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治理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证检验

2022-06-11 02:44:42李胜会戎芳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韧性产业链知识产权

李胜会, 戎芳毅

一、引 言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向产业链韧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增强与提升提出更高要求,并为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形成指明方向。虽然我国产业链已逐渐形成自身独特优势,拥有面向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但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譬如我国产业链面临着低端锁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加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抑制产业链形成国际竞争力和掌控力。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实现产业链在品牌、技术、关键资源和市场优势等领域形成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对提升产业链价值水平、拉动经济发展以及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产权治理以产权政策的实施为依托,其中知识产权政策是保障知识产权安全、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从城市层面来看,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知识产权制度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创新实践,是研究区域产业链韧性的重要切入口。现有文献关于知识产权的研究主要包含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对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以及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和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鲜有文献研究知识产权与产业链韧性的关系,且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影响的研究尚具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那么,作为知识产权治理工具的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否提升产业链韧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由于该政策对产业链韧性影响的随机性较强,则对其政策效应的评估是对现有研究的一次创新尝试,不仅能准确把握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与产业链韧性的内在关联,还能为城市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提供经验证据,为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提供经验启示。

基于此,本文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知识产权安排影响产业链韧性的一项准自然试验,选取中国地级市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包括:(1)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为例,搭建了知识产权与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渠道,丰富了产业链韧性的研究,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提供新思路。(2)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从政策维度测度知识产权的积极作用,阐释知识产权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特殊意义。(3)辨析城市区域与规模两个客观要素,比较分析政策实施的异质性,丰富了研究结果。

二、政策适用性与研究假设

(一)政策适用性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是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创造城市新发展路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城市(城区)评定办法》,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评选出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4年修订并制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城区)评定和管理办法》,并陆续评选出六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截至2021年,共有64个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相关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深化并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以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和服务管理来提升知识产权治理效能,以加强创新投入、金融保障、法律保护和考评规范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并从专项资金、授权推广、维权保护等多方面支持创新强企的发展。

纵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发展和推广历程可以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由点及面地渐进式推广。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是一次兼顾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有益尝试,其实施的两个途径是中央授权与地方自主申报。示范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政策推广与落实树立标杆。另外,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评选在由点及面渐次展开的过程中并非只选定经济发达地区,还兼顾欠发达省份的地级市,并为地方城市建设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主权。(2)政策制定与区域禀赋相匹配,且政策目标逐渐深化。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在不断完善自身政策体系的过程中,结合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定位,不仅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还依据知识产权评定办法的要求,形成政策与资源的合力,大力发展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知识产权特色主题项目,不断优化政府引领、企业配合、技术支持的创新氛围。从政策目标的设计来看,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目标由最初的提高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等,逐渐深化并形成以知识产权治理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为主导的工作目标。不仅要求完善配套政策,还要求落实配套资金,给城市知识产权建设目标的高质量实现提供保障。

综上,结合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获批进程与城市分布可知,该政策的实施具有自然试验中随机设立实验组的特征。并且该政策的实施不仅仅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还能促进城市和企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为知识与产业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评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推广提供借鉴。

(二)研究假设

明晰产业链韧性的内涵是构建科学假设的首要前提。演进韧性沿用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强调系统是在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过程中演进为更高水平的适应状态的动态系统。适应性韧性理论认为系统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发现新路径,并以较高水平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来抵御外部冲击或长期压力并实现自我提升。基于演化经济学和适应性韧性理论,产业链韧性可以理解为产业链在急性冲击和长期压力下,以知识创新和技术提升为核心动力不断提高产业链的机动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发现新路径并实现持续增长的能力。基于Martin对韧性特征的描述,本文认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表现为两个方面:(1)应对外来冲击和环境扰动的适应能力与维稳能力,表现为抵御能力、整合能力和恢复能力的提升;(2)发现新路径并实现动态演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能力,表现为创新能力的提升。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以知识多样化和政府科技支持为中介渠道(见图1),首先,以产权制度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来映射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其次,从政策目标和政策落实两个角度,分别论证机制效应。其中,在政策目标中,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选取弥合知识势差、增强合作密度以及满足市场需求三个角度来阐述该机制的知识效应;在政策落实中,从资源配置和资金保障两个角度来阐释该机制的政策效应。具体研究假设如下:

