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2022-06-11 00:50陆陈红易红娟孙雪梅谢松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白粉病悬浮剂病斑

陆陈红 易红娟 孙雪梅 谢松华

(南通市通州区植物保护站,南通 226300)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沿江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在沿江地区不仅发生早且重发频率高,严重阻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分蘖数、成穗数和穗粒数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1]。当前,抗耐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并未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化学药剂防治依然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但是,随着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的连年使用,其防治效果有所下降[2-3]。为筛选出能科学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药剂,笔者于2021年4月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街道金北村小麦田进行了多种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比较试验,以期探明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的药效下降情况,并为小麦白粉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与供试作物

供试小麦品种为“镇麦九号”,于2020年11月10日采用机械播种。试验对象为小麦白粉病。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通州正大农药化工有限公司)、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商品名称麦甜,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丙环唑乳油(伴侣药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43%戊唑醇悬浮剂(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及实施

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667 m2用药量):(1)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0 g,(2)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100 mL,(3)25%丙环唑乳油40 mL,(4)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 mL+25%丙环唑乳油40 mL,(5)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5 mL,(6)43%戊唑醇悬浮剂30 mL,(7)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8)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63 m2。各处理除药剂因素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

试验于2021年4月16日第1次用药,间隔7 d进行第2次用药,各处理每667 m2兑水量为50 kg,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机均匀喷雾施药。

1.4 气象资料

第1次施药当天(4月16日)晴,微风;第2次施药当天(4月23日)阴转小雨,微风,施药后5 h下小雨,当日雨量为0.5 mm。整个试验期间平均气温为17.79 ℃,平均相对湿度为73.5%,雨日6天,总降雨量41.3 mm。

1.5 调查项目和方法

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2次施药后7 d、14 d各调查1次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情况,每个小区固定调查20株小麦,每株小麦调查上部3张功能叶片的发病情况,并记录发病等级数。

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1]:1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1%以下;2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1%~5%;3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6%~10%;4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11%~20%;5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21%~40%;6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41%~60%;7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61%~80%;8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81%~100%。

计算公式:病情指数=[∑(病叶数×相应病级数)÷(调查总叶数×8)]×100;病指防效=1-[(对照区施药前病指×处理区施药后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处理区施药前病指)]×100%。

施药后1、3、7、14 d,目测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小麦是否出现黄叶、皱缩、萎蔫等不正常现象,以确定各药剂对小麦是否有药害现象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2次施药后7 d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第2次施药后7 d,处理(3)、处理(1)、处理(4)、处理(2)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效果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90.96%、89.79%、89.15%、89.08%,四个处理间防效相近,无显著性差异;处理(5)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也较好,为79.65%,与以上4个处理的防效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处理(6)和处理(7)的病指防效均低于70%,分别为67.21%和54.57%,与前4个药剂处理的病指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处理(7)与处理(5)的病指防效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

2.2 第2次施药后14 d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由表1还可知,第2次施药后14 d,各药剂处理的病指防效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处理(4)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达92.78%,较7 d前的防效提高了3.63%;其次为处理(3),防效为82.22%,较7 d前的防效略有下降;再次为处理(5),病指防效为76.64%,较7 d前的防效下降了3.01%。以上3个处理间的病指防效差异均不显著。处理(1)和处理(2)对小麦白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64.63%和59.83%,较7 d前的防效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25.16%和29.25%,与处理(4)相比防效差异显著。处理(6)的病指防效为64.60%,与7 d前的防效相近;处理(7)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效仅为41.52%。

表1 各药剂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比较

2.3 各药剂处理对小麦生长安全性的影响

经目测观察,各处理区小麦生长均正常,未出现黄叶、皱缩、萎蔫等不正常现象,亦未有药害现象发生,说明供试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对小麦生长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配方在试验剂量下均未见有药害现象发生,小麦生长正常。其中,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麦甜+伴侣)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优异,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在白粉病重发年份可作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首选药剂;25%丙环唑乳油和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作为小麦白粉病防治轮换药剂进行选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对白粉病防治的速效性较好,但是持效性一般;43%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效果一般,在白粉病偏重发生年份建议与其他药剂复配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在白粉病中等偏重发生年份,建议加大用药量,以提高防治效果,但具体使用剂量还需进一步试验明确。

2021年小麦白粉病发生早且重,病情上升速度较快,本试验施药时白粉病已普遍发生,对于以保护性为主的杀菌剂,其防治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若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选择在白粉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是否会有所提高、持效性是否能延长,有待试验进一步明确。

猜你喜欢
白粉病悬浮剂病斑
含壳聚糖氨基酸肥料与悬浮剂混合使用下悬浮率的研究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甜瓜白粉病抗性基因遗传及候选基因定位
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问药效试验
变叶木新病害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Ophiognomonia castaneae协同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致病作用的研究
轻松治愈花斑癣
轻松治癒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