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专业化还是多元化?这是企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困惑。选择专业化的企业,容易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循环起起伏伏,好的年头挣两亿、差的时候亏两亿。多元化的企业则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陷入“在这个业务赚多少,就会在另一个业务赔多少”的怪圈之中。面对这些让企业家和管理者睡不着觉的难题,如何做出抉择?
“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焦点在于“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
在业务选择上,企业常为专业化还是多元化苦恼: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放对,万一篮子出问题会全军覆没;分放在多个篮子里,安全系数虽高,篮子太多又会增加成本。
过去几十年我一直管理工厂和产业集团,我的身上有专业化基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认为做企业首先要有专业化能力,这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著名的帕卡德定律指出,一家企业面临的机遇太多、选择太多,反倒有可能会衰败。许多企业的失败并不是不创新,而是战线拉得过长,导致顾此失彼,找不到重点和关键。
做企业必须引以为戒。业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切忌“狗熊掰棒子”。一定要突出企业的核心专长和竞争力,对已有产品精耕细作,不断完善和创新。不停更换产品和盲目新增业务并不可取。
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还是要走专业化道路,抵挡住非专业化机遇的诱惑。
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有本书叫《隐形冠军》。欧洲债务危机时,有着强大制造业的德国一枝独秀,成功度过危机。奇迹的根源是什么?德国制造的背后是什么?赫尔曼认为,德国制造崛起的秘密就在于隐形冠军企业。他研究了全球2734家隐形冠军,其中德国1307家,接近一半。
什么是隐形冠军?赫尔曼给出了三个标准:市场份额排名全球前三、销售额低于50亿欧元、没有很高的知名度。
依托专业化的技术和国际化的市场,隐形冠军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窄而深而不是浅而宽的领域做到极致。比如,德国一家做铅笔的公司,供应了世界上80%的铅笔;一家做拴狗链的公司,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
从隐形冠军来看,这类专业化企业展示的“小而美”的生存优势耐人寻味。
企业该如何培育“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从我的实际经验来看,有几个要素很重要:
文化。文化的重塑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基础。“小而美”的隐形冠军崇尚工匠精神,包括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这些企业成功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把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事情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
环境。“小而美”的隐形冠军的成长需要沃土,有宽松的环境、适宜的机制,才能激发活力和创造性。
管理。中小企业要做专业务,拓展国际市场;大企业要瘦身健体,突出主业、分摊业务,形成若干个小而美的业务。
选人。需要专业的人才与团队,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必须是心无旁骛、兢兢业业,对事业专注、对工作尽心的痴迷者。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坚持专业化并不等于产品单一化。在做好现有主产品的同时,可以按照“有限相关多元”战略,在产业链上做适当延伸,精耕主业内的细分领域,建立风险对冲机制。这就如同“同心圆”的概念,在确保核心业务的基础上,稳步扩展同心圆的面积。
1997年,北新建材上市前曾有一段时间,石膏板卖得非常好,成了工厂的“印钞机”。但好景不长,一些外资企业看到中国石膏板市场的潜力,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一些小生产线也冒出来抢占市场。
很快竞争就达到白热化。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北新一度想与外企合作。谈了一轮又一轮,由于外企对于合资提出了很多苛刻条件,如要求控股等,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合资谈判破裂,加剧了外企与北新打价格战。石膏板价格从高处下跌几乎一半,股民因此担心北新业绩下滑,引发了股价下跌。
那段时间是我和北新的至暗时刻。由于压力过大,我得了视网膜炎,视力严重下降。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西厢记》里的话,“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世道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形势很快迎来了转机:当时外企生产的石膏板质量不够过硬,施工方不喜欢,而北新由于一直倡导“一切服从于市场”,在产品市场上的优势渐渐扩大,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相反,外企的生意则越来越差,有的还撤出了中国市场。
硝烟散尽,我开始思考过去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传统经济时代提倡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思路是不是遇到了问题?如果一味走产品单一化道路,我们可能会重复很多企业走过的,好的年头挣两亿、差的时候亏两亿的老路。
