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腕女孩,真的是想自杀吗?

2022-06-11 22:38:49潘红
心理与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华手腕王老师

潘红

班主任王老师神色紧张地来找我,说班上一个女孩小华用刀划手腕,想自杀,想带她来咨询室,我欣然答应。

晚自习,王老师和小华如约而至。

刚一落座,我就发现小华的手腕上布满了许多道伤疤,有新有旧,纵横交错。

我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告诉我好吗?”

小华低着头说:“期中考试没考好,我真笨,我恨自己!”

我不相信地追问:“就这么简单?”

她肯定地点点头。

于是,我又说:“谁都不能保证每次都考好,一次失利了不可怕,总结教训,多下些功夫,下次赶上来就行了,以后千万别干傻事,好吗?”

这位文静的女孩又一次重重点头。

“还有哪些伤心事呢?在家里有吗?”

“在家里,我经常想妈妈。爸爸有时骂我。进入八年级后,成绩一直下滑。没有人懂我的心。”

“所以,你就觉得这个世界不那么美好了,就经常独自流泪,甚至……”

我没再忍心说出“自伤”这样刺耳的字眼,只是真情地安慰了她几句,肯定了她不服输一心上进的愿望,并告诉她,天大的事只要想办法都能解决,有事多向老师、父母和同学请教,又鼓励了几句。

割手腕是为了自杀?

后续经过几次交谈,小华坦言自己并非想自杀。在我的咨询室里,我也接待过好几个像小华一样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在12-16岁之间,大部分集中在14岁左右,全部存在割手腕的行为,并且女孩子居多。而经过询问之后,我发现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是为了自杀,反之,有一个学生说:“割破手腕我不疼,而是觉得很舒服。”

研究也表明,大多数自伤的青少年从未考虑过自杀,而是为了缓解心理的痛苦。

那么,这到底是种什么行为?

这种行为叫作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个体在无自杀动机的情况下对自身组织的故意伤害,且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常见的例子包括切割、燃烧、抓挠、敲打或击打。

NSSI 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通常发生在13或14岁。这个年龄段,青少年正处于发育迅猛的青春前期,生理和心理正发生剧烈变化而又远未成熟,内心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情绪波动较大,加上社会阅历浅和学业压力大等诸多原因,造成他们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

自伤行为与个人生理、精神上的健康密切关联。其中,负面情绪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抑郁和焦虑尤其相关。边缘型人格障碍、进食障碍、抑郁症、多重人格也可能与自伤行为并发。

对于青少年来说,负面情绪是导致他们自伤的最普遍原因。当负面情绪严重时,他们选择用身体上的疼痛转移和减缓精神上的痛苦,这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的方式。

小华就是这样的例子。通过和她的交谈以及王老师的介绍,我得知小华的父母在她7岁时就离异了,她判给了父亲,父亲后来再婚,对她疏于照顾,一旦小华有哪里做得不好,就会非打即骂。妈妈远走异乡,一年见不到一面。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对她好,可是两位老人体弱多病,对小华的照料力不从心。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青春期的小华时常感到孤单与无助,她缺少温暖和关注,缺少交流和陪伴。她知道自己从原生家庭中得不到正常孩子的“家庭待遇”,所以她希望自己学习优秀,拿到班级前几名,以后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将来能自食其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长期得不到家庭温暖导致的情感缺失,让小华觉得自己如同一个空壳。再加上考试失利,导致她的认知发生严重偏差。当负面情绪累积,却得不到有效释放时,她只能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缓解内在的焦虑和痛苦。每当用刀片轻轻划过手腕,鲜血流出的疼痛都让她觉得“很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然而,自伤之后,精神的空虚与情感的匮乏仍旧还在,而且程度越来越深,小华手腕上的伤口越来越多,心里的创伤也在不断叠加积聚。

NSSI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小华只是其中一个缩影,面对不断攀升的发生率,心理老师应掌握科学办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心理老师怎样帮助这类学生?

1评估自伤行为的安全性

一些有自伤行为的学生会与他人共用自伤工具,这有可能导致疾病传播或者感染的风险,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携带危险物品到学校。所以,心理教师在做咨询时,一定要询问学生用了什么自伤工具,以及是否与他人共用,并和发现情况的老师协商,采取策略来减少因共用工具或使用危险物品所引起的伤害。

2评估团体参与程度

校园中,青少年的群体自伤行为越来越普遍。通常情况下,群体自伤是群体联系和成员身份的一种手段,因此,这样的行为与压力、负面情绪、精神或心理疾病往往没有密切关系。心理老师在咨询中,要识别自伤行为是否是群体性的,如果是,要采取办法确定所涉及的人、所使用的自伤工具、自伤活动的性质和致命性,以免造成更大程度、更大规模的伤害情况。

3了解自伤行为发生的原因

前文中讲到,NSSI最常见的动机是缓解心理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除此以外,青少年也会通过自伤行为去影响人际关系,试图让自己被看到、引起关注和重视、获得家人的陪伴、满足自己的要求,或者通过自残来操纵别人等。部分青少年则是希望通过自伤来获得一些相对好的感受,比如控制感;還有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麻木、空虚,自伤则是为了让自己重新体会到情感的流动和身体感觉的一种方式;他们还可能是对某个深深依恋的人感到异常失望和愤怒,而伤害自己是考验和拉回亲密者的最后方式……

针对这些不同的原因,心理教师可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4认可感受,而不认可行为

心理老师要时刻记住一点:青少年想要缓解痛苦的心理需求没有错,只是缓解的方式需要调整,需要改变。所以在咨询中,我们要认可自伤行为发生时他们的感受,但不要认可自伤行为本身。

在干预的过程中,也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引导他们多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我们或许不能帮孩子们改变问题,但我们能帮他们改变心态。

另外,由于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行为的重叠部分很多,心理老师也应从行为意图、身体伤害和潜在致命程度、行为频率等角度入手,做好二者间的鉴别,切莫掉以轻心。

愿我们的青少年能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现实生活,悦纳自我、悦纳现实,以愉悦的心态构建健康幸福的人生。9B94D02A-4BEC-4FAF-AF22-6440103A86F3

猜你喜欢
小华手腕王老师
遇见小华妈妈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现在,为手腕减点负
钟表(2020年5期)2020-11-06 06:36:20
扳手腕
小主人报(2018年21期)2018-11-07 03:50:02
我的王老师
掰手腕
快乐语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57
偶像与起床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