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
“预热—探学—延展”循环式“双线混融”教学,是后疫情时代教师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旨在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适时、适性地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在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促进个性化教学、开展有效评价等方面具有优势,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和审美经验。
一、线上预热,前置學习
“预热”指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有选择性地整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音乐聆听素材,通过班级QQ群、科大讯飞、教育云等平台,将优质自学资源转发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内容的教学环节。
在包罗万象的音乐素材中筛选具有艺术欣赏性的音乐素材,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素材展开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发展。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线上音乐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并设计前置学习单辅助学生自学。学习单的内容或涉及乐理知识,或涉及音乐风格,或涉及乐曲创作背景。教师借助学习单,通过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并在他们遇到问题时,适时开展线上答疑,与学生进行互动。以“空中”课堂《单簧管波尔卡》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乐曲轻松、活泼的音乐情绪,使他们在分段聆听、律动参与、歌词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分析乐曲的主题和结构,初步体验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体会波尔卡音乐的风格。课前,笔者收集、整合网络上的相关素材,将包含单簧管演奏和“波尔卡”相关知识介绍的视频推送给学生,引导他们初步了解并感知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并根据前置学习单中的“提示”,在家中用筷子和杯子探究音乐伴奏的节奏,为后续感受音乐结构、参与律动及借图谱理解旋律特点等教学做铺垫。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基于这些特点,笔者还针对学习难点制作了线上导学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听、动、画、唱、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直观化乐曲欣赏学习。多样化的音乐学习行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基础。
二、双线混融,互动探学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线上、线下教学适时转换的能力。笔者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和线下有效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探究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线下课堂中,笔者首先创设学习情境,带领学生回忆线上预热的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学习内容,初步掌握识记性、程序性知识,达成基础目标;然后,组织各小组推选代表,分享、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完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构建;最后引导学生借助智慧平台,就分享的内容展开互评,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与反馈。这样做,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升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评价环节强调师生互动,笔者通常借助科大讯飞平台上的“智慧畅言”功能,引导全班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评价他人观点或进行小组互评,平台能即刻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形成评价结果,让课堂动态评价更直观、高效、精准。
线下课堂教学结束后,家长可以用手机记录孩子哼唱的音乐旋律,以及孩子进行律动、伴奏的过程,并借助网络平台反馈上述学习成果。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也能将“课堂回放”发布在平台上,方便学习困难的学生反复观看,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这样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讲解新知—感知乐曲—师生互动—课后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前置学习、小组合作、多元互动、智慧评价等教学手段,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
此外,“面向全体学生”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之一,但在传统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往往被忽视了,成为“边缘群体”,即五音不全、节奏感弱的“非表演性音乐人群”。这部分学生同样具有感受音乐的能力,教师应尊重他们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的权利。如何利用线上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并适时、适度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呢?笔者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主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喜好,以兴趣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分层次选择、整合多样态的线上学习资源,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流媒体,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形式的资源,并据此分层设计课堂学习任务,为不同音乐水平的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如教学河南民歌《编花篮》时,在自主探学环节,学生可以只选择资源包中多首河南民歌的演唱视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聆听完成了解河南民歌风格的基础性学习任务;也可以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再选择资源包中河南豫剧、河南板头曲、河南牌子曲等演唱视频,通过对比聆听和交流探讨,完成感知河南地区戏歌基本特点的拓展性学习任务。
三、线上延展,评价促学
音乐学习与创造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延展到学生的生活中,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学习并理解音乐文化。如何延展音乐教学呢?笔者借助线上教学做了如下探索。
第一,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后学习内容。线上微课教学、直播上课等是音乐教学延展的有效方式,能突破时空限制,使教学和师生互动方式更多元。实践中,笔者将自主开发的歌唱、欣赏、创编、器乐、律动游戏等音乐微课上传到平台上,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拓展学习课堂相关知识。如教学《单簧管波尔卡》后,笔者用微课在线上引导学生欣赏其他风格的波尔卡音乐,如闲聊波尔卡、铁匠波尔卡、微笑波尔卡等,并引导学生用敲击律动、画旋律线、衬词演唱等形式感悟乐曲结构和情绪,深入理解波尔卡音乐的风格。此外,笔者还开发了“筝乐初体验”“走进‘亲子音乐家’安德森”等“艺术云课堂”拓展课程,以直播教学形式深度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帮助他们感受不同乐器和音乐风格的特点及美感,促进区域内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
第二,拓展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展示空间。教育云、科大讯飞等信息平台的普及应用,为学生搭建了作品展示及成果评价的智慧平台。实践中,笔者借助平台打通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学业评价的主体更多元、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智慧。音乐创作课经常涉及乐曲即兴创作和表演,传统课堂教学不能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机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将线下教学和线上展示相结合,指导学生课后录制演奏或演唱视频,并组织学生在线上集体评选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进步奖等,同时进行乐理知识答疑,以此拓展展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空间,激发学生音乐创造的潜能。又如,在音乐社团课程教学后,笔者运用网络平台布置视唱练耳、歌唱、乐器演奏等“打卡”任务,通过积累过程性评价资料监测学生的学业成长与进步,并选取优秀作业,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展示,提高学生练习的参与度和成就感。
“预热”“探学”“延展”循环开展的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多元音乐体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地学习,巩固了课程内容,拓宽了音乐视野,提升了音乐审美与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
[本文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基于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K2020ZX18]
责任编辑 刘佳