知识产权制度类属于产权制度,具备产权制度的基本属性,其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阐释:第一,在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中,制度创新是推动系统演化的核心动力,而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能够有效推动系统演化,这与产业链韧性的内涵与外延相吻合,能够有效推动产业链韧性系统的演化。第二,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产权安排是调控资源配置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将经济外部性内在化的有效手段,为新产业、新市场的开拓以及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提供保障,从而提升产业链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尤其是针对技术和数据要素的产权确立,将更具针对性地实现科技资源的协调配置,保障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使得产业链更有可能发现新的增长路径,维持其演化特征。进一步地,产权的制度设计将放大生产要素在生产力上的作用效果,不断巩固产业链发展,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第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权具有资本属性和商品属性,即产权既能够为所有者带来价值提升,还具备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从而推动供应链模式升级,这是强化产业链的有效手段。综上,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一项涵盖产权治理目标的制度创新,在发挥产权制度优势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亦将提升产业链韧性。

图1 影响机制

据此,提出假设H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

从政策目标来看,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直接目标是推动区域知识创新,最终目标是发挥知识创新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知识创新来源于知识多样化,且知识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产业发展新路径的原动力,这有助于实现产业链“强链”“整链”发展,进而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具体表现在:(1)从知识多样化的供给端来看,首先,知识多样化可以弥合差异产业之间的知识势差。不同的产业可以接收跨越组织边界和知识边界的知识资源,并将多种知识深度转化、整合,弥补了局域性知识势差的同时保障了持续性创新优势,形成以知识动态整合促进产业创新的长效机制。同时,知识创新将激发产业多样化的形成,促进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延伸。其次,知识多样化可以增强企业间的合作密度,从而提高产业链中企业联结强度,有效防止产业链“断链”。产学研创新模式为知识整合和创新提供多元载体,并有效提升主体合作密度和创新效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异质性知识在共享平台中产生新联系和新组合,在提升知识多样化水平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空间联系并不断巩固企业合作,进而加速知识在企业维度的流转,这将更有助于创造新知识,以便打破当前技术轨道并形成突破性创新。(2)从知识多样化的需求端来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不断要求企业提高市场识别度并加速研发细分产品,倒逼其对客户知识与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其与客户的关系承诺并加速知识和技术更新,促使企业生产出满足市场偏好的细分产品并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水平。客户需求导向增强产业的市场黏性,不断巩固产业链韧性。总之,知识多样化通过弥合知识势差、增强合作密度和满足市场需求来提升产业链韧性。

据此,提出假设H2: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提高知识多样化来提升产业链韧性。

从政策落实来看,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科技支持的辅助,地方政府采取财政配套、贷款贴息、直接奖励和项目补助等方式激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不仅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更为新产业、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保障,进而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具体表现在:首先,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建设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手段提升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伴随着完善的政策体系的构筑,这有利于促进以市场逐利为导向的创新资源的集聚,不仅能协调区域创新资源布局并营造多元化的创新氛围,还能形成鲶鱼效应,刺激城市内部创新水平的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多样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补充和完善。其次,政府财政支持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手段。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落实引发政府因势利导地将资金向科技创新、企业贷款等领域倾斜,财政货币支出的增多纾解了企业自主研发高投入的心理障碍,促使企业以更低的创新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同时也更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开展长周期的基础性研发,这将激发创新潜能并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对于产业链完善具有积极作用。总之,政府科技支持,在提升城市创新水平的同时能拉动产业链韧性的提升。

据此,提出假设H3: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提高政府科技支持来提升产业链韧性。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加入虚拟变量DID来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设计如下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效应。模型设置如下:

=+++++

(1)

式(1)中,下标、分别表示城市和时间,指代城市层面,表示产业链韧性的指标;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其系数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参数,即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这一外生制度安排能够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则其符号应显著为正;代表本文的控制变量组;为地区固定效应,为时间固定效应,为随机扰动项。

在机制检验中,可以判别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否借助知识多样性和政府政策支持来显著影响产业链韧性。因此根据中介效应的方法,加入虚拟变量,设计如下的中介效应模型:

=+++++

(2)

=++++++

(3)

