;释放异色瓢虫卵卡后30 d,虫口减退率为86.25%,残留蚜虫数仅为11头。由此可知,空白对照区的蚜虫总数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异色瓢虫以捕食蚜虫为主,还可捕食介壳虫、中国梨木虱等害虫,应用前景广泛[3]。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异色瓢虫卵卡防治草莓蚜虫的效果非常理想。春野农场从3月初至6月草莓采收结束,仅释放1次异色瓢虫卵卡,未使用其他杀虫剂,即可对草莓蚜虫具有理想的防效,说明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蚜虫效果好、有效期长,可真正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是绿色防控的优异选择,对提升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意义重大,可积极运用到草莓实际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