我们果断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以同心圆模式进行产业扩张的战略思路,即“有限相关多元”战略:先做好现有核心业务,再根据企业需要,顺着上下游产业链,有限度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追求多品种、配套化和高附加值,实现业务升级。
“多元”前面为什么要加一个限定词“适度”?看过杂技转盘子表演的人都知道,技艺再高超的杂技演员也只能让一定数量的盘子同时转动,盘子再多就很难控制了。
所以,多元化战略并不是什么都做,要合理地选择投资项目,使业务产生协同或互补效应,实现组合优化。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1.关于业务数量,可以一个为主,两个为辅,总数不超过三个,再多不一定能做好,而且也没有必要;
2.始终坚持不是主业不做、高风险的投机项目不做、不符合战略的重组不做的“三不”原则。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若选择的业务没有密切联系,最终会由于结构不合理而支撑不住,这是很多企业倒下的原因。
得益于新战略的实施,后来在全国石膏板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北新逆势而上,不仅巩固了原有核心业务,高档建筑涂料等众多新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后来我到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任职时,也遵循“有限相关多元”战略,2018年国内新材料业务让中国建材赚了100亿元的利润。
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减少了业务过于单一带来的机会风险,扩大了营业规模,确保了核心竞争力,既承袭历史又关注未来,既坚守传统主业又稳健开发新业务,业务发展成功的概率更高。
当然,在选择多元业务时,有的企业并不强调产业的相关性,甚至刻意回避这一点,比如投资型公司。
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周期性问题,周期来临时无法对冲,这是很多专业化公司遇到的困扰。如在钢铁行业,有的企业涉足金融和房地产业,在全行业亏损时仍有不错的盈利,而只顺着产业链发展的企业就会过得比较艰难。
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度多元化发展,从资本收益、公司战略等角度出发,进入市场潜力大、逆周期或周期性不明显、具有独特资源和经营能力的产业领域,注重业务之间的对冲机制。这样既可以确保企业不会因行业波动而面临颠覆性风险,也可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收益。
无论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都会涉及选择业务的问题。选择新业务是企业发展的大事,也是最难的事。
企业要有选择地做业务,在专业性和风险管控之间反复考量,而不是有业务就做。中国建材这些年在新兴产业领域选了不少新业务,但选择每个业务时都慎之又慎。
在新业务发展方面,我在长期实践之中总结出了很多原则,主要包括“四问”“四要”和“四不做”。
一问自身是否有优势。拟进入的领域是否符合企业战略需要,是否对该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能结合技术、人才、管理、文化等优势,形成足够的驾驭力;
二问市场是否有空间。拟进入的市场是否有足够的容纳度,能否为业务成长提供支撑,如市场太小甚至几近饱和就不宜涉入;
三问商业模式能否复制。商业模式有的容易复制,如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有的则不易复制,如全聚德烤鸭,A师傅和B师傅烤出的鸭肉味道不完全一样。选择能迅速复制的业务,就能更快形成规模;
四问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企业的效益不仅包括从产品中获得的利润,还包括资本市场的市值,要把产品利润在资本市场放大。
一要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点在哪里、风险是否可控可承受,一旦出问题能否进行有效切割和规避,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要专业协同。专业的平台公司要与现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三要收购团队。重组技术就是重组团队,重组团队要重视收购研发中心,有扎实的基础、整齐的人马,再去创新会相对容易些;
四要执着坚守。发展新业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有执着的劲头、坚守的毅力,否则做不成大事。
我的体会是,要想深入了解一家企业以及企业的业务、产品、技术等,没有10年不行;要想做到彻底掌握、运用自如,需要20年;要做到极致,需要30年。
过剩产能项目不做。水泥、玻璃等过剩行业正在减量发展,因此要在品种、质量、产业链上精耕细作,而不是在数量、规模、速度上做文章;
不赚钱的项目不做。一个项目能不能赚钱、盈利点在哪里、盈利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必须事先明确;
不熟悉的项目不做。如果一个项目企业里没人熟悉情况、没人说得清楚、没人能做出清晰的判断,这种项目十有八九会亏损;
有法律风险的项目不做。不注重法律风险的企业,很容易陷入泥潭。
我常想,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是什么。聪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笨人总是重复犯错误。一家好的企业,应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尤其是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要。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