研究所选定的中介变量():首先,根据模型(1)估计总效应;接着,依次将中介变量放入模型(2),检验中介效应模型中的是否显著符合预期结果,如若该系数显著且符合预期结果,则对模型(3)进行检验,若显著,则说明存在中介效应,若不显著,则需进行Sobel检验,若该检验结果显著,则说明存在中介效应。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从系统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多数学者认为系统多样性具有分散风险、抵御冲击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不仅有助于提升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还将促进系统功能的完善并提升系统效益。产业多样化通过促进系统的功能互补、资源互补等方式实现风险规避和风险吸收,并不断促进劳动、资源、技术及信息的共享,以便使系统长期处于争优争新的状态,最终以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抓手实现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因此,可将产业多样化和创新能力视为产业链韧性的具体表征。

本文选择产业多样化指标和城市创新能力指标来指代产业链韧性。首先,多样化的测度选用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见式(4)]来度量,HHI常用来测度产业集中度,HHI越大表明产业多样化越小,抵御冲击以及恢复和整合能力越弱,反之亦然。因此,本文将产业多样化水平()定义为式(5):

(4)

(5)

如式(5)所示,表示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采用该计算方法更能体现产业多样化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从而更有助于体现产业链韧性增强带来的经济正效应,即产业多样化越大则产业链韧性越强,越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并借鉴丁建军等的方法,本文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得到第1、2、3产业产值的数据,即表明=1、2、3;=3。

其次,城市创新能力()采用城市发明专利授权数来衡量。发明专利是技术创新能力累积的重要体现,发明专利授权数越多表明城市创新能力越强,则产业链发现新路径的能力越强,即具有较强的产业链韧性。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虚拟变量。由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获批时间不同,因此为保持实验组的动态调整状态,本文将处于实验组中的城市在批复之前的设置为0,批复当年及批复后的设置为1;在时间跨度内没有被批复的城市的统一设置为0,即本文的对照组。

3.控制变量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所体现的人口集聚水平会影响就业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从而影响产业多样性和城市创新水平,本文采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的对数来衡量。(2)城市创新氛围()。城市创新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创新水平,较好的城市创新氛围将提高产业多样化程度,本文采用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的对数来衡量。(3)科技服务化水平()。较高的科技服务化水平将有效推动区域创新,本文采用城市第三产业科技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总数的比值来捕捉这一变量。(4)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同时也能吸纳更多的科技人才入驻,为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本文采用市辖区人口数占城市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衡量。(5)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通过影响供给侧的资本投入来影响产业多样化和城市创新水平,采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

4.中介变量

本文采用知识多样化()以及政府科技支持()来表示中介变量。采用城市专利申请数(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来衡量知识多样化水平,采用申请数而非授权数、新产品产值或商标注册数是因为专利申请数更能体现知识的活跃程度和创造性,更能显示出知识的累积与知识多样化的内在特征。同时,由于政府科技支持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基本手段,因此采用科学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来测度政府的科技支持水平。主要变量名称及其计算方法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三)样本及数据

本文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产权治理的一项准自然试验,以数据可得性、城市区划一致性以及政策时滞性作为筛选依据对样本进行清洗和筛查。首先,在时间序列的选择上,考虑到地区年度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城市区划的统一性,本文选取2003—2016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其次,在截面样本选择上,由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采用批复的方式在城市层面由点及面地进行渐进式推广,因此本文选取数据可得的280个地级市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最后,考虑到政策发生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本研究未将2016年国家公布的第四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纳入研究范围,而将考察重点放在前三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见表2)。由此得到280个地级市城市研究样本,并最终获得3 920个平衡面板数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

表2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所在城市分布情况

表3 描述性统计

除了创新能力变量和知识多样化变量外,本文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7)和EPS数据库,部分缺失的数据通过查找对应年份的城市统计年鉴进行填补。知识多样化变量数据来源于CNRDS(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平行趋势检验

保证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政策实施前具备可比性是实证分析的重要前提,因此本文采用平行趋势检验的方式来检验该模型的适用性。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是多时点双重差分的方法,因此借用学者常用的拓展政策实施前后期限的方式,分别设置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前6年和后6年的时间窗口期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该政策实施前6期、前4期以及前3期均不显著,即表明在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批示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发展趋势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证明本文的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满足平行趋势的要求。

表4 平行性检验

(二)基准分析

依据基准回归方程(1)来检验H1,采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分析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基准回归结果

(续上表)

