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重视语文能力训练的循序渐进。这样的编排使习作教学思路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笔者以写人的习作为例,从内容有温度、训练有梯度、教学有抓手三个方面做具体阐述。
一、内容有温度
内容有温度表现在教材所涉及的话题都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
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共编排了8次写人的习作,初步构建起写人训练序列。8次习作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小‘动物园’”;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的‘自画像’”;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画’老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他_______了”;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人”;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你,真好”。
从习作内容上看,8次习作以学生最熟悉的人为起点,慢慢向四周扩散。如:“猜猜他是谁”直接要求写自己熟悉的同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与“他__________了”的习作对象虽然都是“生活中的人”,但指向不一样——“身边……的人”指自己很熟悉的人,而生活中的人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也可以是不熟悉、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这样安排不仅使习作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关注了学生的生活感受,能让他们有话可说。
二、训练有梯度
训练有梯度主要体现在,教材在习作内容、能力、方法的编排上,注重年级段之间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特征。
1.内容层面:关注“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写人的习作都要突出人物特点,但每个年级的“特点”又存在差别:三年级的“猜猜他是谁”“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重在写人物外在的特点,这种特点是显性的,容易观察到的;四年级的“小小‘动物园’”“我的‘自画像’”需要通过事情来体现人物特点,这里的特点既包括外在的显性特点,又包括内在的隐性特点;到了五、六年级,不但要把人物的显性特点、隐性特点结合起来写,综合表现人物形象,还要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习作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十分明显。
2.能力层面:从言之有序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对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清楚”和“写具体”有什么区别呢?《现代汉语词典》对“清楚“的解释是: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就写人习作来说,写清楚就是写出描写对象是谁,其外貌、性格是怎样的,以及留给别人的印象等基本情况,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让人能读明白。简言之,即言之有物。《现代汉语词典》对“具体”的解释是: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在“寫清楚”的基础上,“写具体”增加了对细节的描写,放在写人习作上来看,就是在具体的事情中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把人物、场景写得更生动、形象。简言之,即写人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情。
教材编排时注意了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能力要求。比如,“猜猜他是谁”“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主要是抓住人物特点,并将其写清楚,让读者一读到这些特点,就能清楚所写的是哪个人,这个要求明显是“写清楚”层面的;而“小小‘动物园’”“‘漫画’老师”等,仅仅写清楚人物特点还不足以打动人,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之中,带着情感写,才能收到良好的写作效果。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情,能力层级十分清晰。
3.方法层面: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齐头并进
学习方法,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即通过教材提供的范文集中学习;运用方法,主要通过课后小练笔、《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小练笔等实现。
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两个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涉及“提示语”的运用问题。如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提示语呢?通过教材提供的范文学习是主要途径,但只有这一条途径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编者在这两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小练笔。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小练笔提示学生,可以改变提示语的位置,让语言灵动起来。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小练笔提示学生,可以改变提示语的形式来丰富语言:例句一、例句二是将“说”变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引导学生积累表示“说”这个意思的单音节词语、双音节词语、成语等;例句三、例句四是不用“说”和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表达“说”的意思,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明白动作、神态、声音、情绪、情感等也能代替提示语。
这样安排教学,能让学生在范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并初步掌握其用法,在小练笔中集中学习、巩固这些写作方法,最终达成灵活运用某种写作方法的目的。
三、教学有抓手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针对每次习作,不仅明确提出习作话题和单元习作要素,还指出了训练侧重点。具体如右表。
这种编排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具体抓手。如,六年级上册“有你,真好”,单元习作要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训练侧重点在运用叙述、描写的方式写具体的基础上,增加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编者在编排这个习作内容时,先出示了习作提示“‘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凝视着它,那人、那事、那场景……就会慢慢浮现在眼前”,然后提出4个问题(①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②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③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④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提示语这个情境支架唤醒学生内心那些温暖的记忆,为习作造势,然后借助4个问题支架引导学生理清习作思路:第一个问题可以确定写作对象;第二个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也是文章的中心,全文将围绕这个理由选材;第三个问题是用具体的事进行描写,比如运用环境描写等方法突出人物形象,从而解决第四个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4个问题之间是有梯度关联的——从概括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教师以此为抓手,就有可能实现重点清晰、难点可破、促进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宜昌市深圳路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