在表5中,列(1)、列(3)表示未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列(2)、列(4)表示加入控制变量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系数均显著为正,即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都会显著正向影响产业多样化和城市创新能力,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设立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且加入控制变量后的结果更加稳健。对于产业多样化来说,金融发展水平能够显著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这符合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的预期,但人口密度对产业多样化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这支持了“资源诅咒”假说,其他控制变量对产业多样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于科技服务化水平显著负向影响创新能力这一结果,本文进一步引入该指标的二次项,发现其系数显著为负(实证结果备索),表明科技服务水平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形”结构,且现阶段表现为冗杂的科技服务人员增加了创新交易成本,并负向影响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显著,支持了H1假设。

(三)机制检验

在基准回归结果中已经验证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于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具有总效应,基于此,可依据中介回归模型(2)和(3)来逐一检验假设H2和H3所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表6和表7分别展示了变量知识多样化()和政策支持()的中介机制回归结果。

表6 知识多样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表6为知识多样化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列(1)展示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结果来看,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知识多样化的发展。列(2)和列(3)将直接效应模型的知识多样化()纳入基准回归,可以发现知识多样化这一中介变量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即存在知识多样化中介效应。从的系数来看,该中介效应显著促进了产业多样化发展,但削弱了政策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表明该中介效应具有冲抵部分政策效果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依然可认为知识多样化是有效的中介变量,且该政策的实施通过城市知识多样化这一渠道提升了产业链韧性。该结果证实了假设H2。

表7 政策支持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表7为政府科技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列(1)展示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结果来看,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能够提高政府的科技投入。列(2)和列(3)将直接效应模型的政策支持()纳入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其系数均小于未加入中介变量时的基准回归中相应的系数;政府科技支持这一中介变量的估计系数仅在城市创新能力的回归中显著为正,对产业多样化的回归并不显著。因此,对产业多样化的回归进行Sobel检验,Sobel检验结果并未通过,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科技投入,且对于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对产业多样化的提升不存在显著中介效应。综上所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政府科技投入仅能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不能显著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即虽然政府科技投入仅能显著促使产业链发现新路径,但从整体来看,依然可认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够通过政府科技支持来提升产业链韧性,该结果证实了假设H3。

上述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中介变量作用效果存在结构性差异。首先,知识多样化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效渠道,体现了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的政策目标,该政策的设立激发知识创造活力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知识流。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核心主体,可以对创新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吸收,将新知识转化为新技术和新产能,不仅通过产业多样化分散冲击风险并提高抵御能力,实现产业链的“强链”“长链”,还有助于锻造产业链的核心竞争优势,加速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其次,政府科技支持的作用效果具有局限性,虽然通过提高科技投入可以有效提升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并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对产业多样化的提升没有显著作用,这表明产业发展单靠政府力量难以获得长效发展,产业发展仍应落置于市场机制中,依靠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来实现产业长足稳定的发展。同时也表明政产学研发展模式还未真正建立,不断提高政府扶持之手的作用效果,才能实现政产学研模式的高效运行,进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四)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如下四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反事实检验。将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时间提前1期、2期和3期分别进行回归。(2)PSM-DID。引入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对原样本进行估计。(3)替换被解释变量。将产业多样化指标替换为产业增长率指标,产业增长率稳定提升表明城市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则表明产业链韧性较强;将城市创新能力指标替换为复旦大学寇宗来教授等构建的城市创新指数,城市创新指数较大表明城市具有较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质量,促进企业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实现“强链”“固链”。(4)工具变量。将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重新进行估计。以上四种检验结果均显示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结论具有稳健性。

五、进一步分析

(一)城市区域异质性分析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与比较优势存在天然差异,地区之间的资源差异可能导致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因此,本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大经济带)和地理位置两种区域划分标准,将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北部和南部,对基准回归模型(1)逐一进行回归,以便于观察不同区域下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效应差异。

表8 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

表8报告了城市区域异质性的分析结果,如结果所示,对于产业多样化而言,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而其他地区政策实施对产业多样化的影响还不够明显,进一步说明产业多样化发展与区域资源禀赋之间存在较大关联,东部与南部拥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定程度政策倾斜,并较早占据历史发展优势,该地区政策实施效果更为显著,同时也说明东部和南部地区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于产业链韧性的抵御、恢复和整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对于城市创新能力而言,估计系数除西部地区外均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够广泛地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无法有效作用于西部地区,即该政策的实施对于产业链韧性提升中的发现新路径并实现产业链动态演进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不平衡性。且从的系数大小来看,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东部、中部的促进作用呈上升趋势,对该系数求取导数后再减1的结果也同样存在此种现象,表明该政策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存在“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即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累积促进作用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综上所述,政策实施对产业多样化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即政策实施对产业链韧性提升作用存在空间差异。

(二)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

城市规模大小既反映城市人口体量的大小,又反映城市经济体量的大小。为考察城市人口体量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效用的影响,本文参考国务院2014年公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的划分标准,将城区人口以50万和100万为界划分为小、中、大三个类别。为考察经济体量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效用的影响,本文按照城市人均GDP的大小将样本均等分为三个子样本,并从大到小命名为大、中、小城市。

表9 城市规模异质性检验结果

表9报告了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的结果,其中小城市样本因不存在实验组而出现结果遗漏。可以发现,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对于人口体量中等及以上的地区来说,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地区产业多样化发展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即该政策的实施对于人口较多地区的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影响不存在较大差异。从城市经济规模来看,估计系数部分显著,且符号并不统一,其中大城市的政策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对产业多样化的影响却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发达地区政策实施对于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果较为模糊。

此外,经济发达城市中政策实施负向影响产业多样化的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城市知识产权的监督与惩罚力度,这反而增加了某些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且主要依靠专利购买、专利引进等方式进行生产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致使尚且不足以依靠自主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的企业被迫遵循淘汰机制迁出经济发达地区;其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为响应区域节能减排和区域产业布局平衡发展的号召,且为获取价格较低的人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将其产业陆续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出现产业发展的扩散效应,致使本地区的产业多样化程度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规模大城市与经济规模大城市对产业多样化的系数符号相反,该结果的形成可以从人均GDP与产业多样化呈“倒U形”曲线关系来解释。当控制经济规模时,人口规模正向影响产业多样化,且该正效应随人口规模的增大而降低,这说明人口数量现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端,这与人口规模中等城市的系数大于大城市的实证结果相吻合;当控制人口数量时,经济规模负向影响产业多样化,这表明经济规模现处于倒U形曲线的右端。综上所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的作用在城市人口规模异质性上呈现均质分布状态,在城市经济规模异质性上存在不平衡特征。

六、结论与启示

(一)结 论

产业链韧性提升是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有力引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是知识产权制度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创新实践,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准自然试验。本文基于2003—2016年280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检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并得到如下结论:(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城市产业多样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表明该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城市产业链韧性的提升。验证了产权治理中的知识产权治理,对于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存在积极效应。(2)知识多样化和政府科技支持是该政策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效渠道,但二者的作用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表明知识产权治理不仅需要关注政策制定与知识创新水平的匹配度,还需要协调公共财政支出与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协同度,才能全面实现产业链韧性的提质增效。(3)从城市位置异质性来看,东部和南部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从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异质性来看,人口中等及以上的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整体来看,产权治理对于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如虎添翼”的效果,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具有“前挽后推”的效果。

(二)启 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就产权制度的实践以及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是知识产权制度正向影响产业链发展的有力验证,也是产权制度优化经济发展的典型例证。因此,应坚持开展市场化机制中知识产权的确权工作,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知识产权奖惩力度以及政府官员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以便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推进知识产权制度规范化、常态化发展。(2)优化政产学研发展模式,提高知识创新效率,实现产业链韧性的根本提升。鉴于政府科技支持对于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效果有限,考虑要提升政府治理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通过提高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效率,构建行政协助、高校研发、机构创新、产业实现的“四足鼎立”发展机制,不仅能够实现知识的多样化,还能加速核心技术突破,改善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链韧性。(3)加速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覆盖范围,缓解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实现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均衡发展。鉴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建设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考虑要适时拓展该政策实施的城市,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够享受到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度红利,同时也能实现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与此同时,要做好省际的对口帮扶工作,不仅要提高制度的吸收和落地能力,更要深度挖掘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培养创新意识并发展特色产业,为区域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奠定基础。(4)夯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接纳能力,实现区际产业高质量转移并提高产业发展的均衡性。鉴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的发展会出现扩散效应,考虑应逐渐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这不仅能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还能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从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李胜会,提出研究思路和框架,修改论文;戎芳毅,统计分析数据,撰写论文。

猜你喜欢
韧性产业链知识产权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产业链春之奏鸣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06:58:32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